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洋龙亚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洋龙亚科(Halisaurinae)属于沧龙科,由Bardet等人于2005年所创立,[1]是群多样化的海生有鳞目动物,生存于晚白垩纪。大洋龙亚科的词源来自于大洋龙(Halisaurus),在希腊文中意为“海蜥蜴”。
Bardet等人将大洋龙亚科鉴定为:沧龙类之中,亲缘关系接近于大洋龙,而离莫那龙较远的所有物种。大洋龙亚科的明确特征为:前上颌骨与上颌骨之间的缝合处前部垂直,中间倾斜,后部水平、颅顶骨与鳞状骨之间的接触面倾斜、桡骨的轴前隆起占了长度的2/3、胫骨与腓骨长而修长,末端稍微扩张。大洋龙亚科的不明确特征则包含:额骨前2/3部分有背侧中央隆起、额骨腹侧有突起物、顶孔(Parietal foramen)由腹侧突起物包围、方骨有大型蹬下突、方骨的蹬下突与蹬上突合并、没有椎弓突(Zygosphene)-椎弓凹(Zygantrum)复合体、以及愈合的脉棘。
在过去数十年来,大洋龙亚科的命名因为模式属大洋龙的关系而造成许多混淆,尤其是H. sternbergii。H. sternbergii被发现于阿拉巴马州的Mooreville白垩层,以及堪萨斯州的奥布拉拉白垩层;它们原先被分类于沧龙亚科的硬椎龙属[2],后来被分类于大洋龙属[3];大洋龙属在当时被认为属于沧龙亚科。后来的研究人员质疑大洋龙的系统发生学位置,以及是否为单系群[4][5];部分原因是因为H. sternbergii与大洋龙其他种的形态差异。最后,Bardet等人在2004年决定将H. sternbergii建立为新属Eonatator;并成立大洋龙亚科,由Eonatator与大洋龙所构成。
大洋龙亚科是群体型小到中型的沧龙类,身长平均为4.5-6米。在所有沧龙类之中,大洋龙亚科是最不适应海生生活的一裙。大洋龙亚科被发现于北美洲、欧洲、南美洲、以及非洲。最早发现的大洋龙亚科化石年代为桑托阶,它们存活到马斯特里赫特阶。
Remove ads
系统发生学与分类
大洋龙是沧龙类系统发生学的一个重要分类项目,因为大洋龙曾多次被认为是其他沧龙类的姐妹生物群。Bardet等人在2004年提出的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支持这个说法[1],他们将大洋龙与Eonatator分类于大洋龙亚科演化支,并为更先进沧龙科的姐妹生物群。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