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闽语

漢語族语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闽语
Remove ads

闽语闽东语Mìng-ngṳ̄闽南语Bân-gú/gí莆仙语Máng-gṳ̂闽北语Mâing-ngṳ̌),俗称福建话闽东语Hók-gióng-uâ闽南语Hok-kiàn-ōe/ōa[注 1],为传统的“汉语七大方言”架构中的汉语变体之一。闽语分为“狭义闽语”和“广义闽语”,狭义闽语指的是以省城音为准的“福州话[6][7][8][9][10][11][12][13],而广义闽语则是语言学所指的“闽语”之下可以划分的出多种方言(见闽语分支)。闽语实质上是一群相互关联的声调语言,主要分布于福建除开汀州客语之外绝大多数地区、海南广东东南部和南部、浙江南部,和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海外华裔群体。闽语是汉语的一支。若视汉语为“汉语族”,兼之闽语内部分歧难以互通而视闽语为独立一语支的话,则其下再分为沿海闽语沿山闽语两语组,两语组下则有数支闽语的语言。若视汉语为一种语言,则闽语是它的一级方言,下分数支二级方言片。

事实速览 闽语, 发音 ...
事实速览 闽语, 谱系学分类 ...

关于闽语的起源目前存在“本土起源说”和“齐语分化”说两套理论。

本土起源说认为,闽语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5000年前福州昙石山文化以及后期的闽越文化。闽语在其他国家华人居住地区也有相当钜大的影响力。截止至2002年,以各种闽语为母语的总人口数大约在7500万以上,比粤语使用人口多,但在海外的分布范围不如粤语广。[14]闽语(包括其下的各支闽语言)也是声调语言,这点跟汉语下的一众语言相同。

闽语的形成是多源流的。其中存在闽越语闽越人的语言)的底层词汇,上古时期吴语楚语(湘语)的词汇也有留存。后来在六朝五代时期,先后由中原移民带来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中原汉语因素,逐渐形成定型的系统。[15]闽语也是汉语族中保留上古汉语特色较多的一个语言。

齐语分化说认为,现代汉语的各主要方言基本是因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分化形成的。语言上出现了独特的演化方向,最有特色的是翘舌音变成了普通舌尖塞音。衣冠南渡的福建人保留了齐语口音,并在此基础上分化为各种闽语。[16]

闽语被看作是汉语族中语言现象较复杂、内部分歧较大的一支;尤其是在福建中部的山区,方言分布极为复杂,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称。1955年,中国大陆学术界将闽语作为一个语支,下分闽南、闽北两语;1963年则合而为一,下分闽东、莆仙、闽南、闽北、闽中、五种语言;2012年则全部降为了片,在闽语内下分闽东、莆仙、闽南、闽北、闽中、邵将、琼文、雷州八片,与粤语吴语划分一致。

闽语的中心地带是福建,随闽民系的移民而传播。日本美国马来西亚诗巫实兆远)等地的华人以福州人移民居多,当地所称的福建话福州话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以闽南人移民数量最多,当地所称的福建话泉漳话

Remove ads

历史

Thumb
闽地三分时期(945年—978年)是中古闽语分化为闽东片闽南片闽北片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福建最早是百越族七闽地,春秋时期越国地界。战国后期,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王族退到现今的福建境内建立闽越国,与当地原住民融合为闽越族,形成闽越语。古代闽越语民与现代壮侗语系的民族存在一定血缘关系,闽越语的词汇成分在各闽语中有所保留,这是语言学界的共识。透过语言比较可以发现,闽语底层词汇中含有一些壮侗语系的词汇。例如,在邵将语的白读中,把“人”(男性)称为“倽”(“sa˨˨[17]或“ʃa˨˨[18]),就与壮语同义单词“sai”相近;武夷山有地名“拿口”、“拿坑”,“拿”在壮侗语系中是“田”的意思,壮语读“naz”。闽语、客家语粤语中均存在大量“有音无字”的词汇,这些是从壮侗语系语言中保留下来的词汇底层。[15]

前110年,汉武帝灭闽越,将大量闽越族迁往一带居住。福建之地空虚,只有汉朝的驻军驻守在此。这些驻军多为江东的吴人和江西的楚人,他们将自己的母语——古吴语古楚语(古湘语)带入福建地区,融入了闽越语元素,最后形成原始闽语。正因为如此,今日的闽语各分支的常用词中,都或多或少地保留有古吴语和古楚语的成分。[15]

