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汉瑞其·安东狄·伯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汉瑞其‧安东‧狄伯瑞(Heinrich Anton de Bary,1831年1月26日—1888年1月19日)[1]是一位德国医生、植物学家、微生物学家和真菌学家(真菌系统和生理学)。狄伯瑞创立了真菌的生殖系统,及确定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顺序及其子体。[1]
Remove ads
生平
狄伯瑞于1831年1月26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出生。1848年先从法兰克福大学的医学预科学校毕业后,再就读海德堡大学及位于马尔堡的马尔堡大学学医;1850年进入柏林大学继续研读,并于1853年以一篇探讨植物有性生殖与世代交替的论文获得该学位。[2]
狄伯瑞曾于毕业后(1853年)短暂行医,但同年因徒在宾根大学担任植物学讲师。同校的教授冯莫尔(1805-1872)鼓励并推荐到弗莱堡大学担任植物学教授与植物园园长。在供职的11年间,他的研究成果包括:真菌的发育、有性生殖、对植物的致病性、以及分类的工作。[2]
1867年至1872年,狄伯瑞转往哈雷大学接任斯理坦道(1794-1866)的职位。狄伯瑞在任职期间建立了一个职务实验室,并与教授莫尔共同创办了《植物学报》(Botanische Zeitung)。[3]
普法战争结束后,狄伯瑞被任命为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trassburg)的植物学教授,并经一致投票被任命为该校首任校长。此后,狄伯瑞一直留在斯特拉斯堡直到去世。
1888年1月26日因肿瘤,于斯特拉斯堡逝世。
Remove ads
研究
在狄伯瑞攻读医学学位期间,即开始研究真菌。他首先观察了水霉菌的细胞构造及生活史。他发现这种霉菌会导致一些植物(例如水稻)罹患绵腐病。他成功分离出水霉菌的孢子,并接种到人工培养皿上以其萌发菌丝。此外,他还发现水霉菌的真菌菌丝细胞内细胞质流动情形,并描述了这个真菌所形成的孢子囊,以及其游动的孢子。[2]
他也发现了生长在小麦、裸麦、以及其他谷物类作物上的黑锈病病原真菌–禾柄锈菌。他证明了禾柄锈菌在不同发育期间,需要不同宿主。狄伯瑞将这种现象称为“异体寄生”,以便辨别只在同一种宿主上寄生的“同体寄生”。[2]
狄伯瑞也是第一位证明真菌具有有性生殖的科学家。他在1858年观察到水绵藻性交配现象;1861年进一步纪录其完整生活史。他也强调观察病原霉菌生活史的重要性,因为借由观察才能了解它在植物身上的生命周期,以及如何来阻止它造成作物的感染。[2][4]
狄伯瑞也对马铃薯晚疫病的贡献良多。他研究了病原菌霜霉菌(Peronospora infestans),并透过阐明其生活史做出了巨大贡献。狄伯瑞宣称锈病和黑穗病菌是病害植物病理变化的根源。他得出结论,锈菌目(Uredinales)和黑穗病目(Ustilaginales)是寄生菌。[5]
狄伯瑞追踪地衣生长与繁殖的各个阶段,以及使它们能够抵御干旱和冬季的适应性。 1879年,他在专著《共生体的创造》(斯特拉斯堡,1879年)中创造了“共生”一词,意为“不同生物共同生活”。他也仔细研究了霉菌、酵母和真菌的形态,并基本上确立了真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5]
引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