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念处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念处经
Remove ads

大念处经》(巴利语:[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 错误:{{Lang}}:无法辨识语言标签 ISAT(帮助)是巴利三藏长部》第22篇经,又收录于《中部》第10篇,名为《念处经》(巴:Satipaṭṭhāna Sutta),在上座部佛教中作为当代毘婆舍那禅修的基础极受重视。

巴利圣典

    律藏    
   
                   
经分别 犍度 附随
               
   
    经藏    
   
                                
长部 中部 相应部
                     
   
   
                           
增支部 小部
                           
   
    论藏    
   
                             
法集
分别
界论
人施
设论
论事 双论 发趣论
                       
   
         
 

在汉译佛典中,对应于说一切有部的《中阿含经》第98篇的《念处经》( 梵语:Smṛtyupasthāna Sūtra स्म्र्युपस्थान सूत्र)以及大众部末派或不明部派的《增壹阿含经》壹入道品的第1经。此外,在《持世经·四念处品》[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念处品》[2]、《涅槃经·圣行品》[3]、《宝云经》卷第四[4]大乘佛经中,亦有讲述四念处的经文。

Remove ads

释名

大念处经,巴利语Mahāsatipaṭṭhāna 由Mahā-sati-paṭṭhāna 三词合成,Mahā 是形容词,大或多。sati 念、记忆、深切注意。paṭṭhāna,出发或建立。[5]。念处是念之出发点,念之基础,或念之现起,念之建立。

内容

佛陀俱卢国的剑磨瑟昙(巴:Kammasadhamma;梵:Karmasadharma)城时,教导比丘等四众弟子,度忧愁、灭苦恼,获得正道的方法,就是修行四念处

佛陀在经中对四念处的义理和修行做了详细解释。于“身念处”说明了入出息,威仪(行住坐卧),正知英语sampajañña[6]不净三十二身份),四界分别墓地。于“受念处”解释苦、乐、不苦不乐,三种,于“心念处”说明了观察心的八对十六种现象,包括贪无贪、瞋无瞋、痴无痴、集散、广不广大、更不更上、定不定、解脱不解脱。于“法念处”又说明就五盖五取蕴六处七觉支四圣谛,如观察。最后以勉励弟子精勤修行,得证解脱作结[7][8]

本经以修习四念处为纲领,由如实观察身、受、心、法,把握“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之相,对治众生净、乐、常、我之四颠倒想,修得观,知见苦、无常、无我之三法印,于世间一切事物无所执取,诸断尽,达于涅槃之境[9]

Remove ads

比较

更多信息 长部(南传上座部) 大念处经, 中阿含经(说一切有部) 念处经 ...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