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坛护安宫
新化「降內八保七廟」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天坛护安宫,旧名“护安宫”,早年称为王公厅、王公庙,为一座位于台南市新化区东荣里主祀护国尊王的庙宇[1][2],为新化“降内八保七庙”之一,这七庙也被认为是七星,在风水上有“七星坠地”格局之说[3][4]。因为后来增设了“天坛”,庙名才加上天坛二字,且被人称作是新化的天公庙[2]。
沿革


天坛护安宫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分祀自永康大湾广护宫,创建于清道光六年(1827年)[5]。另外一种则是郑成功的某谢姓部将神尊从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奉迎到大目降的“营盘后”[注 2],以炉主的形式轮祀[2][6]。而后可能在康熙年间有建庙[2][6],清代《续修台湾县志》(1807年)已有记载此庙为“谢东山庙”,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有里人姚兴邦等倡修,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又有陈光妙等人复修[注 3][5]。道光六年(1826年)则是庙宇迁到现址并建城更具规模的庙宇之年代[4][2]。
第一种说法可见于《台湾省台南县市寺庙大观》(1963年)一书[7],另据陈宏田〈大湾广护宫历科醮事史及丙戌年五朝庆成祈安清醮略记〉一文,天坛护安宫庙方在得知《续修台湾县志》的记载后,推断该庙创建可追溯到清初而否定分香自大湾广护宫的说法[8]。吴明勋、洪莹发《台南王爷信仰与仪式》一书表示因为缺乏文献史料记载,无法推定两庙神尊之间是否有分灵关系,但可确定是两庙神尊的由来都可追溯到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且都由谢姓人士迎奉来台[7]。
咸丰四年(1854年),护安宫扩建[2]。咸丰八年(1858年)立有“重修护安宫碑记”,记载康三合捐重资修庙之事[5]。光绪十三年(1887年),护安宫建醮时发生火灾,之后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2][6]。有民间传说当地原本基于某种因果有火灾之报应,是护国尊王不忍信徒受灾,才让庙宇替信徒挡灾烧掉[9]。
台湾日治时期,庙体曾受到皇民化运动的影响而遭毁坏[2]。二次大战结束后,护安宫在民国45年(1956年)重建,于该年春天动工,秋季落成[2]。民国69年(1980年)因为庙基低洼、建筑老旧等因素再次发起重建,此次重建使庙宇变成三层楼建筑,于民国73年(1984年)竣工[2]。此次重建庙方于二、三楼增设“天坛”,在二楼供奉三官大帝,三楼供奉玉皇大帝[6]。
民国87年(1998年)1月11日,护安宫召开信徒大会,废除管理人制改组管理委员会,同时因有增设“天坛”之故将庙名加冠“天坛”二字成为“天坛护安宫”[2][6][9]。民国90年(2001年)12月16日,时任主任委员许清松无意间于三楼发现玉皇大帝的圣牌上显现出五彩缤纷的神像,而后有不少信徒前来参观[9]。庙方之后特请新化当地画家康智从重绘玉皇上帝圣牌神像,供奉于二楼给信众参拜[9]。
Remove ads
祀神
天坛护安宫主祀护国尊王,另有奉祀王妈娘娘、玉皇大帝、谢府元帅、三官大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张府天师、关圣帝君、文昌帝君、天上圣母、武财神、五府千岁、卢德爷、韩清爷、注生娘娘、福德正神、八家将、中坛元帅等神祇。
宗教活动
其他
天坛护安宫所在的东荣里旁有“护国里”,里名据说即是来自于天坛护安宫[5]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