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季节
一年中依氣候劃分的時間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季节是基于给定区域的天气、生态 和日照时数的变化,对年再细分的时间段落[1]。在地球上,季节是地球围绕 太阳的倾斜轨道的轴向平行度导致的结果[2][3][4]。在温带和极地地区,季节的标志是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强度变化,其变化可能导致动物经历冬眠或迁徙,植物处于休眠状态。不同的文化根据地区差异定义季节的数量和性质,因此对季节有许多现代和历史的定义。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4月25日) |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
因为北半球这半球面在5月、6月和7月期间朝向太阳,受到最多的直射阳光(因此传统上在6月庆祝仲夏)。对于南半球来说,它是在11月、12月和1月朝向太阳。正是地球的轴向倾斜导致太阳在夏季各月期间在天空中更高,从而增加了太阳辐照度。由于季节滞后,6月、7月和8月是北半球最热的月份,而12月、1月和2月是南半球最热的月份。
在温带和亚极地地区,通常认可基于公历的四个季节是 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生态学家经常对与任何固定日历日期无关的温带气候地区使用六季模型:“前春”、“春”、“夏”、“晚夏”、“秋”和“冬眠”。 许多热带地区只有两个季节:“雨季”/“湿季”/“季风季”和“旱季”。有些有三个季节“凉酷”、“温和”或“哈马丹季”(燥风季)。“季节”也可以由重要生态事件的时间决定,例如“飓风季节”、“龙卷风季节”和“野火季节”[来源请求]。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例子是古埃及的季节:泛滥季(洪水季)、播种季(生长季)和收获季(枯水季)。它们以前是依据埃及尼罗河的年度洪水定义。
季节通常对农业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的生活围绕着播种和收获 时间,季节的变化通常伴随着仪式。季节的定义也是文化上的。在印度,从古至今,基于南亚宗教或文化日历,分成六个季节或瑞图,被认可和识别用于农业和贸易等目的。
Remove ads
成因和影响

地球的轨道表现出近似的轴向平行度,全年保持指向勾陈一(“北极星”)的方向。这是地球季节的主要成因之一,如右图所示[5][6][7][8]。轴方向的微小变化,称为岁差,完成变化的周期约为26,000年,因此现代人类文明并不太在意这种变化。

季节更迭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不垂直,而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垂线形成23.44度的倾斜(黄赤交角)[9](这种倾斜也称为“黄道的倾斜度”。)。
无论一年中的什么时间,北半球和南半球总是经历相反的季节。这是因为在夏季或冬季期间,行星的一个部分比另一个部分更直接地曝露在阳光下,并且随着地球在其轨道上旋转,这种曝露会交替发生。
在一年中大约有一半的时间(从3月 20左右 到大约9月 22),北半球向太阳倾斜,最大数量出现在6月 21左右。在一年的另一半时段,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但是在南半球而不是半球,最大值在12月 21左右。太阳在赤道正上方的两个时刻是分点(春分点和秋分点)。同样在那一刻,地球的北极和南极都刚好在晨昏圈上,因此白天和黑夜在两个半球之间平分秋色。在三月分点前后,北半球因为日照时间的增加,将经历春季,而南半球随着日照时间的缩短将经历秋季。
在年的期间可以观察到转轴倾角的影响,太阳在正午(太阳中天)的高度和白天时间长度的变化。冬季太阳的低角度意味着入射的太阳辐射光线在地球表面分布在更大的区域,因此接收到的光更间接且强度更低。在这种效应和较短的日照时间之间,地球的转轴倾角是两个半球气候季节性变化的大部分原因。
-
太阳在北至点对地球的照耀
-
太阳在南至点对地球的照耀
