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热等离子体理想球体[18][19],通过其核心的核聚变反应加热到白炽。太阳主要以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形式辐射能量,是地球上生命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此条目在对应语言版为高品质条目。 (2022年4月16日) |
名称 | 太阳、Sun、Sol /ˈsɒl/[1]、Sól、Helios /ˈhiːliəs/[2] |
---|---|
形容词 | Solar /ˈsoʊlər/[3] |
观测数据 | |
与地球的 平均距离 | AU ≈ 1 ×108 km 1.496[4] 以光速8分19秒 |
视亮度 (V) | −26.74[5] |
绝对星等 | 4.83[5] |
恒星分类 | G2V[6] |
金属量 | Z = 0.0122[7] |
角直径 | 31.6–32.7 弧分[8] 0.527–0.545 度 |
轨道特性 | |
与银河系核心的平均距离 | ≈光年 26,660 |
银河周期 | (2.25–2.50)×108 儒略年 |
速度 | ≈(绕银河系中心运行) 251 km/s ≈ (相对于恒星附近其他恒星的平均速度) 20 km/s ≈ 370 km/s[9](相对于宇宙微波背景) |
物理性质 | |
赤道的半径 | 695,700公里[10], 696,342公里[11], × 地球半径 109 [12] |
赤道的周长 | ×106 km 4.379[12] 109 ×地球[12] |
扁率 | ×10−6 9 |
表面积 | ×1012 km2 6.09[12] 12,000 ×地球[12] |
体积 | ×1018 km3 1.41[12] 1,300,000 × 地球 |
质量 | ×1030 kg 1.9885[5] 地球 332,950 [5] |
平均密度 | 1.408 g/cm3[5][12][13] × 地球 0.255[5][12] |
中心密度(建模) | 162.2 g/cm3[5] ×地球 12.4 |
赤道的表面重力 | 274 m/s2[5] 28 ×地球[12] |
转动惯量系数 | 0.070[5](估计) |
逃逸速度 (从表面) | 617.7 km/s[12] 55 ×地球[12] |
温度 | 中心(建模):×107 K 1.57[5] 光球层(有效温度):K 5,772 [5] 日冕: ≈ ×106 K 5 |
光度(Lsol) | ×1026 W 3.828[5] ≈ ×1028 lm 3.75 ≈ 98 lm/W有效的 |
色指数 (B-V) | 0.63 |
平均值辐射度 (Isol) | ×107 W·m−2·sr−1 2.009 |
年龄 | ≈46亿年(×109 年) 4.6[14][15] |
光球的组成(按质量) | |
自转特性 | |
倾角 | 7.25°[5] (对黄道) 67.23° (对银河平面) |
赤经 北极[17] | 286.13° 19 h 4 min 30 s |
赤纬 北极 | +63.87° 63° 52' N |
对恒星的自转周期 | 25.05日(赤道) 25.38日(纬度16°) 34.4日(极点)[5] |
旋转速度 (在赤道) | 1.997 km/s[12] |
太阳的半径大约是 695,000千米(432,000英里),或地球半径的109倍。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330,000倍,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20]。太阳的质量大约四分之三由氢(〜73%)组成;其余的主要是氦(〜25%),包括氧、碳、氖和铁等重元素,其数量要少得多[21]。
太阳是一颗G型主序星(G2V)。它的光实际上是白色的,因此非正式地,并不完全准确地称为黄矮星。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a][14][22],来自大分子云区域内物质的引力坍缩。大部分物质聚集在中心,而其余的则扁平成一个轨道盘面,演化成为太阳系。中心质量变得如此炽热和密集,以至于它最终在其核心启动核聚变。人们认为几乎所有的恒星都是通过这个过程形成。
在太阳的核心,每秒钟将大约6亿吨氢聚变成氦,并在此过程中将400万吨物质转化为能量。这种能量可能需要10,000到170,000年才能逃离核心,是太阳的光和热的来源。当其核心的氢聚变减少到太阳不再处于流体静力平衡的点时,其核心将经历密度和温度的显著增加,同时其外层膨胀,最终将太阳转变为红巨星。据推算,太阳将变得足够大,可以吞噬水星和金星,并使地球无法居住。但这大约是五十亿年后的状况。在这之后,它将脱落其外层,裸露出核心,成为一种被称为白矮星的致密恒星。虽然不再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但仍会发光并散发出先前残余的热量。
自史前时代以来,太阳对地球的巨大影响就已得到认可。太阳被某些文化视为神。地球的自转及其围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些太阳历的基础。今天使用的主要日历是公历,它将基于16世纪观察到的太阳运动作为实际运动的标准来解释[23]。
“太”即“大”。阳,高、明也[24]。
英语单词“sun”是从古英语sunne发展而来的。其他日尔曼语族中也出现了同源词,包括希沃特里斯兰语(West Frisian,sinne)、荷兰语zon、低地德语Sünn、标准德语Sonne、巴伐利亚语(Bavarian,Sunna)、古诺斯语(Old Norse,Sunna)和哥德语(Gothict,sunnō)。所有这些词都源于原始日耳曼语 *sunnōn[25][26]。这最终与印欧语系家族其它分支中的"太阳"一词有关,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找到带有“l”的主格词干,而不是“n”中的属词干,例如在拉丁语sōl,古希腊语 ἥλιος (hēlios),Welsh haul和捷克语 slunce,以及(with *l > r)梵语स्वर (svár)和波斯语خور(xvar)。事实上,“l”-词干在原始日耳曼语中也幸存下来,如*sōwelan,它产生了哥特语sauil(与sunnō 一起)和古挪威语平淡无奇的sól(与诗歌sunna一起),并通过它产生了现代斯堪的纳维亚语言中的sun一词:瑞典语和丹麦语 solen,冰岛语 sólin等等[26]。
英语中太阳(Sun)的主要形容词是"sunny",表示阳光,在技术环境中,solar(/ˈsoʊlər/)[3],源自拉丁语sol[27],后者在solar day(太阳日)、solar eclipse (日食)和Solar System(太阳系,有时是Sol system)等术语中存在。来自希腊语helios的罕见形容词heliac(/ˈhiːliæk/)[28]。在英语中,希腊语和拉丁语单词Helios(/ˈhiːliəs/)和Sol (/ˈsɒl/)出现在诗歌中,作为太阳的化身[2][1],而在科幻小说中,“Sol”可能被用作太阳的名称,已与其它的恒星区别。带有小写“s”的术语"sol"被行星天文学家用于另一颗其它行星(如火星)上的太阳日持续时间[29]。
英语 工作日名称 Sunday 源自古英语 Sunnandæg"sun's day",日耳曼德语解释为拉丁短语迪斯sōlis,本身是古希腊语ἡμέρα ἡλίου的翻译(hēmerahēliou)“太阳之日”[30]。太阳的天文符号是一个带中心点的圆圈,。它用于"M"☉(太阳质量),"R"☉(太阳半径)和"L"☉(太阳光度)。
太阳是一颗G型主序星,约占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的绝对星等为+4.83,估计比银河系中约85%的恒星亮,其中大部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