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外周性耐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外周免疫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是免疫耐受继中枢耐受后的第二层机制,发生于周边免疫组织(即胸腺和骨髓以外),旨在将针对自体抗原又逃脱中枢耐受的T细胞与B细胞筛除,避免其导致自体免疫疾病[1]。此外,外周性耐受亦可避免免疫系统对无害的过敏原起反应[2]。
2025年,玛丽·E·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与坂口志文因对外周性耐受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
机制
T细胞与B细胞成熟的过程中需经株落删除或株落分流(Clonal diversion)将针对自体抗原者筛除[4]。其中胸腺中,中枢耐受对抗自体T细胞的筛除效率仅为60—70%,因此经此过程产生的初始T细胞中仍有相当部分对自体抗原有一定(通常较低)的结合力,可能引发自体免疫反应[5]。周边免疫组织有若干外周性耐受的机制可进一步筛除这些T细胞,包括促进其细胞休止(cell quiescence)、使其无法被抗原激活、使其株落失能或将其完全剔除等[6],在此过程中调节T细胞(Treg)扮演重要角色[7],部分亚型的树突细胞[8]与淋巴结基质细胞[9]也有机制抑制T细胞以达成外周性耐受。
相较于T细胞,B细胞较少有针对自体抗原的情形,造成自体免疫反应的风险较低,针对B细胞外周性耐受的研究较少,多为经由T细胞的外周性耐受而间接达成[10]。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