-
每个天文季节太阳对地球照明的变化
-
在每天UTC+02:00从太阳看到的地球动画,显示分至和季节变化。
-
两张图像分别显示南北两半球在夏至反射阳光的量,单位为瓦特/米2)
与轴向平行度和转轴倾斜度相比,其它因素对季节性温度变化的贡献很小[4]。季节不是因为它的椭圆轨道使地球与太阳距离变化的结果[10]。事实上,地球在一月到达近日点(轨道上最接近太阳的点),在七月到达远日点(离太阳最远的点),因此,轨道离心率的轻微贡献与北半球季节的温度趋势相反[11]。一般来说,轨道离心率对地球季节的影响是接收到的阳光变化 7%。
轨道离心率会影响温度,但在地球上,这种影响很小,并且更容易被其它因素抵消。研究表明,当距离太阳“更远”时,整个地球实际上会稍微温暖一些。 这是因为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多,而陆地比海洋更容易变暖[11]。 由于地球的椭圆轨道,南方冬季和夏季的任何明显加剧都因南半球丰富的水而减轻[12]。
季节性天气波动(变化)还取决于诸如靠近海洋或其它大型水体。这些海洋中的洋流、厄尔尼诺/ENSO和其它海洋周期,以及盛行的风。
在温带和极地,季节的标志是阳光量的变化,这反过来又经常导致植物的周期休眠和动物的冬眠。这些影响随着纬度 和与水体的接近程度而变化。例如,南极位于南极洲大陆的中间,因此与南大洋的缓和影响有相当远的距离。北极位于北冰洋中,因此其极端温度因水而趋缓。结果是南极在南方冬季一直比北极在北方冬季更冷。
一个半球的极地和温带的季节周期与另一个半球的季节周期相反。当北半球是夏天,南半球是冬天;反之亦然。

热带和(在较小程度上)亚热带地区由于地球23.44度的适度倾斜不足以显著影响每年太阳光线的强度,因此阳光和温度的年度波动很小。至点和春分之间的细微差异导致沿著称为热带辐合带(ICZ)的多雨低压带发生季节性变化。因此,降水的量往往比平均气温或白天时间变化更大。当ICZ 位于赤道以北时,北热带地区会经历雨季,而南热带地区会经历旱季。当ICZ 迁移到赤道以南的位置时,这种模式会逆转。
在气象学上,至日(最大和最小日照强度)不会落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由于季节性滞后,这些季节的高峰期最多会在7周后出现。然而,季节并不总是用气象术语来定义的。
在 天文学,仅根据日照的时数来计算,至日和分日处于各自季节的“中间”。由于海洋的热吸收和释放导致的季节性滞后,在北半球中占主导地位的大陆性气候地区通常将这四个日期视为季节的“开始”,如图所示,跨季度日被认为是季节性中点。由于地球的椭圆轨道及其沿该轨道的不同速度,这些季节的长度并不均匀[13]。
四季的划分

大多数以日历为基础的分割区使用四个季节模型来划分最温暖和最冷的季节,并由两个中间季节进一步分隔。基于日历的计算是以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术语来定义季节,因此最冷的季度被认为是冬季,即使在冬季期间定期观察到花卉活动;尽管传统上将花卉与春季和夏季联系在一起。主要的例外是在热带地区,如前所述,那里没有观察到冬季。
至少从罗马时代起,四个季节就已经被使用,如瓦罗的雷鲁姆乡村[14]。瓦罗说,春、夏、秋、冬分别从太阳穿过宝瓶座、金牛座、狮子座和天蝎座的第23天开始。在他写书的九年前,尤利乌斯·凯撒已经改革了历法,因此瓦罗能够将2月7日、5月9日、8月11日和11月10日的日期指定为春、夏、秋、冬的开始。
如前所述,不同国家或地区使用各种日期,甚至确切时间来标记日历季节的变化。这些纪念活动经常被当地或国家媒体在各自地区内宣布为“法定的”,即使天气或气候相互矛盾[15]。 这些主要是习俗问题,赤道以北或以南的政府通常不会出于民间目的宣布[16][17]。

气象季节是透过温度来计算的,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1780年,早期的国际气象学组织帕拉蒂纳气象学会(于1795年解散)将季节定义为公历确定的三个整月的分组[18]。 根据这个定义,对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春天始3月1日,夏天是6月1日,秋天从9月1日,冬天开始于12月1日。对于南半球的温带地区,春天从9月1日开始,夏季是12月1日,秋季是3月1日,冬季则是6月1日[19][20]。在澳大拉西亚地区,季节的气象术语适用于整个新西兰、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南澳大利亚州的东南角和西澳大利亚州西南部,以及布里斯班以南的东南昆士兰州地区。
