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宝觉禅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寶覺禪寺map
Remove ads

24°09′34″N 120°41′17″E

事实速览 宝觉禅寺, 基本信息 ...

宝觉禅寺,简称宝觉寺,是位于台湾台中市北区金龙里的临济宗佛寺,1928年创建,山号“正法山”,日治时代的山号“鹫屏山”,开山者为东海宜诚禅师,首任主持妙禅法师,台日二战军人与遗属会来此祭祀,也为日本观光客旅游地点。

沿革

Thumb
牌楼

台湾日治时期临济宗妙心寺派临济护国禅寺为根本道场,在台湾各地建立布教所、寺庙[1]

此寺创建于1928年[1],东海宜诚禅师发起兴建[2][3][4],山号“鹫屏山”[5]。建寺蒙地方人士赖屘结、赖天生等人协助[4]。首任主持有“艺僧”雅称的妙禅法师[6]。寺方在日治时期就创办佛学院、幼稚园[4]。1929年受妙心寺派任可[1]

战后,主持先后由师承东瀛的宗心[a]及心观[b]担任,所以该寺有许多临济宗的气质[2]。宗心任内曾办过国文讲习班,并发行佛学杂志《觉群周刊》,自己担任发行人,后改名为“觉生月刊”[c][4]。1954年10月17日,大悲讲堂落成,将军孙立人妻子张晶英(孙张清扬)剪彩,芳泽谦吉大使赠送刻有“笃敬三宝”的方形木刻板[9]。1964年,宗心发动兴建一座弥勒大佛[11],直至1975年12月兴建完工[11]

主持心观任内,特别重视软件设施的推展,成立教唱诗歌、宏扬佛法的观音会、每月放生飞禽龟鳖的放生会、帮助贫苦的救济会、表扬孝道的孝子会等[7]

1987年,位在健行路140号的寺方计划动用三千万元经费重新整建,该年3月先鸠工兴建山门并整修围墙。宝觉寺管理委员会干事人员称之为“护产建设”,因为多年来该寺许多寺产遭窃,遂围墙保护,并将已整修两年余的民俗文物馆将改为图书馆及教孝馆。[2]

Thumb
旧殿
Remove ads

观光

Thumb
弥勒大佛

在1952年报导时,记者称赞宝觉寺在中台湾观光上,仅次于日月潭八卦山。当时此寺周围还是田野,但已有公车可到。寺地约高于台中市区有四十米,占地约在十五亩以上。寺身被记者以“建筑雄伟外观壮丽”来形容,左殿则设佛学图书馆,在正殿右前方还有七层宝塔,塔下设置假山、水池、和几座石椅桌,插植著松柏和矮树,还有纪念石碑等。[4]

1987年媒体报导说该寺一直是日本人来台参观数最多的庙寺,并介绍寺内特色有大悲讲堂的解梦观音(日语:夢違観音,ゆめちがいかんのん)像、友爱钟楼、弥勒大佛、护儿地藏王菩萨像[2]。记者朱复良也写佛诞日时,不少日本人会来,除首推弥勒大佛,也推荐三宝佛、七宝塔、劝孝碑可看[7]。像是从搭邮轮到台中港的日本游客会到此[12]森喜朗也来祭拜过[13]。至于旅行社导游出身、当地金龙里里长姚士伟在2010年接受访问时透露,宝觉寺每日都吸引一两百名日本观光客参观[14]

大梵钟

朱复良在1998年采访时,寺内有三座日本人奉献的钟,一是日本台湾总督[d]献赠的梵钟、二是日本慰灵塔建设会赠送的友爱钟、三是战后千余日人集资铸造的赤铜古钟[7]。友爱钟在1966年12月7日举行落成,由该寺主委林天发主持、台湾中部警备司令鲍步超剪彩、驻中华民国大使岛津久大启鸣[16]。寺方为友爱钟,还特地兴建一座楼高四层的钟楼,并请何应钦亲题门匾[7]。赤铜古钟,由堀部二三男发起,千名多日本人捐助,重七百四十公斤,镌著“友爱永传”,悬挂于友爱钟楼楼顶,1971年1月2日落成,由内政部长徐庆钟主持仪式[17]

菩萨像

Thumb
和平观音亭圣观音

宝觉寺为台湾三十三观音灵场的第十番,供奉孝养观音,但学者释永东调查时该像已失踪[3]

此寺收藏的解梦观音又称为“和平观音”,二次大战结束时日本复制多尊赠送各地[18]。宝觉寺所获得的,原为全日本佛教会在1954年所赠[3][19]。次年护送玄奘灵骨来台湾的日本僧团也带来一尊同样称呼的木雕观音像,而引起是否为日本国宝的争纷[18][19][20]。而宝觉寺的材质为黑铜质[19]。次年,中国佛教会将该尊木质的观音像赠送给狮山劝化堂供奉[21]。中华民国台湾省佛教分会[22]中华民国总统府[23]也有获赠。

