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漏 (佛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漏(梵语:āśrava,巴利语:Āsava),佛教术语,即烦恼、结缚,反义字为无漏。在佛教中,将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四者,合称四漏。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有漏的意思,是会让人“产生烦恼”者,追根究底来说,就是我们的身体本身。从最简单的例子来看,当身体不适时,我们会感到各种不悦,更会因为感到自己身体的越来越衰退,而心情上大受影响[1]。
字源
《大毘婆沙论》解释漏的字义,有留住,淹贮,流派,禁持,魅惑,醉乱等意义在[2][3]。这个术语的起源很早,与瀑流、轭、结缚有类似的意义[4][5]。在佛教中,漏通常被解释为“向外漏泄”之意,是由心中的染污向外漏泄,所造成的烦恼[6][7][8]。在耆那教中,也使用这个术语,但是耆那教解释为“漏入”,认为染污是由世间流入体内,附着在我(Ātman)中。
漏的反义字为无漏,在汉传佛教经典中,为了符合汉语文法,当漏与无漏同时出现时,漏有时会被译为有漏。
佛教认为,漏来自于五蕴[9],世间法皆为有漏,出世间法则为无漏[10]。观察无常,修行戒定慧,可得到“漏尽”[4][11]。成为阿罗汉,也就是不再有任何染污的圣者,他们心中没有我慢,超越我与我所,即为漏尽[12]。
在阿毘达摩论典中,多半采用烦恼来统摄漏这个术语。
分类
《大毘婆沙论》记载,分别论者提出四漏,分为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15]。
相关条目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