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太岁纪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太岁纪年是古人根据虚拟的理想天体太岁在天空运行的纪年方法,由岁星纪年衍生而来。岁星自西向东运行的序次称为十二次,则太岁自东向西运行的序次取用十二辰。将十二辰配以十二地支,每一辰取一个年名,是为岁阴。汉武帝推行太初改历,让岁阴(太岁)都不再响应岁星超,就此奠定了岁阴纪年法的基础[1]。后来将十天干用于太岁纪年,为每干取一个年名,即岁阳。岁阴、岁阳相配纪年,此后演变为干支纪年,组成六十个年名,六十年周而复始。

《吕氏春秋》、《离骚》和《五星占》中出现涒滩、摄提格等,是在表示岁星所在的位置,用的是岁星纪年,而非太岁纪年。在汉武帝太初年前是以岁星所在定岁名,其后则多用太岁所在定岁名[2]

史记·天官书》与《淮南子·天文训》、《尔雅·释天》在“岁阳”有些许不同,兹列表于下:[3]

更多信息 天干, 尔雅岁名 ...
更多信息 地支, 尔雅岁名 ...

太岁纪年中的岁阴、岁阳组成的年名后世较少使用,偶尔使用往往意在存古,如《资治通鉴》每卷卷首即用岁阴岁阳相配的年名标明本卷记事起讫之年,举例:

  • 资治通鉴》卷153标题是“梁纪九 屠维作噩 一年”,对应的天干地支是己酉年。其年是梁武帝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
  • 文天祥有一首诗诗题为《岁祝犂单阏,月赤奋若,日焉逢涒滩,遇异人指示以》,兼具干支计年、计月、计日的用法。
  • “玄黓”之“玄”字,宋代避讳作“元”,清代避讳缺笔划代之。
Remove ads

大众文化

另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