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龙级轻巡洋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龍級輕巡洋艦
Remove ads

天龙级轻巡洋舰日本帝国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轻巡洋舰,亦为日本第一款设计的轻巡洋舰,为后来日本1920年代建造的一系列轻巡洋舰之起点;由于缺乏设计经验,本级舰由矶风级驱逐舰日语磯風型駆逐艦放大改良而成。

事实速览 天龙级 てんりゅう, 概况 ...
Remove ads

简介

1915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日本帝国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在议会发表新造舰计划,补充八八舰队计划所需;当年决议编入2艘3500吨级水雷战队巡洋舰建造经费,自1916年起执行第一阶段预算科目(八四舰队案);第一阶段造舰计划在1916年2月24日经帝国议会批准,同期批准兴建的包括有1艘战舰(长门号)、2艘巡洋舰(天龙级)、1艘驱逐舰(谷风号)、3艘潜舰、1艘油轮;造舰预算在1916年5月13日正式通过,两艘巡洋舰共编列910万日币预算。但是在1910年代,轻巡洋舰这个概念并不存在,当时的巡洋舰主要是作为舰队的侦查、警戒任务,作为驱逐舰队的向导旗舰则是在一战间逐渐成熟,借由驱逐舰等施放大量鱼雷做为当时海战的新型战术;英国皇家海军因此建造出C级轻巡洋舰英语C-class cruiser,天龙级在建造时也借镜该级舰许多地方,英国在英日同盟的立场下也提出专业意见供日本海军参考。

按帝国海军原始构想,天龙级打算在1917年的八四舰队计划中续建6艘,配合3艘7,200吨级远洋巡洋舰;但是实测结果发现4千吨级的舰体太狭窄,升级及调整空间不足,尤其巡洋舰为了率领水雷战队而需要进驻更多参谋人员时空间不足问题更加雪上加霜;加上同期服役的峯风级驱逐舰极速达39节,33节的天龙级航速也不足够率领驱逐舰队战斗,因此帝国海军军令部中止6艘增建计划,修改现有设计,为建造更大吨位、速度更快的军舰,也就是后来一系列5500吨轻巡洋舰的开端。7,200吨级巡洋舰则再经修改,日后成为古鹰级重巡洋舰

Thumb
天龙级装甲配置图。
Remove ads

设计

天龙级舰体为长142.65米、宽13.35米,长宽比11.28:1,船体比例为考量高速航行而设计典型,船体内分14个水密舱舱壁,船艏使用日本军舰特有的匙状设计,藉以避免触发水雷

所有主要武备都设置在舰体中心线上,藉以平衡舰体;天龙级在建造初决定采用同伊势级战舰上的140mm舰炮,该舰炮是考虑日本人体格后缩小口径的中口径舰炮,后来大量运用在人力装弹的轻巡洋舰以及战舰副炮上;射击观测指挥所在甲板前后段各设一座,使用基线长度2.5米的光学测距仪观测目标。天龙级也是日本帝国海军首度在巡洋舰上装设可旋转式鱼雷发射管,但并没有设计再装填系统。舰体防御标准以美国102毫米舰炮为对应目标,因此只在船壳中段轮机区覆盖了长56.5米、宽2.82米的主装甲带,主装甲带厚度63毫米,由厚38毫米、25.4毫米的两片维克斯渗炭钢结合而成。船壳本身厚度不一。最厚部分51.8毫米,由两片25.4毫米的高张力钢板结合而成,靠船艏及船艉段则只以单层25.4毫米厚钢板组合。除了轮机区以外的要害区块,包含弹药库、扬弹机、操舵室等并无装甲披覆防御,为天龙级最显著的设计缺失。

轮机系统部分,在一战期间重油锅炉还未成为主流,但是为了更优秀的动力输出,天龙级使用了重油动力及进口国外的齿轮减速涡轮机。舰本式重油锅炉工作温度摄氏156度、操作压力每平方公分18.3公斤,拜重油锅炉蒸气压力所赐,天龙级在1910年代达成了33节高速。但为了经济航行所需,仍有2座锅炉仍使用油煤混烧型号。舰艇电系使用电压110伏特输出,发电机集中设置在轮机舱内。 在1935-1936年间,天龙级曾计划改造为防空/反潜专业巡洋舰,预定于1937年拨款施工;该计划希望将舰体改造为整合型烟囱、装设4座双连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4座双连装25毫米机炮、4台深水炸弹投掷机、36枚深水炸弹。但这个改造案最后取消。天龙级的防空巡洋舰改造案在1938年再度提起,这次则是希望装设4座双连装76毫米高平两用炮,但被秋月级驱逐舰生产计划给击败,最终天龙级并没有实施全面性改造。1941年开战后,天龙级被视为二线舰艇,改装考量顺位不高,因此改装只以增装防空机炮了事。

Remove ads

同型舰

更多信息 舰名, 造船厂 ...

关联项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