至于护儿地藏王菩萨,为妙心寺大本山在1973年12月赠送,像高8尺[2]。该像供祀置地藏亭中[7]

巨佛像

该寺的弥勒大佛是台中市第一座大佛像[2]。1964年,由昆仑行老板吴昆仑发起,由丸山布行老板吴松柏[e]担任兴建委员会长,与住持宗心、贵临电料行总经理王圭林[f]、仁爱医院院长廖泉生、金永裕行老板王庚海[g]、联明电业总社经理翁茄苳[h]、月夜冰室老板林来福[i]、泰山橡胶公司董事长蔡和荣[j]等人,捐献巨款,并分各界捐募经费,聚集二百万元开工在寺右侧前面空地兴建[15]。不只台日两方仕绅、海外侨胞捐助,连女工都以分期付款方式捐赠,在开始兴建时不久就已吸引游客搭乘游览车前来[31]。 市长林澄秋任内,现有7米道路拓建为20米柏油路,以方便观光客前来观赏大佛[15]

大佛座地500坪[32]、宽10丈[15]、像身高88台尺[2][11][15]、连同基座高100台尺[2]。材质为水泥,基座上题著“皆大欢喜”四字[11]。内部有七楼,从一楼到七楼的用途分别是民俗画廊、民俗综合馆、古街馆、农村馆、民屋馆、山地馆、佛教馆[2][32]余如季曾为两位儿子拍摄与大佛合照的相片[33]。早期像并不是金色[34],1990年重修时涂成金色[11]。该像也是日本作家久正人作品《信长之枪》首集的取景之一[35]

Remove ads

寺有俳句诗人羽田岳水的俳句碑,上面写“在菩提树花下弥勒佛的微笑”,立于2008年10月30日。羽田岳水在日治时期在台湾就读师范学院,毕业后在今自由路上的居仁国中的前身任教。他返回日本后,成立燕巢诗社,也会回台湾与台湾籍学生聚会。[36]

2018年,十五位日本诗人组团来台湾见九旬的俳句诗人李锦上,就在此碑合照[37]

祭祀

Thumb
日本人遗骨安置所

日本人与台籍日本兵

该寺的七宝塔有日治时期生活过的日本人遗骨[2]。像是曾有作家杨逵的好友、日本警察入田春彦的遗骨[k],后由熊本县的遗族带回日本[38]

1957年,前台湾总督、海军大将长谷川清,整理台湾各地日人坟墓及遗骨,4年后分别在台湾北、中、南三地兴建遗骨安置所[39]。而宗心在寺中辟建安置日本人遗骸的墓园,让在台日人于每年岁末集合寺中举行追悼法会[7]

寺中的遗骨同时包含了二次世界大战身亡的台籍日本兵日本兵。名为“台湾台日海交会”的台籍日本兵组织与称作“日华(台)亲善友好慰灵访问团”的日本海军军人与遗属组织,会于寺集合共同举行慰灵祭,固定于11月24日举行会前会,25日正式举行祭典。在祭祀时,日方的慰灵团会有随团记者,还有一组四人穿着二战期间日本海军制服的小仪队作表演。在升旗仪式时,先升日本国旗、再升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最末升日本海军旗[40]

学者翁佳音在此寺法会上结识了曾担任日军通译的张子泾,进而于1989年替后者传记〈海南遗恨:台籍原日本兵回忆录〉翻译成中文,连载于《自立早报》上[41]。台日两方的海交会、南星会,还曾共同募款作纪念碑、和平观音亭[40]。1990年11月25日举行庆成典礼仪式,台、日人士1000多人参加,由总统李登辉在纪念碑题颁“灵安故乡”,谢东闵黄尊秋等人也题颁“魂归故土”等挽额[42]。当时台日团体参加灵安故乡碑落成时,谈及要为高砂义勇队乌来设碑,于是以伊庭野政夫为首的日人就积极在日本募款,台湾的周丽梅等人也组织了名为“乌来高砂义勇队纪念协会”的组织全力配合,终于在1992年设立[43]

2010年来台湾环岛的大樱建设社长横山宏吉,亦曾到此寺吊念[44]

Remove ads

其他众生

寺方让民众作彼岸会的时间分为春祭[45]、秋祭[l][47]。也收容战后时期民众的骨灰[48][49]。在1992年报导时,该寺的纳骨塔租金是中部地区寺庙中最高价的,一骨灰位七十万元,而最便宜的是五万元的台中市圆觉寺,普济寺平均骨灰位行情也在廿万元左右[50]

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也曾于此寺祭祀历年亡故荣民[51]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