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鲸
海豚科哺乳动物的一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领航鲸(英文:pilot whale),又名圆头鲸或巨头鲸(日文:ゴンドウクジラ),是海豚科、领航鲸亚科之下领航鲸属(学名:Globicephala)鲸类的统称,现存两种,即长肢领航鲸和短肢领航鲸,二者的形态极其相似,都具有圆球状头部与黑色体表[6]。它们之间的区别除了鳍肢长短以外,还在于对海水温度的偏好——长肢领航鲸主要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南半球的寒温带至副极地海域,短肢领航鲸则主要分布于全球的暖温带至热带海域[5]。
领航鲸属![]() 化石时期:
| |
---|---|
![]() | |
2012年美国圣迭戈海洋世界的短肢领航鲸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下目: | 鲸下目 Cetacea |
科: | 海豚科 Delphinidae |
亚科: | 领航鲸亚科 Globicephalinae |
属: | 领航鲸属 Globicephala Lesson, 1828[2][3] |
模式种 | |
长肢领航鲸 G. melas (建属时依据的种名为 Delphinus globiceps Cuvier, 1812)[2] | |
其他种[1] | |
| |
![]() | |
长肢领航鲸的分布范围[4] 短肢领航鲸的分布范围[5] 二者的重叠分布范围
| |
异名[3] | |
成年领航鲸的身长可达6米,为海豚科中体型仅次于虎鲸者。与虎鲸类似的是,领航鲸同样高度依赖群体生活,会组成稳定的母系社群[6],并能终生待在其出生的群体内[7]。它们主要以鱿鱼为食,也会捕食大型底层鱼类,如鳕鱼和大菱鲆等[6]。在海洋动物的搁浅报道中,领航鲸是最常出现的动物类群之一,但其经常搁浅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6]。
现今某些地区仍然遗留着针对领航鲸的捕杀活动,这在国际上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同时,领航鲸还容易受到污染物、渔业兼捕和人为噪音的影响,不过世界上大部分领航鲸种群依然维持着较多数量,暂无灭绝风险[6]。截至2018年,两种领航鲸均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无危物种[4][5]。
名称由来
“领航鲸”译自英文“pilot whale”,据认为它们由一个首领来领导群体行动,故名[6][7]。在英文中,领航鲸因其浑圆的头部与黑色的皮肤而又被称作“pothead whales”(锅头鲸)和“blackfish”(黑鱼)。属名“Globicephala”源自拉丁文单词“globus”(圆球,地球)+希腊文单词“κεφᾰλή”(拉丁转写:kephale;头)[6][7],若按拉丁属名原意,领航鲸属应当译为“圆头鲸属”。
下属物种
形态特征

领航鲸的体色大多呈黑色,一些部位呈灰色或灰白色,包括背鳍后方的鞍状斑块、眼睛后方隐微可见的火焰状斑块、颔部下方的锚状斑块以及腹部和生殖器处的斑块[7]。背鳍位于脊背前方并向后倾斜;鳍肢和尾鳍长而呈镰刀状,从基部到端部逐渐变得扁平[7]。领航鲸比大多数海豚更强壮,且拥有一个大而独特的球状额隆[7]。雄性长肢领航鲸的额隆比雌性长得更大[7],但日本近岸海域的短肢领航鲸似乎并非如此[17]。
长肢领航鲸和短肢领航鲸十分相似,所以很难区分[6]。传统上,对二者进行区分是根据鳍肢相对于整个身体的长度以及牙齿数量[18]。以往认为长肢领航鲸每排牙齿有9–12颗,鳍肢占身体全长的五分之一,而短肢领航鲸每排牙齿有7–9颗,鳍肢占身体全长的六分之一[7]。对大西洋领航鲸类的研究表明,这些特征在二者身上存在很大重叠,呈现梯度变异(物种性状随着环境的梯度变化而形成连续渐变倾向),并非泾渭分明[7]。因此,学者们现多根据头骨差异来区分两种领航鲸[6][7]。
在体型方面,长肢领航鲸通常比短肢领航鲸更大[17][19]。两种领航鲸均表现出两性异形。成年雌性长肢领航鲸的体长可达5.7米,体重可达1.3吨;雄性可达6.7米、2.3吨[10]。成年雌性短肢领航鲸的体长可达5.5米,雄性则能达到7.2米,体重可达3.2吨[10]。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