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士阿叔事件
香港网路恶搞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巴士阿叔事件是2006年4月27日在香港一辆巴士上发生的骂战,事件过程被旁观乘客拍摄后上传到网络上,引起大量网民的关注。其中年长且较为好斗的男子很快被昵称为“巴士阿叔”。该冲突被附近乘客录下,并上传至香港高登讨论区、YouTube和Google影片。这段影片在2006年5月成为YouTube观看次数最多的影片,巴士阿叔的激烈言辞和大量粗口引起观众注意,在该月前三周内获得了170万次点击率。
事件经过

事件发生于2006年4月27日晚上约11时[1],在一辆行驶往香港元朗的九龙巴士68X线双层巴士的上层[2]。
事件起因于一名戴眼镜的年轻男乘客轻拍前方正在用手机聊天的中年男子肩膀,要求对方降低音量。中年男子事后声称,当时因与女友争执而承受压力,正致电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求助。然而,年轻男子表示对方仅是在与朋友闲聊[3]。中年男子转身[4],开始长篇大论地抱怨自己在压力下无故被挑衅[2]。鲜少回嘴的年轻男子表达了结束对话的意愿,但中年男子坚持事情未解决,要求对方道歉。年轻男子道歉并勉强握手,但也警告对方不要侮辱其家人[5],导致中年男子继续辱骂对方[4]。影片以中年男子接听电话作结[6]。
影片
该影片由21岁的会计师兼心理学兼职学生方颖恒拍摄[7]。在一次电台电话访问中,方颖恒表示他录下这起事件是为了防止那名辱骂他人的男子变得暴力。他声称还有第二段影片尚未上传至网络,内容是那名年轻男子与朋友在电话中嘲笑“巴士阿叔”作为反击[8]。然而,方颖恒告诉记者,他“经常以拍摄影片为嗜好,原本只打算与朋友分享这段影片。”[7]后来有人把附有英文字幕的影片上载,虽然部分内容有误,但整体上与粤语版本的意思相差不远[9]。
影片标题“巴士阿叔”是由网络论坛成员所创,指的是影片中的年长男子。香港人通常称呼年长男性为“阿叔”。由于影片中的年长男子的声线与足球评述员林尚义相似,因此方颖恒上载影片时在标题写上“X尚义”,以影射林尚义[6][7][10]。
人物
记者后来确认“巴士阿叔”为51岁的陈乙东[6][11]。2006年5月23日,23岁的地产经纪何锐熙[6]致电香港商业电台的谈话节目,声称自己是争执中的年轻人[12]。
何锐熙经常乘巴士下班回家,并表示他常会要求乘客降低音量以便在车上睡觉。何表示他已原谅“巴士阿叔”,并同情对方可能承受的压力[1]。他称自己在整个事件中的耐心是受到太极的启发[5]。
陈乙东独居,成年后大多与家人疏远。突然的曝光和负面新闻导致许多家人更改电话号码,进一步远离他。在《壹周刊》的采访中,邻居表示常听到他大声讲电话,认为他情绪不稳且反复无常。他在访谈中透露许多细节,包括曾中过彩票,但因赌博问题欠下黑社会巨债,后来更因走私海洛因而在比利时入狱,期间学会制作水果雕塑。他的工作经历不稳定,长期失业,依靠公共援助和年迈母亲的经济支持[13]。身份曝光后,陈被批评据称要求付费才接受访问[14]。
事态发展
《明报》认为,“巴士阿叔”使用粗言秽语及威胁行为理论上违反了巴士乘客的一般行为准则[15],并且他违反了两项法例——《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车辆)规例》第46(1)(a)、(n)(ii)条[16],以及《公共秩序条例》第17B(2)条,可能导致罚款及监禁[17]。
其后,《壹周刊》记者为陈乙东进行访问,并于2006年6月1日刊出[18]。2006年6月7日,陈乙东在被聘为“扒王之王”餐厅连锁店的公关人员后,在工作时遭到三名身份不明的蒙面男子袭击,随后逃离现场[11]。陈乙东的眼睛和脸部严重受伤,被送往急诊室治疗。其后,餐厅老板李德麟的妻子林珍奇因陈乙东传出北上嫖妓等事件,认为其形象负面,担心破坏公司形象,遂提议解雇陈乙东,但不获丈夫接纳,夫妇俩为此多次争拗。陈乙东在林珍奇仰药送院后辞职[19]。
社会影响
陈乙东的一些言论后来在香港被频繁引用、模仿和恶搞,尤其是青少年之间[20][21]。“你有压力,我有压力”、“未解决!”已成为网络论坛、海报和电台节目中的流行语[5][22]。该影片被改编成各种混音版本,包括流行曲[7]、卡拉OK、饶舌、舞蹈和迪斯可混音版[2]。还有网民制作恶搞道歉影片、用电子游戏角色“重现”事件、合成图片、电影海报,以及加入达斯·维德和《弦乐柔板》的版本[7]。研究者朱顺慈指出,许多这类影片引用了其他本地流行文化,并带有戏谑讽刺的语气,认为“YouTube上的集体行为表明,这个极受欢迎的影片分享网站扮演了公共空间、游乐场和文化公共领域的角色。”[23]此外,网络上也出现并贩售相关商品,如卡通T恤和手机铃声[5][22]。
