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太空歌剧
科幻的一個分支,強調故事的戲劇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太空歌剧(英语:Space opera,或称“宇宙史诗”)是科幻和太空战争下的一个子类型,一般泛指将故事的背景舞台设定在外太空的史诗科幻作品,如同其他背景下的通俗冒险故事或骑士文学一般强调故事的戏剧性,而不像硬科幻强调科学的考证,也不同软科幻强调启发性。

太空歌剧不着重冷硬的科学知识,而是把舞台放在广袤的太空中,借由引入地球、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或是假想星球营造壮阔的地图,让人物穿梭其中来展开故事。通常此类型作品可以说是直接把现实的故事,放到太空或外星的架空背景中。人物的思想和言行,与现实中的人物,甚至历史相近,甚至常影射现实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组织与社会制度,如君主专制国家和神权政治的教会。这类小说的背景通常是庞大的银河帝国或繁复的异星文化,情节混合动作和冒险,是道地的宇宙英雄罗曼史。
辨别一部太空题材的科幻作品是否为太空歌剧,其重要的标准为它是否严格地按照天文学、宇航技术的知识展开情节。如果在一部科幻题材作品中,所有的情节都是严格按照已有的天文学和宇航技术展开的,那么它就是一般向太空题材的科幻作品。而在太空歌剧里,太空只是冒险的场所,现有的科学常识并不是限制人们想象力的枷锁。《星球大战》(Star Wars)及《星际旅行》(Star Trek)系列作品可算是此类型作品的代表。
Remove ads
语源
太空歌剧这一术语与歌剧这一传统音乐形式并没有关系,而是从“西部剧”(英语:Horse opera)和“肥皂剧”(英语:Soap opera)中延伸出来的,因此太空歌剧也可以理解成是在太空背景下上演的肥皂剧。有时太空歌剧是“太空戏剧”(英语:Space drama)和“太空幻想”(英语:Space fantasy)的代名词。
起源与发展
类似太空歌剧的作品,首先于十九世纪的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火星公主》(即异星战场:约翰·卡特传奇的原著),但严格上那应当是“科学奇幻”小说,因该作主角被神秘的力量召唤到火星,而创作当时人们认为火星是一个地球相似的挛生行星。而以人类和外星人或异世界人如人类一般谈恋爱,也是太空剧一个常见题材。
一般认为太空歌剧起源于二十世纪20年代前美国的杂志如《惊奇故事集》(Amazing Stories)上,连载了一些试图把牛仔和侦探故事搬上太空或外星上发生,封面常有半裸的少女和持着光线枪甚至刀剑的男主角。
一般以爱德华‧艾默‧史密斯的透镜人和宇宙云雀,艾德蒙‧汉弥顿的太空突击队(未来队长),Philip Francis Nowlan的二十五世纪宇宙战争(Buck Rogers),为早期太空歌剧代表,同期常有在当时认为有生物的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上,发生人类和外星怪兽战斗的剧情,而被取了个浑名“大眼怪兽故事集”。而史密斯更有太空歌剧之父[1]之誉。
而在战后太空歌剧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和基地系列后大盛,其他著名的太空歌剧如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但因为其都有种对封建农业或君主专制社会的乡愁,和科幻的基调矛盾,而没有受到非科幻迷的普遍接受。
Remove ads
新派太空歌剧盛行
但在六十年代后期,拉瑞·尼文的小说已知空间(Known Space)和电视剧星际迷航系列,开始引入了在科技上较合理的元素(如圆环世界),使得不像传统太空歌剧那么荒诞,称为新派太空歌剧。
七十年代电影星球大战后,出现很多新奇机器和道具,以精彩的战斗和动作场面,人物的奇装异服招来观众,甚至本来只是被认为是科幻边缘的变种,成为了公众所认知的科幻典型主流(见讨论页)。
异形系列则在人类和外星怪兽在其他行星上战斗的剧情上,引入了恐怖电影和生物工程要素,人类试图驯化外星非智慧生物反而成为了其寄生和产卵的道具,使到观众反思人和其他生物关系到底谁才是统治者。