在瑞典和芬兰,气象学家和新闻媒体使用温度季节的概念,它是根据平均每日温度定义的[22]。立春的定义是日平均气温永久升至0°C以上。 夏季的开始被定义为温度永久升至+10°C以上,秋季气温永久低于+10°C,和冬季则是温度永久低于0°C。在芬兰,“永久”的定义是日平均气温连续七天保持高于或低于规定的限值(在瑞典,天数根据季节而定,从5到7天不等。)。这意味着两件事:
- 季节不是在固定的日期开始,必须通过观察来确定,并且只有在事后才知道,
- 季节在该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日期开始。
印度气象局(IMD,Indi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指定了四个气候季节:[24]
- 冬;发生在12月至2月。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是12月和1月,在西北部平均气温约为10—15 °C(50—59 °F);随着人们向赤道前进,温度会上升,位于印度大陆东南部的温度约为20—25 °C(68—77 °F)。
- 夏季或季风前季:从三月持续到五月。在西部和南部地区,最热的月份是四月;对于印度北部地区来说,五月是最热的月份。在大部分内陆地区,平均气温在32—40 °C(90—104 °F)。
- 季风季或雨季:从六月持续到九月。这个季节以潮湿的西南夏季季风为主,从五月底或六月初开始慢慢席卷全国;印度南部通常降雨量较多。十月初,季风降雨开始从印度北部消退。
- 季风后季或秋季:从十月持续到十一月。 在印度西北部,10月和11 月通常万里无云。泰米尔纳德邦的大部分年降水量都在东北季风季节。
在中国,一种常见的基于温度的计算认为,平均气温低于10°C的时期是冬季,平均气温高于22°C的时期是夏季。这意味着气候相对极端的地区(例如西沙群岛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可以说是全年夏季或全年冬季[25]。
Remove ads
天文计时作为指定温带季节的基础至少可以追溯到古罗马人使用的儒略历。 如前所述,瓦罗 写道,春、夏、秋、冬分别从太阳经过宝瓶座、金牛座、狮子座和天蝎座的第23天开始,而这些日子在儒略历中是2月7日、5月9日、8月11日和11月10日。他指出各季节的长度并不相等,春、夏、秋、冬分别为91天(平年)、94天、91天、89天[14]。这些季节的中点是3月24日或25日、6月25日、9月25日或 26日以及12月24日或25日,这些时间接近他那个时代的分点和至点。
老普林尼,在他的“博物志”,提到了两个分点和两个至日,并给出了间隔的长度(这些值在他那个时代相当正确,但因为近日点已从12月移动到1月,现在已不再正确。)。 然后,他将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的季节定义为从这些间隔的一半开始[30]。 他将“一月的第八天”(12月25日)作为冬至的日期,尽管实际上它发生在当时的22日或23日[31]。
目前,天文时间的冬天从冬至开始,春天从春分开始,依此类推。这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尽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一些国家/地区[32]巴基斯坦和俄罗斯更喜欢使用气象结算。季节的精确时间取决于至点:太阳到达巨蟹宫和摩羯宫回归的确切时间,以及分点:太阳穿越天球赤道的时间,或接近这些时间的传统日期[33]。
下图显示了地球椭圆轨道的至日线和拱点线之间的关系。轨道椭圆(为了效果而夸大了离心率)穿过六个地球图像中的每一个,这些图像依次是 近日点(近点——最近点)在1月2日至1月5日的任何地方,3月19日、20日或21日的三月分点,6月20日或21日的六月至点,远日点 (远点 - 距太阳最远的点)在7月 3日至7月6日的任何地方,9月22日或23日的九月分点,以及12月21日或 22日的12月至日。