西晋末年,发生永嘉之乱,大量中原的汉人迁入福建避祸,晋安郡的人口激增,史称“八姓入闽”。这些移民带来大量中原汉语的音素。唐朝时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切韵的音系被引入福建。后来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又有两批中原人来到福建。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自河南固始迁入福建,平息“蛮獠啸乱”,设立漳州,在闽南发展。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随光寿军攻入福建,后来又建立闽国,割据福建达四十余年。闽国末期,王延政闽北建州(今建瓯市),与福州的闽国朝廷分庭抗礼。闽国灭亡后,闽地三分,分属南唐吴越清源军。这些事件都对闽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闽语支主要通行的福建地区多山,交通不便,因此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称。闽语的祖语原始闽语,而原始闽语是从上古汉语中古汉语中分化而来的,这与四川境内已经灭亡的巴蜀语的形成非常相似。至于原始闽语何时开始分化为各种互不相通的语言,今日的语言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不过,从对《集韵》中语音的分析可以发现,闽语分化的时间在宋朝初年以前,当时建州(闽北)、福州(闽东)、泉州(闽南)三地的方言已经出现了不少差异。学者李如龙认为各闽语的分化时间是在唐末五代时期。[15]

此后,由于战争导致的人口大规模迁徙,使原闽北语使用地区变化颇大。吴语使用者迁入闽北浦城县,浦城北部被吴语化;赣语客家话使用者迁入邵武军(今邵武将乐一带),邵将地区被客、赣化,形成邵将语(其地位仍有争议);闽南人客家人迁入沙溪一带,其语言与闽北语接触后形成闽中语兴化府地区(今莆田市)由于与省城福州交往密切,吸收大量闽东语元素,形成莆仙语。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区自此逐渐形成。

时期,大量闽南人乘船移民到浙江南部、广东南部以及海南台湾,将闽语闽南片传播到沿海各地,形成了现今的格局。也有不少福建人移民到海外的东南亚等地,因此东南亚国家也有相当数量的说各种闽语的族群。

Remove ads

分支

闽语支内部差异巨大,各语言之间基本上无法相互通话。闽语大致可以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大支系,西方学者多将它们视为独立的语言,而中国大陆学者则多将它们视为汉语闽方言的不同“区”[19]。如果按照现时最新划分,把旧时划为“闽语支”下的一级“语”给全部降级为“片”,然后再把原来的“片”降为“小片”。也就是变成在以“语”的二级划片为“片”,而在“片”里面再分三级划片为“小片”,使其与粤语吴语划分层级情况一致[20]。关于语言学家对闽语分区的历史,可参见詹伯慧1995年的《关于闽方言研究的一些思考》。[21]

旧时由侯精一编的《现代汉语方言概论》(2002年出版)中,将闽语划分为如下八个片区:[22]

