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宋学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宋学朱(1594年—1639年),字用晦,号旭初[1],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明末政治人物,官至云南道监察御史。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清军经居庸关入华北,宋学朱巡按山东,防守济南,城破殉国。
生平
宋学朱为长洲庠生,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科应天乡试第四十四名举人,四年(1631年)辛未科二甲第八名进士。兵部观政,授南京工部屯田司主事,管宝源局,著有《司铸政略》。丁忧,服阕,起为礼部主事,升精膳司员外郎,十一年(1638年)改云南道监察御史,为党人所忌,同年冬,清军经居庸关南下,宋学朱当时巡按山东,至章丘时,济南告急,急驰前往,上疏求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檄山东巡抚颜继祖移师德州,督军高起潜拥兵临清州不救。宋学朱自叹必死,与山东左布政使张秉文、按察司副使周之训、翁鸿业、布政使司参议邓谦、盐运使唐世熊等守城[2],十二年(1639年)正月城陷,宋学朱偕周之训力战南门城上,殉国。济南府知府苟好善、推官陆灿、同知陈虞胤、通判熊烈献、历城县知县韩承宣皆死[3][4]。沈德潜著有《宋侍御传》描述宋学朱等守御济南城事件[5]。
身后
宋学朱战殁后,长子宋德宽千里迢迢寻找遗体不得。朝廷亦因此未下恤典。弘光帝在南京即位,追赠大理寺卿。济南士民为宋学朱及韩承宣共建有双忠祠。康熙年间,入名宦祠[6]。
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卷十一《鬼隶》篇即以“济南之屠”为原型。济南城内原有的双忠祠已湮没,如今仍留有双忠祠街及双忠泉以示纪念。宋学朱孙(宋宓子)宋广业(字性存,号澄溪,1649-1719)于康熙年间任济东道时,因母亲管夫人(明末学者管志道曾孙女、管正传妹)以孝著称,即在双忠泉附近挖设不匮泉以示孝敬,也因而形成“忠孝两泉”佳话[7]。
家族
来自苏州长洲宋氏家族。曾祖宋纯仁(字孝甫,号濂川,1518-1588)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己酉科举人。祖父宋道明(字见吾,1544-1589)为南京国子监生。祖母为陆完孙女。父宋琦(原名宋如冈,字卿稚,号位宇,1571-1633)为宋道明长子,吴县庠生,长洲宋氏南宅支始祖。母朱氏。夫人为王宪和女。有三子五女:长子宋宓(原名宋德宽,改名宋德宸,再名宋宓)、次子宋德宜(出嗣长兄宋学周)及幼子宋德宏。三子以文著称,为吴中“三宋”。崇祯年间官员宋学显为长洲宋氏北宅支从兄弟[8]。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