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家乐福中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家乐福(中国)超市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家乐福中国),英文名称:“Carrefour (China) Supermarket Investment Co., Ltd”。它是法国知名的零售业巨头“家乐福集团”[1](法语:Groupe Carrefour[kaʁfuʁ] ⓘ)自1995年12月以来在中国各地开设的连锁超市,迄今为止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但在这30年里,家乐福中国却走过了一条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变迁之路。
进入中国市场初期
1990年代初期,当时的中国尚未完全对外国资本开放零售业市场,中国政府只允许在上海、北京、天津、大连、深圳以及珠海等少数城市进行少量试办“中外合资的商业零售企业”,并且还严格规定“中方出资比列应在51%以上”,这使很多国际知名商超对中国市场望而却步。
家乐福为了绕开这个限制,利用法律上的“灰色空间”,先是与一家名为“中创商业”的中资公司合作,成立了一家只能从事咨询业务,不能从事商业活动的“中创商业管理”合资公司,接着家乐福以这家合资公司名义,注册成立了另外一家可以从事超市业务的空壳子公司——“创益佳商城公司”,而这个“创益佳商城公司”又将所有的业务委托给作为母公司的“中创商业管理”公司经营管理,作为“中创商业管理”大股东的家乐福就这样以“借壳入市”的方式,介入到“创益佳商城公司”下属的超市运营[2],并于1995年12月5日在北京市国际展览中心开设了中国大陆第一家超市购物店——“家乐福创益佳店”,这是作为第一家大型国外知名商超进入到中国市场,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注目。
虽然家乐福介入到超市运营,但为了避免涉嫌违法,家乐福的收益仅限于收取咨询服务费,而不是直接参与营业收入分配[3]。不过,家乐福已预见到中国将会对国际资本开放零售业市场,因此通过“家乐福”这块招牌预先在中国消费者当中产生广告作用,为以后在中国的发展打下基础。家乐福在中国的出现也很快吸引了其他国外知名零售业界纷纷跟进。
Remove ads
在中国大陆的鼎盛时期
1999年6月,中国政府颁布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对外国资本比例的限制从原来的49%放宽到65%,允许外国企业对零售业的控股。之后,家乐福以中国当地法人的身份——“家乐福中国”正式落户中国大陆,家乐福总部将注册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全资子公司“Carrefour Nederland B.V”[4]作为家乐福中国的海外母公司,此期间增加了在中国的超市门店并直接参与营业收益分成。2002年6月,中国政府在对合资商超进行调查时,发现家乐福中国在东北地区的三家超市实际是100%的全资企业,因此将其视为违规,责令将其35%股份出售转让给中国公司[5]。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全面对外资开放零售业市场,2004年4月16日中国政府颁布了《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的新法令,取代了1996年6月的旧法令,彻底取消了对外资比例的限制。于是,家乐福中国也由中外合资企业转为外国独资企业并迅速扩充在中国的超市门店数量。2005年初,开店数量为14家,2005年底则达到了70家,一年后的2006年底增加到95家[5]。在鼎盛时期,家乐福在中国大陆已经发展到了拥有涵盖全中国22个省、51座中大型城市,店面縂建筑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的319家大型综合超市与24家便利商店的连锁店。它们分别以大卖场,便利店[6]和会员制店的三种方式经营,其中会员制店的会员数目曾达到过3000多万人,并推出了当时对中国大陆来说还是一个颇为新颖的“一站式购物[7]”的商超模式。除了相对其他商家所具有的价格优势之外,消费者可在七天之内无条件退换货的售后服务也迎合了中国民众的消费心理。家乐福在中国很快变得家喻户晓。2005年,家乐福中国在中国大陆设立了东、南、西、北四个地区管理总部。而这段时间正值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期,家乐福中国因而在家乐福海外各公司当中表现最为亮眼[8][9][10]。
Remove ads
在家乐福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发生了几起针对家乐福进行的商家拒绝供货和消费者抵制购买的事件。