  1. 闽东方言(闽东语):1987年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闽东区,[23][24]通行于福建东北部地区,分为南片(侯官片)和北片(福宁片),南片以福州话为代表,北片以福安话为代表。[22]南地区通行的蛮讲受到吴语瓯江片很深刻的影响,归属存在争议,《现代汉语方言概论》、[25]《中国语言地图集》都将其划属闽东方言之下。[24]
  2. 闽南方言(闽南语):《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闽南区,[24]通行于福建东南部、浙江南部、广东东部及台湾,可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小片,分别以厦门话龙岩话漳州话泉州话为代表。浙江南部通行的闽南语属北片,近于泉州话;台湾通行的台湾话混合有泉州话和漳州话的特色,属东片近于厦门话。潮汕地区的潮汕话属南片,近于漳州话。[22]《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的划分方法与《现代汉语方言概论》差异较大,将闽南三地、浙南和台湾的闽南语统称泉漳片,潮汕地区的闽南语统称潮汕片,又将通行于三明市大田县大田闽语划归闽南语之下,称为大田片。[24]
  3. 闽北方言(闽北语):《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闽北区,[24]通行于福建西北部地区,分为东南片和西北片,东南片以建瓯话为代表,西北片以建阳话为代表。[22]
  4. 闽中方言(闽中语):《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闽中区,[24]通行于三明三元区沙县区永安市,以永安话为代表。可分为南片(永安)、北片(沙县)两个方言片。[22]
  5. 莆仙方言(莆仙语/兴化语):《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莆仙区,[24]莆田话为代表,分布在清末的兴化府一带,即莆田仙游及其周边地区。可分为北片(莆田)、南片(仙游)两种方言。[22]
  6. 邵将方言(邵将语):也称闽赣过渡区、闽客赣过渡区、邵将闽语,《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邵将区,[24]分布在邵武将乐一带,为闽语、客家语赣语的混合型土语。可分为北片(将乐)、南片(明溪)两个片。[22]昔日有的学者认为它是闽北语的方言,也有学者认为是赣语抚广片的方言。
  7. 闽粤过渡区:中山闽语各小片受到粤语的影响,或多或少都混入了不少粤语词汇和语音特征,因而与闽南语的泉漳片和潮汕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中国语言地图集》将中山闽语归为闽南语的中山片。
  8. 闽语过渡区/闽语混合区,为大田闽语和尤溪闽语等戴云山一带所有具有特色的土语之统称,分布在三明市大田县尤溪县一带。可分为东片(尤溪)、西片(大田)两个片。[22]为各种闽语的混合型土语。《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大田话归为闽南区大田片,尤溪话归在闽东区侯官片之下。[24]
  9. 琼雷方言(琼雷话):分布在海南岛和广东雷州半岛一带。可分为北片(海康)、南片(文昌)两个片。[22]《中国语言地图集》则将海南话雷州话分别独立设“区”,称为闽语大区的琼文区和雷州区(雷州片)。[24]曾长期被当作闽南语的方言,现被划出闽南语片区之外。[26]

现时根据中国社科院澳洲人文科学院编写的最新版《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年出版)中,又将闽语内部的闽语方言重新划分为如下八个片,然后片的下级为小片的新划分:[20]

  1. 闽东片:通行于福建省东北部,分为南小片(侯官小片[27]和北小片(福宁小片),以及浙江省南部的浙东南小片[28]
  2. 莆仙片:分布在明清时期的兴化府一带的范围,即莆田仙游的及其周边地区。
  3. 闽南片:通行于福建省东南部、浙江省南部、广东省东部,以及台湾,分为泉漳小片大田小片潮汕小片浙东南小片赣东北小片
  4. 闽北片:通行于福建省西北部,分为东南小片(建阳小片)和西北片(建瓯小片)。
  5. 闽中片:通行于三明三元区沙县区永安市
  6. 邵将片:分布在邵武将乐一带,为闽语、客家语赣语的混合型土语。分为南小片(邵武小片)和北小片(将乐小片)两个小片。
  7. 琼文片:分布在海南岛。分为府城小片、文昌小片、万宁小片、崖县小片、昌感小片。
  8. 雷州片:分布在雷州半岛湛江市茂名市电白区
Remove ads

分法历史

1926年,时任厦门大学国学专刊社社长叶长青在研究闽语时,首次提出分为“平话”、“兴化话”、“厦南话”。平话的范围:闽侯、长乐、连江、罗源、永泰、古田、屏南、闽清、福清、平潭、霞浦、宁德、寿宁、福安。兴化话的范围:莆田、仙游。厦南话的范围:思明、晋江、南安、安溪、同安、德化、大田、云霄、平和、漳浦、诏安、南靖、长泰、海澄、龙溪、永春、龙岩、漳平、宁洋[29],且这是首篇有关闽语方言的研究与划分。

1937年,语言学家李方桂在研究闽语时,将闽语分为“闽北方言”和“闽南方言”两支。1955年,中国大陆语言学界延续了这种两区的分区方法。袁家骅在1960年所著的《汉语方言概要》中,也是采用这种分区方法。

闽语的两区分区法是按照“有无鼻化元音”、“次浊声母m、n、ng在口元音前念b、l、g”的规则,把闽语简单的分为“闽北方言”、“闽南方言”两种方言:

其中,“闽南方言”中又有几种情况:

  1. 鼻化元音消失,念口元音的:莆田话、雷州话、海南话(注意同(a)类无鼻化元音类型不同,(a)类从来就没有过鼻化元音,只念鼻音韵尾,而这类是某些韵摄的阳声韵变为鼻化元音后,鼻化元音再演变为口元音);
  2. 次浊声母在同辅音韵尾(不包括喉塞)-m、-n、-ng、-p、-t、-k相拼也念塞音b、l、g的(按闽南话的l其实是以塞音d成阻,边近音l除阻的):闽南话泉漳片、闽中语;
  3. 次浊声母在同辅音韵尾(不包括喉塞)-m、-n、-ng、-p、-t、-k相拼大部分念鼻音m、n、ng,少部分也念塞音b、l、g的:闽南话潮汕片、雷州话、海南话;
  4. 次浊声母在同辅音韵尾相拼部分念鼻音m、n、ng,少部分也念塞音p、t、k的:莆仙话;
  5. 只有一个鼻音韵尾的:莆仙语、闽中语、大田话。

“闽南、闽北分区法”是基于福州话和厦门话的异同而立论的。然而,根据这种划分方式,这两种“方言”内部仍然无法互通。而根据1957年中国大陆进行的汉语方言普查发现,闽语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在东西(沿海与沿山)之别,而并非南北之别。[30]1963年,学者潘茂鼎李如龙梁玉璋张盛裕陈章太在论文《福建汉语方言分区略说》中,提出将闽语更细地拆分为五个区。“闽北方言”被拆分为闽东区(闽东语)和闽北区(闽北语);“闽南方言”被拆分为莆仙区(莆仙语)、闽中区(闽中语)和闽南区(闽南语)。[31]这种分区法不久后被中国大陆学术界采纳。后来,又将邵武将乐一带的方言从闽北语中拆分出来设置邵将区(邵将语)。这种分区法今日已被国际学界大部分学者接受。

台湾,曾长期沿用闽语的“闽南、闽北分区法”,将福州话称作“闽北语”。不过近年来已经渐渐被淘汰,改用国际学界通用的分区方法。

新近提出的沿海、沿山分区法

今日有部分语言学者将闽语的各支语言归为“沿海闽语”和“沿山闽语”两类。闽东片、闽南片、莆仙片、琼雷语等沿海地区的闽语支统称为沿海闽语,闽北片、闽中片、邵将片统称沿山闽语。其中,沿海闽语是较典型的闽语,保留的文白异读也较多;沿海闽语在多音连读的时候,广泛存在着连读变调、连读变声的现象,闽东语中还存在连读变韵的现象。相对地,沿山闽语的文白异读比较少,而多音连读现象在沿山闽语中基本不存在。[32]

在常用词汇方面,沿山闽语或保留古代的特殊说法(如呼“猪”为“豨”,来自古代南楚方言,沿海闽语无此词汇),或因客赣方言的影响而放弃旧有的闽语说法(如“人”不说“侬”,与沿海闽语不同)。[32]

由于历史缘故,在沿山闽语中,既有闽语的共同特征,又有因客赣语支音素影响而产生的特征。[32][33]

发音

更多信息 闽语, 官话北京话 ...

注:该表列出的仅为代表方言(括弧后附注)的音素。闽语中的许多语言,在其各方言中声母、韵母乃至声调数上都存在差异。

语音特色

闽语虽然内部差异性颇大,主要表现在音韵方面,却仍有不少彼此相通之处。

中国大陆学者李如龙将闽语的共同特征归纳如下:[34]

  1. 在声母方面:
    1. 中古全浊声母今读相对清音[注 3]。逢塞音塞擦音时,多读不送气音,少数字读作送气[注 4]
    2. 中古轻唇音,在今日不少闽语口语中多仍读作重唇音[注 5],此为上古汉语语音特征
    3. 中古舌上音,在今日仍有不少字读作舌头音[注 6],此亦为上古汉语的语音特征
    4. 中古匣母字,在今日仍有不少字读作k或零声母[注 7]。此为闽语特色,与日语汉音相通。
    5. 中古擦音心母邪母书母禅母字,今日闽语口语中有些读作塞擦音。[注 8]
    6. 某些常用字口语读音特殊,但十分一致。如云母h[注 9]。此为闽语特色。
  2. 在韵母方面:
    1. 中古开口一等歌韵部分常用字,今日闽语读作合口呼[注 10]
    2. 中古开口二等韵部分常用字,今日闽语读为洪音
    3. 中古止摄脂韵部分常用字,今日闽语韵腹低元音
    4. 中古三等韵部分字,今日闽语读同相应的一等韵字。
    5. 中古四等歌韵部分字,今日闽语读为洪音。
    6. 中古豪韵字,今日闽语多数读音相混。

