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沙地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沙地话(吴语拼音:so di wo),别称崇明话或者启海话。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之所以叫“沙地”是因为原先的崇明、启东和海门,陆地是由长江入海时冲积出的一块块沙洲组成的。三地的语言几乎完全相同的原因是启东和海门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在古时从崇明迁来的。另外,南通市通州区、如东县以及张家港市等地方也有讲沙地话的居民。因此以沙地话为母语(或母语之一)的人口大概有340多万。
分布
崇启海:崇明县包括崇明岛和2005年划入崇明县的长兴岛和横沙岛通行沙地话[1];海门、启东境内的沙地话分别称作“海门话”和“启东话”,或者合称为“启海话”。
常阴沙地区:常阴沙话主要分布在旧沙洲县的东部和北部(今张家港市),即盘兰沙、东兴沙、带子沙、常阴沙(今锦丰、三兴、乐余、兆丰、南丰、合兴、东莱、农场及后塍滩上一带)。1985年沙洲县全县有78.27万人口,讲常阴沙话的约有16.52万人[2]。当地人称沙地话为“崇明话”。
其它方言岛:江北的射阳、大丰、东台、海安、如东[3]一带,和江南的奉贤、南汇、川沙,还有长江北岸的靖江市都有崇明话的分布。
语言特点
因崇明、海门、启东三地原为长江入海口的岛屿(崇明现在仍然如此),交通不便、鲜有政治社会动荡和外来人口冲击,沙地话因此在时代发展中变化不多,在吴语中是比较古老的一种语言。和练塘话、嘉定话、松江话等上海市其它郊区的口音相比,沙地话与上海市区的方言即上海话的差异更大一些。
沙地话区分/ʣ//z/两个声母。如“陈”和“神”、“除”和“时”,“住”和“自”等,在上海市区,声母都读作/z/,而沙地话前者发/ʣ/。
此外,韵母的声调多也是沙地话的特点。沙地话保留了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8个调类,相比之下,上海市区话在时代的变迁中已仅剩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5个声调。
语音
崇明话共35个声母(不包括只出现于非首字音节的或轻读的零声母),下表列出了崇明话的声母,根据《崇明方言研究》(2009):
Remove ads
崇明话有8个声调,不包含轻声。
在连读时,后字有轻声的读法,有些虚字眼也有轻声读法。舒声字轻声标作/30/,入声字轻声标作/0/,有些入声字喉塞音尾/ʔ/脱落。
词汇
Remove ads
语法
“子”作后缀时读轻声/tsɿ30/,有多种意思,如:
- 指示词后作量词:其子(这些、那些、这种、那种)、个其子(这些、那些、这种、那种)、吉其子(这种、这些)、哪其子(哪一种、哪些)、个伐子(这些、那些、这种、那种)、吉个伐子(这种、这些);
- 方位词后表时间或者处所:东南角子(东南方向的地方;太阳在东南方向,指上午10点左右)、西南角子(西南方向的地方;太阳在西南方向,指下午4点左右)、东北角子(东北方向的地方)、西北角子(西北方向的地方);
- 时间词后表时间
内部差异
常阴沙话无自成音节的/ŋ̍/[2]。崇明话读自成音节的鼻音韵母/ŋ̍/的字最多,如:我文读(/ʔŋ̍55阴平/),悟~爽(舒坦)(/ʔŋ̍33阴去/),俄(/ɦŋ̍24阳平/),我白读(/ɦŋ̍242阳上/),饿(/ɦŋ̍313阳去/)。张惠英调查到海门话只有“我”字读/ɦŋ̍阳上/[1],而在《南通地区方言研究》的记录中,除了“我”字外,“鹅”“俄”“娥”“蛾”“饿”五个字的白读音也为自成音节的/ŋ̍/韵,可能是是当时的少数老派发音。启东话“我”字读/ɦŋ̍阳上/[4]。
相似的,读自成音节/n̩/韵母字的多少也是一项重要的语音特征:崇明话有一个阴平调的/ʔn̩55/字,表示未曾的意思,而启东、海门和常阴沙没有这个字。崇明话表示“未曾”说/ʔn̩55/和/ʔn̩55 ȵin55/,而启海话和常阴沙话说“朆“弗曾”合音”和“朆“弗曾”的另一种合音”。
崇明岛内语音差别不大,县属两个镇城桥镇和堡镇的口音和用语基本一致,基本可以代表全县大部分地区方言。城家镇地区和南盘滧镇一带语音和个别词语上有些特点[1]。
语音特点:一、古宕江通三摄的一些字今读相混,都读ã韵。例如:长江=长工(/ʣã24 kɑ̃55/),工人=钢人(/kɑ̃55 ȵin24-55/),通风=汤风挡风(/tʰɑ̃55 fɑ̃55/),龙头=榔头(/ɦlɑ̃24 dɵ24-55/)。二、古晓母匣母今字和古非组字排合口呼韵母时,声母都读f或v。例如:河=扶(/vu24/),祸=武(/vu242/),贺=附(/hɦu313/),慌=方(/fɑ̃55/),小伙子=小夫子(/ɕiɔ424 fu55 ʦɿ424-30/),老虎头=老斧头(/ɦlɔ242-313 fu424-33 dɵ24-55/),头爿昏头晕=头爿分(/dø24 bæ24-55 fən55/)。
城桥等地读z声母的字,南盘滧镇多读dz声母[注 1],如下表:
崇明话和启东话第三人称单数作主语和宾语都用“夷”(/ɦi24/)。常阴沙话第三人称单数作主语时用“渠”(/gi24/),作宾语时用“夷”。海门话第三人称单数作主语时可用“夷”(/ɦi24/)可用“渠”(/gi24/)[注 2][1][5]。“夷”作宾语时可以指物这点,几处都相同,如常阴沙话[1]:
渠是我老师他是我老师。
我弗认得夷我不认得他。
个碗饭吃脱夷把这碗饭吃了。
崇明岛陈家镇地区老年人口音中,“我”叫“尚”(/zɑ̃313/),我们叫“尚里”(/zɑ̃313 li30/);“你”叫“实你”(/zəʔ2 n242-33/),或其合音“甚”(/zən313/),“你们”叫“甚特”(/zən313 də30/)。[1]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