星际大争霸系列,则以人类和人类或外星人造的机器人间的战争为题,首次引入了人工智能叛变和赛博朋克等元素,反思了人性在宇宙中地位,表达智人不是唯一的未来。
而两片大受好评改变了太空歌剧的传统人性不变条件。
同期在日本兴起了以战争、政治与军事题材的科幻动画和科幻小说,如机动战士高达系列、宇宙战舰大和号系列和银河英雄传说等,皆有使用上述作品的元素。还有人试图把太空歌剧的元素引入硬科幻中,如星界的纹章系列等。
题材和争论
太空歌剧故事多主要围绕着传统文艺的题材:
- 战争:星球大战系列、星际大争霸系列、海柏利昂诗篇系列、银河英雄传说系列、星界的纹章系列、超时空要塞系列
- 政争:机动战士高达系列和宇宙战舰大和号系列
- 犯罪或侦探:透镜人和太空突击队
- 探险:异形系列、星际迷航系列、拉瑞·尼文的已知空间(Known Space)系列
- 开拓:萤火虫和水星领航员
- 家庭伦理:迷失太空(Lost in space)和银河铁道999
- 爱情:星球索拉罗斯和天地无用
- 宗教:星际之门系列。
太空歌剧因为富于“历史感”,常把未来和历史类比,故常被认为不是真正科幻的,最重要原因是为了戏剧性和故事性,而以历史为蓝本设定故事需要的科技和自然宇宙观,而不一定建立在结实的科学考证上。
虽然太空剧比较少认同正面的NewType的提法,但也避免了写人在未来会退化成食人或吸血鬼的人种。所以太空剧的气氛常比较很多其他类型的科幻乐观,而且支持者认为太空歌剧启发了人对太空的关心。
然而,有人认为硬科幻和太空剧的分界其实很模糊,甚至有重叠的时候。曾有人把异形[2]、已知空间系列视为硬科幻,日本的ARIEL系列亦有人同时分类为硬科幻(ハードS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和太空剧(スペースオペ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move ads
代表作品
1. 星球大战系列(天行者传奇)
依故事时间线排序↓
1-1 前传三部曲
- 《星球大战I:魅影危机》(1999年)
- 《星球大战II:克隆人的进攻》(2002年)
- 《星球大战III:西斯的复仇》(2005年)
1-2 正传三部曲
- 《星球大战IV:曙光乍现》(1977年)(三部曲的19年后)
- 《星球大战V:帝国反击战》(1980年)
- 《星球大战VI:绝地归来》(1983年)
1-3 后传三部曲
-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2015年)(六部曲的30年后)
- 《星球大战八部曲:最后的绝地武士》(2017年)
- 《星球大战九部曲:天行者的崛起》(2019年)
- 《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2016年)(结局无缝接轨《四部曲:曙光乍现》开头)
- 《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2018年)(《四部曲:曙光乍现》的十年之前)
- 《曼达洛人与古古》(2026年5月22日)
- 《星球大战:星际斗士》(2027年5月28日)[3]
依故事时间线排序↓
- 《侍者》(2024年)(首部曲的100年前)
2. 星际迷航电视系列 (Star Trek)
3. Syfy系列
- 《星球大战:克隆人之战》(2008年)
- 《星球大战:瑕疵小队》(2021年)(克隆人之战的衍生作品)
- 《绝地往事》(2022年)(克隆人之战的衍生作品/前传)
- 《星球大战:反抗军起义》(2014年)
- 《星球大战:视界》(2021年)
依故事时间线排序↓
- 《星球大战:旧共和国武士》(2003年)(电影正传4000年前)
- 《星球大战旧共和国武士II:西斯领主》(2004年)
- 《星球大战:旧共和国》(2011年)(旧共和国武士的500年后)
- 《星球大战 绝地:组织殒落》(2019年)(三部曲之后5年)
- 《星球大战 绝地:幸存者》(2023年)
- 《星球大战:原力释放》(2008年)(紧接四部曲之前)
- 《星球大战:原力释放II》(2010年)
资料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