而在声调方面,各闽语多为7个声调,少数语言有8个声调或者6个声调的。闽北语和闽中语多为6个声调,而海南语、雷州语多为8个声调。大部分闽语有两个入声调。

Remove ads

词汇

语音差异以外,如下表所示,各地词汇有一定差异,影响彼此交流。

更多信息 类型, 闽语 ...
Remove ads

通行地域

闽语使用者主要通行于福建、海南、广东、浙江南部及江西、江苏、安徽、广西的个别地区,也分布在台湾、东南亚及欧美各地。根据厦门大学学者李如龙的统计,闽语的使用者人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管辖范围约为4200万(福建1800万、粤东1500万、浙南100万、海南500万、各方言岛200万);在台湾,约有1800万;在东南亚、西方国家和日本,使用者人数为1500万以上。[14]

福建

福建使用闽语的区域约占其面积的3/4: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蕉城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城厢涵江荔城秀屿仙游思明海沧湖里集美同安翔安鲤城丰泽洛江泉港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芗城龙文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新罗永定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元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而金门县使用闽语闽南片泉漳小片,乌坵乡使用闽语莆仙片,连江县马祖)使用闽语闽东片侯官小片。

广东

广东东部地区使用闽语的区域约占其面积的1/4: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汕尾海丰陆丰,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的一部分,雷州半岛有6个县市使用闽语: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遂溪雷州徐闻。 此外,主要通行粤语的中山市沙溪大涌、火炬区张家边南蓢三乡镇等及珠海市拱北淇澳岛等通行中山闽语;广州市白云区的竹料镇;惠东县的吉隆、稔山等镇;丰顺县的汤坑、留隍乡镇等;大埔县光德镇九社、高陂镇古埜蒲田等村,大约1600万人。

海南

海南有13个县市使用闽语:海口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大约500万人。

香港

香港有200万以上人口属闽海民系,祖籍福建闽南泉漳者约80万,祖籍闽东福州者约30万[37],祖籍福建其他地方的约10万,祖籍福建的总共大约120万。而祖籍广东潮州以及海陆丰总共约80万至100万,在历代以至现今的人口普查中以福建话(闽南话福州话[37]为母语的约潮州话的1.7倍(参香港粤语)。香港的闽民系闽语闽东片闽南片为母语。

早期香港语言情况较为复杂,但随逃港潮,大量广东人口(包括粤、客、闽三大民系)进入香港,而广州人认为广州话是广东最有代表性的方言,力劝香港政府以粤语广州话作为香港通用语,而且冠以广东话之名。香港在教育、广播、政府部门只使用粤语广州话,不少闽语人口及其后代在广州话成为香港官方的通用语后放弃闽语,令50岁以下的闽语人口绝大多数都变成粤语广州话人口,虽然不少仍懂得听闽语,但很多都不懂得说闽语,很多连一句简单的闽语句子亦说不出来,大多像各省籍的香港人一样以中英夹杂的港式粤语与父母或祖父母的闽语沟通,很多在中学中文堂(香港的中文科即广州话为本的中文)时亦学会粤语正音以应付考试(特别是中文会话科),只有较少比例对语文有兴趣的年轻人口的懂流利闽语,很多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仕亦改以广州话和子女沟通,但50岁以上的闽籍港人很多都懂得闽语,不过部分因长年没说闽语而有些生疏,对闽文化较重视的人口以及年纪较大的人仕仍以闽语作为母语,他们保持闽南习俗如信奉天后等,在说起广州话的时候或有闽语口音。