正如约翰内斯·开普勒所发现的那样,因为地球轨道的椭圆性质,这些“天文”季节的长度并不相等。从三月分点开始,目前需要92.75天到六月至点,然后是93.65天到九月分点,89.85天到十二月至点,最后是88.99天到三月分点。因此,从三月分点到九月分点的时间比从九月分点到三月分点的时间长7.56天。
Remove ads
分点和至点的时间与现代公历相比并不固定,而是每年晚约六个小时,相当于四年一整天。它们会因闰年的发生而重置。公历旨在尽可能准确地将3月分点保持在3月21日之前。
日历分点(用于计算复活节)是3月21日,与公元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时的复活节表格中的日期相同。因此,日历的框架是为了防止天文分点ㄓ徘徊至3月22日。从尼西亚到改革之日,500年、600年、700年、900年、1000年、1100年、1300年、1400年和1500年,在公历中都不是闰年,相当于额外增加了九天,但天文学家指示删除十天。正因为如此,(Proleptic)公历与基督教时代的第三世纪的儒略历一致,而不是在第四世纪。
目前,最常见的分点和至点日期是3月20日、6月21日、9月22日或23日以及12月21日;随着一个世纪的进展,四年平均值慢慢转移到更早的时间。这种转变是大约128年中迁移一整天(主要由公历的世纪“闰年”规则补偿);由于2000年是闰年,当前的转变自上世纪初以来一直在进行,当时分点和至点的日期相对较晚。这也意味着在20世纪的许多年份,分至日落在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和12月22日的日期更为常见,因此较旧的书籍会列出这些日期(老年人可能还记得)。
所有时间均以UTC(粗略地说,格林尼治的时间,忽略英国夏令时间)。生活在东方(亚洲和澳大利亚)的人们,他们的当地时间提前了,他们看到天文季节显然开始得较晚;例如,在东加(UTC+13),1999年的春分发生在9月24日,直到2103年春分才会再次落在这一天。另一方面,生活在西部(美国)的人们,他们的时钟落后于UTC,最早可能在3月19日经历春分。
数千年来,地球的转轴倾角和轨道离心率发生了变化(参见 米兰科维奇循环)。分点和至点相对于恒星向西移动,而近日点和远日点则向东移动。因此,一万年后,地球北半球的冬季将发生在远日点,夏季将发生在近日点。因为地球的地轴倾斜度在22.1到24.5度之间波动,季节变化的严重程度——夏季和冬季之间的平均温差——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时间中较小的不规则性是由月球和其它行星的扰动引起的。

太阳时间是基于日照,其中分日和至日被视为季节的中点。罗马学者瓦罗所描述的季节就是这种情况(见前文)。这是中世纪欧洲,尤其是凯尔特人,计算季节的方法;并且包括爱尔兰和一些东亚国家。夏季被定义为一年中日照量最大的一季,冬季被定义为日照最少的一季。
太阳季节在跨季度日变化,比气象季节早约3-4周,比分日和至日开始的季节早6-7周。因此,正如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仲夏夜之梦》中所指出的那样,该剧以夏至为背景,日照最盛的日子被指定为“仲夏”。在凯尔特历法上,季节的开始对应于四个异教农业节日:传统的冬季第一天是11月1日(Samhain,万圣节的凯尔特起源);春天从2月1日开始(凯尔特语 Imbolc);夏季从5月1日开始(Beltane,May Day的凯尔特语起源);秋天的第一天是8月1日(凯尔特语Lughnasadh)。
在中国,传统历法有4个季节,分为24个时期,其中12个称为“节气”,另外12个称为“中气”[34]。这些时期在英文中统称为“solar terms”或“solar breaths”[35]。4个季节是“春”、“夏”、“秋”和“冬”[36],每个季节都以各自的至日或分日为中心[37]。从天文学上讲,据说季节从立春(“春天的开始”)约在2月4日,立夏约在5月6日,立秋约在8月8日,和立冬约在11月8日。 [34]
五季的计算
一些传统日历计算为五个季节。在欧洲,这与英语的仲夏、盛夏或三伏天的概念有关,也与西班牙语对“primavera,estío”和“verano”的区别有关[38]。
在远东,这个五季循环与五行有关(中国哲学的宇宙学)。在中国,有一个呈现“夏末”的表达方式:长夏[39]。在远东地区,还有相关的概念:梅雨、东亚雨季(英语:East Asian rainy season)、或雨季;梅雨在韩语是“jangma 장마”,日语是“tsuyu 梅雨”。
