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巨殁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巨殁龙属
Remove ads

巨殁龙学名Megapnosaurus)原名“合踝龙”(Syntarsus),是腔骨龙科的一恐龙,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由于它的学名已由一种鞘翅目昆虫所有,故在2001年被三位昆虫学家更名为巨殁龙(意为“大死亡蜥蜴”)。但是一些古生物学家并不喜欢这个名字,而这两个名称亦有使用。某些早期重建图,将巨殁龙画成有羽毛恐龙,但实际上巨殁龙与其近亲可能都没有羽毛。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巨殁龙几乎与腔骨龙完全一样。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于1993年曾建议将巨殁龙与腔骨龙合并。在2005年,亚当·耶茨(Adam Yates)提出巨殁龙可能是腔骨龙的异名[1]。于2004年,Michael A. Raath在两份论文中质疑巨殁龙是腔骨龙的异名的说法,他同时也使用原有的学名。

Remove ads

叙述

Thumb
合踝龙的头部侧面

合踝龙由鼻端至尾巴长约3米,重约32公斤。在津巴布韦化石层中,就发现了30个合踝龙标本,故古生物学家认为它是群体狩猎的。合踝龙的众多化石,分别来自于侏罗纪早期的不同年代地层:赫塘阶锡内穆阶普林斯巴赫阶,这意味者合踝龙与其近亲是群高度繁盛的族群。

合踝龙是一类从其祖先的生活环境(可能是南美洲)扩展至世界各地的例子。这类小型的猎食者与早期的恐龙有同样的特征,由于在非洲美国西南部发现其踪迹,估计它们在盘古大陆时期就已经由一大洲迁徙至另一大洲。非洲及美国标本的差异是在层面,这都支持了这种迁移的说法。2004年,两批发现于中国云南昆明禄丰组地层,分别属于前肢与后脚的化石被初步鉴定为大殁龙属相似种(cf. Megapnosaurus sp.),更进一步提供合踝龙为泛大陆生物的可能证据[2]

罗得西亚合踝龙S. rhodesiensis)的化石有将近30个标本。北美洲的卡岩塔大殁龙M. kayentakatae)只有一个小冠饰,且显示有演化至较大腔骨龙科的迹象(如双脊龙)。就像双脊龙,这两个物种都是属于角鼻龙下目及腔骨龙超科。但近年来,腔骨龙超科是否属于角鼻龙下目有许多争议,大部分研究认为两者是分开演化的。它们的前上颌骨上颌骨之间有一个弱的关节,形成了一个往下弯的钩状上颌。由于有研究指出它的骨头结构及前方牙齿较弱,难以咬死及紧缠猎物,所以早期的假说认为它是食腐动物。

根据化石的年龄鉴定,合踝龙死亡时的平均年龄为7岁[3]

在2011年,科学家比较合踝龙、现代鸟类爬行动物巩膜环大小,提出合踝龙可能属于无定时活跃性的动物,觅食、移动行为跟白天黑夜没有正相关,只休息短暂时间[4]

在津巴布维合踝龙的化石里,曾发现胫骨跖骨的骨折愈合痕迹。另一个标本的第二荐部肋骨的骨壁有不对称性,这可能导因于生长时的病变,当所属群体数量多时较容易发生生长病变,因此可以间接透露该动物的生长环境状况[5]

Remove ads

种系发生学

探索频道的电视节目《恐龙纪元》(When Dinosaurs Roamed America)中,一只双脊龙将一只近蜥龙杀死,并吓走一群合踝龙。

Classification

以下分支图取自 Ezcurra et al. (2021).[6]

腔骨龙总科 Coelophysoidea

理理恩龙属 Liliensternus

龙盗龙属 Dracoraptor
腔骨龙科 Coelophysidae

"卡岩塔合踝龙" "Syntarsus" kayentakatae

盘古盗龙属 Panguraptor

鲍威尔猎龙属 Powellvenator

原美颌龙属 Procompsognathus
腔骨龙亚科 Coelophysinae

鲍氏腔骨龙 Coelophysis bauri

碎片迷龙 Lepidus praecisio

罗得西亚巨殁龙 Megapnosaurus rhodesiensis

哈里斯基龙 Segisaurus halli

亚利桑那坎普龙 Camposaurus arizonensis
卢西亚诺猎龙属 Lucianovenator

参考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