部分中老年原籍福建或潮州的闽语人口,与较不相熟的同乡说话时以大多广州话沟通,但与非常相熟的同乡以及近亲沟通时不少50岁以上人士仍以闽语沟通。五十年代,香港市区有来自中国南方北方各民系各语系的语言,但都以粤语和闽语为主,六十年代末期,香港化运动后,各民系(包括闽民系)都迅速转以粤语广州话作为交流语以至日常生活的第一以至第二语言。而以闽南人为大多数的地区(如新加坡以及台湾等地)亦推广标准汉语,现代标准汉语亦是多数华人的通用语,很多闽民系的后代的标准汉语比闽语更好,而香港的广州话以外各方言已经变得很式微,但在历届的人口普查中,福建话的人口在华语中只比广州话低,因为祖籍福建人口基数是在广府人以外中最大群体,在六十年代以前,在香港市区亦经常会听到闽南话。香港的福建籍人口在民国以及二战后曾接近总人口的40%,但逃港潮人口中绝大部分来自广东各地区,广东省以外的人口比例一直下降,但各省籍的人士亦有把家属申请到港,因为福建籍人口在民国合法移民大约占总香港人口的40%,所以申请来港者亦大约有40%为福建籍(但在60年代香港人口即以广东籍为大多数,因为逃港人口已达总人口的30%,但逃港者居港权未定,在1980年以前极少有逃港者成功把亲属申请到港,家属移民以民国时来港的广东福建籍人口为主),加上福建籍人口亦有从东南亚新加坡等地迁居,人口下降得没其他省籍人口快,现今社会各界上流、富豪以及非常重要的人物才可参加的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籍的亦占1/4以上[38],香港的福建籍人口由民国时代的接近40%一直下降至现今的25%。由香港移居外国(如欧美)的福建籍人口,特别是五十岁以下的人士,他们大多数以广州话在外国沟通。其他省籍的总人口比例亦一直下降。香港人口普查语言分类以及全国政协委员比例大可代表了各族群在港的人数,在广东籍以外的主要为福建籍,其次则为浙江籍、江苏籍以及山东籍。

其他地区的语言岛

明末清初有部分泉州人流入浙江温州府南部的泰顺苍南洞头玉环平阳西部等地。在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浙南闽语人口又流入浙东舟山群岛普陀嵊泗部分地区,以及浙西湖州西北部山区。

江苏安徽江西广西四川[39]也有闽语使用者。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浙南闽语人口除流向本省其他地区之外,一部分也播迁至苏南宜兴溧阳山区以及皖南宣州徽州山区。但这些人对外都使用当地方言,只有内部才使用闽语。此外,江西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地,广西的桂平北流等地亦有闽语人口分布。

台湾及澎湖群岛

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新竹市苗栗县海线地区、基隆市嘉义市嘉义县新北市桃园市彰化县云林县屏东县宜兰县花莲县台东县南投县澎湖县台湾原住民族地区除外),大约1500万人。台湾群岛澎湖群岛闽南裔族群主要使用闽语闽南片泉漳小片域外变体,通称台湾话、台湾闽南语或台语,迄今仍为台湾第二大母语、及使用量第二的语言。根据2009年《中华民国年鉴》,台湾大概有73%的人会使用闽南话[40] 。 由于地域与闽南区隔且曾为日本统治,因此台湾话已吸纳不少日语现代标准汉语用法(如:台湾称煤气瓦斯(Gas)从日文发音“ガス,Gasu”而来、摩托车(Autobike)称为“欧都拜”日语オートバイ罗马字Ōtobai等,而泉漳话也音近日语),甚至彼此影响而形成台湾国语

其他海外华人社群

  • 泰国泰国华人人口接近2600万人,逾半(56%)为潮州人,海南人11%,闽南(泉漳)人7%。通行潮州音闽南话。唯普吉府及泰南部分地区通行漳州音闽南话。
  • 文莱:华人人口4万5800人,大部分为闽南(泉漳)系族群。首都斯里巴加湾通行泉州音闽南话。
  • 新加坡:华人人口300万人,闽南(泉漳)系族群约200万,潮州人有47万,海南人有15万,操闽语闽南片者,占了华人总人口的78%。盛行泉州音及潮州音闽南话。
  • 缅甸:华人大约90万人,闽南(泉漳)系移民占约30%,通行泉州音闽南话。
  • 印尼:华人人口600万人,闽南(泉漳)民系逾半,海南人与潮州人略少。通行漳州音闽南话,语音接近马来西亚北马闽南话
  • 老挝:华人大约5000余人,接近多数(90%)为潮州人,通行潮州音闽南话。
  • 菲律宾:华人人口约有100万人,90%为闽南(泉漳)系,大部分祖籍泉州晋江县。通行泉州音闽南话。
  • 越南:华人人口近100万人,潮州人占34%,闽南(泉漳)系6%,海南人2%,共计42%。通行潮州音闽南话。