六季的计算
南亚的一些日历使用六季分区,夏季和冬季之间的季节数可以从一到三个。日期以偶数月间隔固定。
在热带和亚热带印度的印度教历法中,有六个季节或瑞图 (印度季节),是基于日历在具有固定日期的意义上:春季 (印度季节)(春季),夏季 (印度季节)(夏季),季风季(季风),秋季 (印度季节) (秋季),早冬(早冬),和晚冬(前春或晚冬)。六个季节归因于印度教历法十二个月中的两个月。粗略的对应关系是:
孟加拉历类似,但开始和结束时间不同。它有以下季节或瑞图 (印度季节):
奥迪亚历也相似,但开始和结束时间不同。
泰米尔历遵循类似的六季模式
非日历型计算

从下顺时针方向:
早春、春、晚春、夏季、秋季、冬眠。
从生态学上讲,季节是一年中只发生某些类型的花卉和动物活动的时期(例如:鲜花盛开——春天;刺猬冬眠——冬天)。因此,如果可以观察到日常花卉和动物事件的变化,那么季节就发生了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季节是绝对的,这与季节是相对基于日历的方法不同。如果与特定生态季节相关的特定条件通常不会在特定地区发生,那么就不能说该地区定期经历该季节[来源请求]。
无需像气象季节和天文季节那样固定的基于日历的日期,生态季节可以区分六个季节[40]。海洋地区往往比大陆性气候晚一个月经历冬眠季节的开始。相反的,早春和春季在海洋和沿海地区附近提前一个月开始。例如,早春的番红花开花通常早在2月出现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不列颠群岛的沿海地区,但通常要到3月或4月才会出现在美国中西部和欧洲东部的部分地区。每个季节的实际日期因气候区域而异,并且可能会从一年到下一年发生变化。此处列出的平均日期适用于北半球温和凉爽的温带气候区:
- 早春:从二月(温和温带)开始,到三月(凉爽温带)。落叶树芽开始膨胀。某些种类的候鸟从冬季栖息地飞到夏季栖息地。
- 春季:从三月中旬(温和温带)开始,到四月下旬(凉爽温带)。 树芽迸发出叶子。鸟类建立领地并开始交配和筑巢。
- 夏季(盛夏):在大多数温带气候区从六月开始。 树叶布满枝头,鸟类孵化并抚养后代。
- 晚夏(夏末):一般从八月中下旬开始。落叶在高纬度地区(北纬 45 度以上)开始变色。幼鸟成熟并与其他成鸟一起为秋季迁徙做准备。传统的“收获季”从九月初开始。
- 秋季(秋天):一般从九月中下旬开始。颜色鲜艳的树叶变成棕色并掉到地上。鸟类迁徙回越冬区。
- 冬眠(冬季):从12月(温和温带)、11月(冷温带)开始。落叶树光秃秃的,落叶开始腐烂。候鸟在冬季栖息地定居。
欧亚大陆北部、美洲、非洲、大洋洲和澳大利亚极地、温带和热带气候的土著人民传统上通过观察周围植物、动物的活动和天气来定义季节。每个独立的部落群体传统上都会根据当地标准确定不同的季节,这些标准可能从北极熊在北极苔原上的冬眠到热带雨林中植物的生长季节。在澳大利亚,有些部落一年有长达八个季节[19],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萨米人也是如此。许多土著人民不再以传统的游牧方式直接生活在土地上,现在根据其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习俗遵守现代季节性计算方法。
北美克里人和可能的其他阿尔冈昆语使用者或许仍在使用6季节系统。额外的两个季节表示河流和湖泊上的冰结冰和破裂[来源请求]。
西澳大利亚州西南部的努加族人承认maar-keyen bonar(音译:马尔-凯延博纳尔)[41],或6个季节。每个季节的到来不是由日历日期预示的,而是由环境因素预示[42]。例如风向变化、开花植物、温度和迁徙模式,持续大约两个标准日历月。季节也与人类状况的各个方面相关,从本质上将人们的生活与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也决定了他们的行动,因为每个季节,都会访问该国的各个地区,这些地方特别丰富或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43]。

在热带地区,季节、日期也各不相同,更常见的是谈论雨季(或季风)季节与旱季。例如,在尼加拉瓜中,尽管它位于北半球,旱季(11月至4月)称为“夏季”,雨季(5月至10月)称为“冬季””。一年中不同时间的阳光量没有明显变化。相反的,许多地区(例如印度洋北部)有不同的季风、降雨和风的循环。