因商业原因拒绝供货:2003年6月,围绕着家乐福“进场费”的问题,上海炒货行业协会集体抵制向家乐福供货,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那场抵制供货风波的起源是家乐福长期以来向供货商收取高额的附加费,导致很多炒货食品企业不堪重负。根据上海炒货行业协会公布的一份“家乐福收费清单”,其中有20项收费项目被供应商认为属于“不合理收费”。比如:法国国庆店庆费:10万元/年、新店开张费:1万元至2万元、老店改造费:1万元至2万元、海报费:2340元/店、新品费:1000元/店、堆头费:3万元-10万元/店,出厂价让利:销售额的8%、服务费:销售额的1.5%-2%等等。由于当时的家乐福这样的知名大型连锁超市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有充分的余地挑选供应商,因此很多中小供应商对家乐福设置的苛刻门槛是“敢怒不敢言”。为此,上海炒货行业协会曾经向政府主管部门反应情况,2002年9月上海市商业委员会、工商局曾经联合出台了《关于规范超市收费的意见》和《超市收费合同示范文本》等试图予以规范,但是情况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在供货商代表与家乐福再三谈判无果的情况下,最终导致了这场风波的发生[11][12]。
2010年12月发生了康师傅食品公司曾拒绝供货给家乐福的报道[13]
因政治原因抵制购买:2008年,由于在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圣火传递中火炬接力手受到支持西藏流亡政府的人士的抗议以及法国一些政界人士认为应该抵制北京奥运。中国大陆民间人士在各大城市于于4月发起抵制法国货和抵制家乐福的活动[14][15]。加上家乐福母公司LVMH被指资助丹增嘉措的西藏独立运动,结果在中国政府默许下引起北京、合肥、武汉、广州、深圳、海口等家乐福商铺示威抗议,并呼吁罢买家乐福商品及法国货,而部分门店确实有停业的现象[16]。家乐福总裁迪朗否认公司支持藏独,并一直支持北京主办奥运[17]。家乐福道歉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一改纵容的态度,开始在网络上封杀抵制家乐福的内容,各大网站关于抵制家乐福的内容也被删除。即时通讯软件腾讯QQ删除抵制者用QQ建立的宣传联系群,抵制家乐福的事情在新华社等官方背景的媒体上之前的报道,也在网络上被删除。
股权转让
2010年之后的中国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主要是电商网购在中国迅猛发展,对实体商店造成了很大冲击,直到2018年2月,家乐福中国才推出线上销售的“家乐福小程序”[18];另一方面,很多店铺因租约到期,业主提高租金,家乐福中国不得不面临着销售额下降、成本升高的双重压力,比如:2015年中国首家店——北京创益佳店续约时,卖场年租金从租80万美元飙升至300万美元,而年销售额增速已降至3%[19];与此同时,还要面临来自沃尔玛、华润万家的激烈竞争;与同行竞争对手相比,家乐福中国的自身商品供应链接构由以前的优势转为劣势等。上述诸多原因,使得家乐福中国从2012年开始,盈利逐年下滑,2017年之后出现了亏损。在2018年的资产债务表上,家乐福中国净资产-19.3亿元,负债率118%。
面对家乐福中国难以扭转的结构性困局,作为家乐福中国的海外母公司萌生退意开始物色其他商家接盘以寻求脱身。2018年初,腾讯及旗下的永辉超市集团曾经与家乐福签订了股权转让意向书,最终,在2019年6月22日苏宁易购与家乐福中国海外母公司Carrefour Nederland B.V签下了《股份购买协议》[20],交易标的家乐福中国100%股份的估值为60亿元人民币。该协议书规定:苏宁易购以现金48亿元人民币等值欧元,从Carrefour Nederland B.V手中收购家乐福中国的80%股份;对家乐福中国母公司所持有的剩余20%股份,Carrefour Nederland B.V在该收购日期满2年后的90天之内,可选择将其出售给苏宁易购,苏宁易购须无条件购买;同样,苏宁易购若主动提出收购20%剩余股权,Carrefour Nederland B.V亦须无条件售出。80%的股权转让交易最终于2019年9月26日完成[21],苏宁易购副总裁的田睿[22]随即走马上任家乐福中国的CEO。
Remove ads
作为专业家电零售商的苏宁易购,希望通过接手家乐福中国的超市连锁店规模布局,从家电产品的单一经营模式,转变为商品经营多样化的大型商超模式,并提出了在未来五年新开设300家门市店,以超越沃尔玛而成为中国第一连锁超市的目标[23]。但是,苏宁易购并不具备像家乐福有着从事多年的超市行业运作经验,股权易手之后,苏宁易购打破了家乐福原有的卖场布局,不仅将家乐福原来的优势生鲜品进行大改造,还将卖场二层楼的杂货区和纺织区全部更换为苏宁电器类商品,以此来提高销售额。有评论家认为:苏宁擅长的是标品、低频、复购率低的3C销售商业模式[24],而家乐福的生鲜产品是高复购率、高流水、大客流的特点,两者存在着巨大差异。消费者们发现,家乐福在“苏宁化”之后,曾经吸引消费者的廉价的蔬菜、煎饼、炒饭、肉蛋奶、冻品等几乎消失,这在消费者看来,曾经的家乐福魅力也逐渐消失。[25]。
苏宁接手家乐福中国之后,曾凭借苏宁平台,试图扩大其线上的销售额,但是技术故障频发,甚至有消费者投诉下单之后,三个月都未能收到货,家乐福线上平台的用户负面评价,表明家乐福中国无法与其他电商巨头形成竞争[19]。除此之外,家乐福中国股权易手半年后,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全面爆发以及中国政府对此实行的“封控措施”,更使家乐福中国的经营雪上加霜。苏宁易购接手家乐福中国非但没有扭转其困境,反而使自己也背上了沉重包袱。
在这种状况之下,苏宁易购从2021年开始不得不逐步缩减家乐福中国的店铺规模。4月关闭了济南解放桥店[26],8月关闭了济南最后一家魏家庄店[27];9月,成都家乐福八宝街店宣布关闭[28];11月,厦门家乐福的明发店、东莞家乐福的世纪广场店[29]以及杭州家乐福涌金店相继关闭[30]。同年10月,作为会员店的上海成山路店“逆流而上”开张营业,但因拖欠货款,开业不久就遭到了联合利华、宝洁等品牌商品的供应商的停止供货[19]。
