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坏疽性脓皮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坏疽性脓皮症(英语:Pyoderma gangrenosum,缩写成 PG)是一种皮肤病,通常先出现小肿块,再逐渐扩大为溃疡,面积随后逐渐变大[1]。溃疡边界清晰,常合并疼痛[1]。虽然最常出现在腿部,但病变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1]。它也可能发生在受到轻伤的部位[2]。
病因不明,但一般认为与自身发炎有关[1] [2]。可能与自体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炎症性肠病等)、癌症(白血病)和某些药物有关[3] [2]。它不具有传染性[3]。需先排除其他可能病因,之后才根据症状诊断[3]。
治疗可能包括皮质类固醇、环孢素、英夫利西单抗或卡那奴单抗[4]。一旦伤口开始愈合,即可进行皮肤移植[2]。如果不治疗,溃疡可能会增大、稳定或逐渐愈合[2]。尽管接受治疗,但复回过程可能需要数月之久,且可能留下疤痕[2]。
在美国,每年每 10 万人中约有 1 人发病[1]。在发炎性肠炎患者中,盛行率约 2%[2]。较常发生在女性, [1] 及 20 至 50 岁之间[1]。此病首次报告于 1930 年[5]。
Remove ads
参见
- 表浅性肉芽肿脓皮病
- 棕色隐士蜘蛛咬伤
参考文献
外部连节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