赤道附近的花卉和动物活动变化更多地取决于湿/干循环,而不是季节性温度变化,不同的物种在季风季节之前、期间或之后的特定时间开花(或破茧)。因此,热带地区的特征是在较大的季节性时间块内有许多“迷你季节”。
在澳大利亚的热带地区,如昆士兰、西澳大利亚和北领地的北部,除了温带季节名称之外,还观察到雨季和旱季[44]。
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季节——“洪水”、“生长”和“低水位——它们以前是由埃及的的年度洪水定义的。在一些热带地区,使用炎热季节、雨季和凉爽季节的三季划分。在泰国,认可三个季节[45]。
北极圈以北或南极圈以南的任何地点在夏季都会有一个时期,称为“极昼”,此时太阳不落山,在冬季有一个时期,称为“极夜”,此时太阳不升起。 随着向极点的接近,“午夜太阳”和“极夜”持续的时间逐渐增长。
例如,位于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的北端,北纬82°28',西经62°30'的阿勒特军事和气象站(距离北极约450海里或830公里),太阳在二月底开始每天从地平线上方探出几分钟,并且每天都会爬得更高,停留时间更长;到3月 21日,太阳升起超过12小时。在4月6日,太阳被认为在0522 UTC升起,并保持在地平线上方,直到9月6日0335 UTC才再次落入地平线以下。到10月13日,太阳在地平线上方仅停留1小时30分钟,而在10月14日,太阳根本没有升出地平线,而是一直保持在地平线以下,直到次年2月27日才再次升起.[46]。
因为天空有曙暮光,是地平线上的光芒。第一道曙暮光在一月下旬出现,然后每天增加持续的时间,在太阳的圆盘面第一次出现地平线上方之前,曙暮光持续了一个多月。从11月中旬到1月中旬,没有曙暮光。
在北极地区的阿勒特,于6月21日前后的几周内,太阳处于最高高度,似乎在那里绕着天空转,但不会低于地平线。最终,它确实会下降到地平线以下,并且每天逐渐延长的在地平线下的时间,直到10月中旬左右,最后一次消失,直到第二年二月才会再升起。 再过几周,“一天”的标志是曙暮光的时间减少。 最终,从11月中旬到1月中旬,没有曙暮光,天色持续黑暗。1月中旬,第一缕微弱的曙暮光短暂地触及地平线(每天只有几分钟),然后曙暮光的持续时间随着亮度的增加而增加,直到2月底的日出,然后在4月6日,太阳一直停留在地平线上方,直到10月中旬。
季节性天气和气候条件在军事行动中变得很重要。任何国家或地区军队的季节性计算往往非常不稳定,主要基于无关乎日历的中短期天气条件。
对于海军来说,可通行的港口和基地的存在可以允许海军在一年中的某些(可变)季节进行行动。无冰或温水港的可用性可以使海军更加有效。因此,俄罗斯在历史上仅限于使用阿尔汉格尔斯克(18世纪之前)甚至克隆斯塔特时,在维持和保存进入波罗的斯克、海参崴和塞凡堡方面具有特别的利益[47]。风暴季节或极地冬季天气条件会抑制海上水面船舰的活动。
早期的军队,尤其是在欧洲,倾向于在夏季进行战役—— 征兵的农民往往会在收获时间消失,在农业社会中忽视播种季节也没有经济意义[48]。 任何现代的机动战都会从坚实的地面中获利——夏季可以提供适合行军和运输的干燥条件,冬季的冻雪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提供可靠的表面,但春季解冻或秋雨仍会抑制战役。雨季洪水可能会使河流暂时无法通行,冬季积雪往往会堵塞山口。塔利班的攻势通常仅限于阿富汗战斗季节。
中国的季节
中国人认为四季有不同的特性,分别是“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即万物在春天出生、在夏天成长、在秋天收成(成熟)和在冬天藏起来(动物冬眠、植物落叶)。对于农事,则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中国自古对四季都有很多称呼[49]:
- 春季:青春,青阳,芳春,阳春,阳中,艳阳,三春,九春
- 夏季:朱夏,朱明,长赢,昊天,三夏、九夏
- 秋季:商秋,商节,素节,素商,素秋,高商,金天三秋,九秋
- 冬季:玄英,安宁,三冬,九冬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