进入2022年之后,家乐福中国大陆店铺的压缩规模进一步加大。3月,号称亚洲规模最大的旗舰店北京家乐福中关村店关闭[31];6月,福州家乐福宝龙店宣布关闭[32];8月,哈尔滨家乐福国展店关闭[33];9月,宁波家乐福江东店关闭[34];11月15日,作为郑州家乐福最后一家的花园路店关闭[35]。

到了2023年,家乐福中国的关店规模愈演愈烈。1月30日,湖南的最后一家门市店的长沙家乐福芙蓉广场店关闭[36];3月,昆明家乐福南亚第壹城MALL购物中心店长期拖欠租金,被业主宣布撤店[37];作为进入中国大陆市场首家店——家乐福北京创益佳店也于3月29日关闭[38],沈阳的启工店、龙之梦店也于同月关闭[39];4月,大连家乐福三八广场店和市内其他三家门市店全部关闭[40];开业不到两年,作为会员店的上海家乐福成山路店[41]以及苏州家乐福最后一家的人民路店[42]也在4月宣布关闭;广州和深圳的门店在2023年期间全部消失[43][44];武汉的家乐福门市店也于同时期全部离场[45]。苏宁易购公布的2023年上半年财报:1月至6月关闭了106家门店[46],继续维持经营的家乐福自营门店数量为41家。2023年,即便是那些还没有关闭的店铺,有的店的卖场面积大大缩小,比如:青岛家乐福香港中路店[47][48];有的店因经营波动而导致商品供货受到影响,比如:2023年3月,上海家乐福徐家汇店在空柜了一段时间之后商品才重上货架[49];有的店因流动资金短缺而暂停营业,比如:北京家乐福四元桥店[50]。
2023年5月以来,家乐福中国因未能支付商品货款和卖场租金,收到了中国各地法院至少40份败诉的判决,办理了预付款购物卡的消费者则要求退卡退款。有评论家认为:家乐福中国在股权转让之前,虽然处于亏损状态,其自有现金流还尚能维持运转。但苏宁易购在收购家乐福中国同时,也对其他方面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战略性投资,比如:以29.75亿收购天天快递、以4500万欧元全资收购迪亚天天超市的中国公司以及斥资数百亿元投资其他房地产,2019年度的苏宁总投资金额达到716亿元。2020年9月,苏宁易购又以200亿元投资恒大房地产,伴随着恒大出现的“爆雷”以及其他物业变为烂尾工程等诸多因素,这些投资都成为了不良资产,给苏宁易购带来了巨大的债务压力。为缓解资金压力,苏宁易购很可能调用了家乐福中国的现有资金,影响到了货款和租金的正常支付,进而引发了供货中断、被业主勒令退场以及消费者挤兑购物卡等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51][52][53]。股权转让之后反而加深了家乐福中国的危机[54][55][56]。
在此期间,苏宁易购与家乐福中国海外母公司就剩余股权的收购也陷入了法律纠纷。2021年9月27日,Carrefour Nederland B.V向苏宁易购发出了通知,要求苏宁易购按照两年前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以人民币12亿元的价格收购其所持有的剩余20%家乐福中国股份。最初,双方于2022年4月28日,就苏宁易购从Carrefour Nederland B.V手中分期收购剩余的20%家乐福中国股份达成了协议。按照分期支付协议,苏宁易购支付了第一笔的2.04亿元。但在2022年11月,苏宁易购以“客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为由停止履行协议[57]。因此双方的法律纠纷被提交到香港国际仲裁中心。2023年10月,经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的裁决,认定苏宁易购应支付等值人民币10亿元的股权资金[58],但苏宁易购对此表示异议,并提出了上诉[59][60]。
2024年11月,作为家乐福中国的旗下子公司——家乐福(中国)超市投资有限公司(2016年11月成立)被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61]。
Remove ads
2025年2月7日,作为家乐福中国最大股东的苏宁易购,其相关联的三大支柱公司,苏宁电器集团、苏宁控股集团以及苏宁置业集团宣布进入破产重整程序[62][63],家乐福中国全面退出市场也随之进入了倒计时。2025年6月,苏宁易购公告显示:将宁波、杭州、株洲、沈阳的四个家乐福家门店各以1元钱价格,与代表专门从事处理不良资产的“上海家福启纾服务合伙企业”的“上海有安法律咨询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股》,出售这四家100%的股权,这四家店的净资产合计为-13.63亿元,负债总额为17.6亿元。这意味着苏宁易购彻清仓家乐福,以处理自身的严重债务[64]。截至2025年6月底,家乐福招牌的门店在全中国大陆仅剩下北京朝阳区四元桥店和上海普陀区万里店的两家店,据记者的现场采访,这两家门店都是在清理剩余的库存商品[65][66]。家乐福中国30年的兴衰变迁也折射了中国30年来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消费市场变化的历史大背景[67]。
Remove ads
外部链接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