差异

福州话福州福州十邑)地区与海外的(日本北美澳大利亚等)福州人社区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与邻近的福安话也有一定的相近程度,但与泉漳话莆仙话等其他闽语方言则无法互相沟通。因福州民系的人口基数于在欧美和日本且分布广泛。在欧美地区和日本,福建话即指福州话。

闽南地区的泉州厦门漳州所使用的泉漳话,和台湾台湾话以及东南亚福建话可以彼此沟通,与潮汕地区潮州话[41]也能有一定程度的相互理解性。因闽南民系的人口基数于福建各民系中最为庞大,且分布广泛,使之成为具影响力的一支闽语分支。在东南亚地区,福建话即指闽南话。

福建沿山地区,向来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有的甚至仅相隔一山便无法对谈。通常越往沿海地区移动,随着交通的便利和受官话影响,口语的互通程度就越高。

研究史

福建地区在唐宋时期曾是汉语音韵学兴盛的地区之一。唐宋年间的两部早期韵图《韵镜》和《七音略》都跟福建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韵镜》的刊印者三山张麟之可能是福州人(福州别称三山,不过也有其他地方别称三山的),《七音略》的刊印者郑樵是莆田人。但唐宋时期人们关心的只是如何解释《切韵》,而对方言口语并不关心。

已知最早福州话韵书是嘉靖年间的《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清朝康熙年间,又出现了福州话韵书《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闽南语韵书《渡江书十五音》和《拍掌知音》。其中《渡江书十五音》是参照两部福州话韵书编成的。乾隆年间,《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与《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这两部福州话韵书合订为《戚林八音》并出版刊行,该书系统地记载了18世纪福州话的音系,对其他闽语的韵书影响甚大。后来的《安腔八音》、《建州八音》等闽北、闽东地区韵书便是受到《戚林八音》很大的影响。民国初年,广东饶邑隆都人(今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人)张世珍参照《渡江书十五音》,编写了潮州话韵书《潮声十五音》。

福州厦门汕头海南台湾等地开埠后,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为了便于传教,他们创造了福州土腔罗马字(福州话平话字)、兴化平话字闽南语白话字建宁府土腔罗马字等文字,以便记载闽语。他们也开始首次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描写和解释闽语。日本学者小川尚义在20世纪初调查了台湾闽南语(台湾话),并为台湾话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0年代,中国学者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描写、解释闽语的著作日益增多。陶燠民的福州话著作《闽音研究》(1930年)、罗常培的厦门话著作《厦门音系》、周辨民的厦门话著作《厦门话的语音结构及声调特征》(1931年),都是早期的现代语言学著作。这些著作多注重语音研究方面,且并未涉及各闽语之间的相互比较。之后的《四个闽南方言》等著作,也多着重研究单点方言语音分析。

1950年代以后,台湾学者首先开始词汇语法调查研究,出版《福佬话词汇》(李献璋,1956年)、《福建语法序说》(李献璋,1950年)、《台湾语常用词汇》(王育德,1958年)、《台湾语典》(连横,1957年)、《台湾闽南语辞典》(许成章,1970年)等书籍。不久中国大陆学者也展开类似研究,发表《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福建汉语》等著作。与此同时,海外学者也有出版《闽英辞汇》(陈立鸥、罗杰瑞,1965年)发表。这一时期是两岸方言调查的一个高峰期,闽语的比较语言学有了很大发展。

1970年代以后,语言学界对闽语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较大进展,蛮话海南话所通行的较为边远的地域,乃至海外各国华人所操的闽语方言,原先都处于研究空白状态,此时也逐渐开始有了基础调查材料。随着方言调查点的密布,语言学家们得以对其展开更深入地研究。此后,学者们对闽语产生了比较准确的认识,达成了不少共识。目前,闽语的研究规模和研究水平在汉语族各语言中居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