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广慈院
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觀音寺兼王爺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历史
依高拱干所纂的《台湾府志》,此庵创建于清治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面有准提阁(今台南法华寺),到了周元文所纂修的《重修台湾府志》却记载此庵“今圯未脩”[2]。台湾观音寺的匾额调查中,以此庵的匾额“广慈院”为最早,为康熙三十一年,与创建年代相同[3]。昔日为府城四大尼庵之一[4]。
起初规模甚小,后因得病的诸罗县知县张𤣹祈求而痊愈,遂献金增建寺宇[3][4]。
根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所立碑文〈重修广慈院碑记〉,该院初为张𤣹所筹建,并且收取“年征香租粟六十五石”。在捐赠名单中,除了有当地郊商以及彰邑贩户外,较特别的是黄姓、丁姓师爷等捐银。[5]
日治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日本佛教曹洞宗若生国荣、芳川雄悟抵达台南,致力于县内各处佛寺与斋堂的布教,很多寺院同曹洞宗缔结本末关系。1900年,分别由冈田原龙、大场道贤、岛津博岩、井上秀夫诸师到此寺、与德化堂、万福院等共修并说教。[6]
据许丙丁回忆,从清治到日治时,名为“寿山班”、“福海班”这两班乱弹戏班的戏馆皆设于此。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2月3日的《台湾日日新报》报导广慈庵新募集了一个戏班,成员皆是14、15岁,名叫“玉记班”,开演三天用低廉的票价来吸引观众。[7]
大正四年(1915年)调查,庙址为广慈庵街丁10番地[8];大正九年(1920年)后改为大正町三丁目13番地[9][10][11]。
广慈庵受到战火而残缺不堪,神像剥落,信徒锐减,几乎荒废,当时观世音菩萨降鸾指示,请来全台白龙庵的五福大帝坐镇,再度吸引了不少信徒前来膜拜,成为佛、道兼供奉的寺庙。[4]
民国五十一年(1962年)因庙宇倾塌,再度修缮[3][4]。韦驮、伽蓝门神为潘丽水民国七十三年(1984年)的作品[12]。民国八十二年(1993年)城市规划将此寺旁的公园路九十四巷截为两段,此庙寺缩减大半,原本院前方的莲花池、花园、菜圃、龙眼井,全成为道路[4]。
祭祀
正殿主祀观世音菩萨,并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释迦摩尼佛、地藏王菩萨、大鹏金翅鸟,陪祀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注生娘娘、张太爷公、韦驮尊者、伽蓝尊者、十八罗汉。该院奉祀张太爷公即为张𤣹,据《嘉义县志》记载,张𤣹去世后,人民怀其德,在广慈院及竹溪寺中均有塑像供奉[14]。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