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建瓯话

闽北语方言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建瓯话闽北语[kuiŋ33 ɪ54 ti44]罗马字Gṳ̿ing-é-dī汉字建甌事),通行于福建省南平建瓯市一带,是闽北语东片的代表方言,也被当作是闽北语的标准音。建瓯话一般以建瓯(芝城)的城关话为标准音,在建瓯全境都可通用。建瓯话之下还可以分为建安话瓯宁话两种次方言。[1]

事实速览 建瓯话, 发音 ...

发音

根据《建州八音》记载,建瓯话有15个声母、34个韵母和7个声调。但根据福建学者1984年的调查,如今的建瓯话仅存6个声调。[2]

声母

左边为国际音标,后附注例字,括弧内附注的是建宁罗马字的写法。

更多信息 双唇音, 齿龈音 ...

韵母

左边为国际音标,后附注例字,括弧内附注的是建宁罗马字的写法。

更多信息 开韵尾, 元音韵尾 ...

声调

清代中叶的建瓯话有七个声调,今日仅存六个。经过一百多年的变化,今日的建瓯话中次浊平调已被并入阴去调,全浊平调已被并入阴上调,因此平声已无法区分阴阳;全浊上调已被并入阳去调,因此上声也已无法区分阴阳。

以下是今日建瓯话的六个声调。例字均取自《建州八音》。

更多信息 《建瓯县志》调序, 调类 ...

此表采用的是《建瓯县志》的调序,在《福建省志·方言志》中则依次分别为:1、3、5、6、7、8。

建瓯话没有明显的变调和轻声。有些上声字组成的双音词,在连读时,前字读作阴去调。例如“老虎”为“lau˨˩+k'u˨˩”,快读时可读作“lau˧˧k'u˨˩”,但不可以普遍类推,读作原调亦可。名词词尾“仔”(tsiɛ˨˩)必须轻读,但与其上声的原调值并无明显差异。[9]

Remove ads

文白异读

同其他闽语的方言一样,建瓯话也存在丰富的文白异读现象。近年来,由于当地政府大力推广普通话,建瓯话受到了普通话南平话的严重影响,许多字词的“老派文读”被“新派文读”取代。

建瓯话的文白异读可分为以下几种:

  • 声母异读:“雷”字文读为/lo˧˧/,白读为/so˧˧/;做姓氏时用文读,在“响雷”中的“雷”字则用白读。
  • 韵母异读:“西”字文读为/si˥˦/,白读为/sai˥˦/;在“西瓜”中用文读,在“东西”中用白读。
  • 声调异读:“稻”字文读为/tʰau˦˦/,白读为tsau˨˩/;在“水稻”中用文读,在“截稻”中用白读。
  • 声母、声调皆异读:“高”字文读为/kau˥˦/,白读为/au˨˩/;做姓氏时用文读,做形容词时用白读。
  • 韵母、声调皆异读:“脐”字文读为/tsi˨˩/,白读为/tsʰɛ˧˧/;“脐带”的“脐”字用文读,“腹脐”的“脐”字用白读。
  • 声母、韵母、声调皆异读:“妇”字文读为/xu˦˦/,白读为/py˦˨/;“妇女”的“妇”字用文读,“新妇”的“妇”中用白读。
Remove ads

文字

Thumb
建宁罗马字版《圣经·创世纪》第一章

1795年(乾隆六十年),福清林端材模仿闽东语福州话的韵书《戚林八音》编写韵书《建州八音字义便览》(简称《建州八音》),在建宁府刊行。该书是历史上第一部建瓯话韵书。

1900年,西方传教士参照《建州八音》,发明了“建宁府土腔罗马字”(Gṳ̿ing-Nǎing-Hǔ Gâ̤ Tǔ-kióng Lô̤-mǎ-cī)来表记建瓯话。不过,同其他众多教会罗马字一样,建宁罗马字并未走出教会圈子,如今已然为人们所忘却。

脚注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