2006年6月,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制作了一则恶搞“巴士阿叔”影片的广告,宣传其2006年世界杯转播。广告中,声音类似陈乙东的体育评论员林尚义在巴士上扮演“巴士阿叔”。当坐在后方的乘客(林敏聪饰)询问林尚义是否对即将退休前最后一次世界杯旁述感到有压力时,林尚义转身回答“冇压力”,并强调问题(即观众对世界杯旁述的需求)“已经解决”。乘客随后提出握手言和[24]。
无线电视制作的处境剧也曾影射该影片的争吵场景。在处境剧《高朋满座》第67集中,戴眼镜的年轻主角试图阻止一名男子在电影院中大声讲电话,结果遭对方严厉斥责。当他的家人从网络影片得知此事后,教导他要更坚定、不被欺负。最终,当主角在电影院再次遇到同一名男子时,成功挺身而出并将对方赶出场[25]。
Remove ads
虽然许多人认为这段影片幽默有趣,但也有人警告,这暗示了生活在充满压力的香港及其他过度拥挤地区的更令人不安且阴暗的前景[5]。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情绪健康中心总监李诚指出,香港高压的工作环境正在催生一整个城市的“巴士阿叔”。他估计,每50名香港人中就有1人患有间歇性暴怒症[2],使他们成为随时可能爆发的“计时炸弹”[26]。
新闻学教授兼网络专家冯应谦也将这段低画质影片的流行归因于这座城市的情绪氛围,认为它记录的只是一件“琐事”[26]。其他爆红影片可能仅吸引特定群体,但这段影片因其普遍性[27]表达了“普通人的真实感受”而广泛传播[2]。
另一方面,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师何国良认为,影片引发的关注反映了香港人生活的乏味。由于缺乏有趣的话题讨论,他们享受将资讯传播给广大观众及创造网络迷因的乐趣。此外,某些学校禁止使用影片中的部分流行语,反而使事件更具吸引力。何国良指出,这种生活方式是培育“短片文化”的肥沃土壤[28]。
Remove ads
舆论既有支持何锐熙要求降低音量的诉求,亦有人对“巴士阿叔”承受的压力表示同情[29]。另有人坚持陈乙东的行为不符合香港常规礼仪[5]。香港基督教服务处部长谢可仪在事件后调查506名12岁以上学生。自称常遇巴士乘客大声打电话的受访者中,仅47%表示会劝阻或通知司机。不作为原因包括恐惧、冷漠及自认无法解决问题。关于公民意识,多数受访者不认为大声通话有错。谢总结当前香港青年公民意识薄弱,因欠缺体谅而频生争执实属必然[30]。记者陶杰在商业电台节目中将陈乙东行为形容为“噪音强奸”,指此事反映社会潜在紧张与“典型香港仔”心态,批评何锐熙体现当代香港青年懦弱失语的刻板印象[31]。
香港电台将陈乙东评为“年度风云人物”亚军,《英文虎报》的米高·德戈利尔(Michael DeGolyer)认为此举可能引发大众共鸣[29]。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讲师吴凤嫦解释,香港人习惯在公共场所高声谈话,此现象源于交通工具普遍设置的高音量电视节目。她建议政府加强公民教育以培养同理心。对于学校禁用“我有压力”等流行语,吴强调教师应辨识学生是否真受压力或盲目跟风,并适时辅导[20]。
Remove ads
一些人不认为能从该影片中获得任何社会洞见,认为这场狂热是由煽情报纸为提高销量和利润而人为制造的。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钥机警告,报导这件事件的手法“似乎不符合⋯⋯传统新闻报道的做法”[27]。例如,多家媒体悬赏揭露“巴士阿叔”的身份。2006年5月下旬,一群记者和摄影师发起并跟踪了陈乙东与何锐熙的第二次会面。在何拒绝后,他们带巴士阿叔去吃饭和唱卡拉OK[32]。尽管这次聚会被广泛报道,许多人认为这是人为制造的新闻,不值得登上头版[33]。
《大公报》指出,巴士阿叔事件考验了香港大众媒体的专业水平,其社论提到陈乙东发表了许多未经核实的自我声明,如曾获比利时国王赏识。社论最后建议记者不要捏造新闻,而应强调故事的可验证性,并仔细考虑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34]。
其他人则认为这场狂热并非媒体阴谋的产物,而是反映了公众的好奇心和香港竞争激烈的消费驱动型媒体市场[27]。这一情况也让手机相机营销商得以突出其潜在的喜剧价值,并转移对隐私问题的关注[32]。
事件过后,其他类似的影片也被发布,包括一段拍摄于香港国际机场的女子因错过航班而歇斯底里的影片,该影片在五天内被观看了75万次[35]。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