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卡拉纳保护区
马达加斯加北部的自然保护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安卡拉纳保护区(法语:Réserve spéciale d'Ankarana)是马达加斯加迪亚纳大区的一个保护区,成立于1956年。保护区境内有由中侏罗纪时期的石灰岩所组成、由部分植被覆盖的高原。 [1]该保护区年平均降雨量约2,000毫米[1],保护区内部分岩石被侵蚀而形成洞穴,并形成伏流,这是一种喀斯特地形,崎岖的地形与茂密的植被阻碍人类进入该地区。
保护区南部的入口位于马哈马西娜(Mahamasina),有6号国道经过。此处位于安齐拉纳纳西南方约108公里,安比卢贝东北方约29公里。该保护区于2008年列为马达加斯加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编号5314[2]。
Remove ads
地理
高原的东面缓慢倾斜,但西面突然止于一个从北向南延伸25公里的陡峭悬崖,称“安卡拉纳之墙”(Wall of Ankarana),此墙高达280米[3]。在南面,石灰岩块断裂成独立的尖顶,被称为塔式岩溶(tower karst)。在高原的中心,地震活动和亿万年的降雨将石灰岩溶解在深谷中,有时会重新沉积成流石带。在钙化的上层被完全侵蚀的地方,较硬的基岩被蚀成“黥基”(马达加斯加语:tsingy,意为人类无法涉足之地)的通道和山脊。该地区到处都是玄武岩巨石,玄武岩也渗入山块深处的峡谷中[3]。
探索
1960年代起,旅居国外的法国人让·杜弗洛斯(Jean Duflos,在当地结婚后改名为让·拉多菲劳,Jean Radofilao)与洞穴学家一起对山块的洞穴系统和地下河进行探索[4][5][6]。他们绘制了山块内约100公里的洞穴通道[7]。安德拉菲贝洞穴是最容易进入的洞穴之一,仅该洞穴就包括至少8.035公里的水平通道。该山丘有马达加斯加最长的洞穴系统,也是非洲最大的地下洞穴网络[8]。
动物
安卡拉纳保护区探险队1980年代起对保护区的动植物进行编目[9],此记载于珍·威尔逊-霍华斯博士的游记《失落的世界之狐猴》[10]以及多个科学出版物中[11][12][13][14]。保护区发现已灭绝大型狐猴的亚化石遗骸[15][16][17][18],以及仍存在但尚未有记载的盲鱼[19][20]、虾[21],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物种[22][23]。几位探险队成员提供照片给一本马达加斯加图说指南,该指南以安卡拉纳的鳄鱼洞为特色点[24]。
在1986年考察期间,菲尔·查普曼(Phil Chapman)和让-埃利·兰德里亚马西(Jean-Elie Randriamasy)整理了一份保护区鸟类名单,记录32个科的65种鸟类,占马达加斯加所有鸟类近三分之一,他们还注意到一种有趣的行为。他们报告指出,许多以昆虫为食的小鸣禽使用一种不同寻常的策略:包括马达加斯加寿带鸟、北杂鹛、短嘴旋木鹎、马岛旋木鹎、马岛黑鹎、斯韦花蜜鸟、白额厚嘴鵙等物种在一起觅食,不同的鸟类似乎都专注于它们特定的区域觅食昆虫猎物,一些集中于树干与大分枝、一些集中于小树枝、一些集中于树叶下方。通过这样的方式共同行动,它们可能会提高觅食效率,因为各种鸟类都可以捕捉到目标猎物,也更安全地免受掠食者的攻击,因为一大群鸟类分头警戒,更有可能发现接近中的危险处。[13]
安卡拉纳保护区是冠狐猴、桑氏美狐猴,和其他哺乳动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其他发现的物种包括北鼬狐猴、赤褐倭狐猴、肥尾鼠狐猴、叉斑鼠狐猴、东部毛狐猴、冕狐猴、佩氏冕狐猴、指猴、灰驯狐猴。[13]
参见
- 马达加斯加旱生阔叶林
- 冠狐猴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