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弑星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弑星者(英语:Starkiller),本名为盖伦·马瑞克(英语:Galen Marek),也被称为学徒(英语:The Apprentice,类似“那个学徒”,有代称之意),为《星球大战:原力释放》游戏中的主角,是一位反英雄。人物的形象和声音由萨谬埃尔·威特沃提供[1]。对外他是代号弑星者的刺客,私底下他是维德的秘密学徒,维德训练他以破坏为目的地使用他强大的原力[2][3]。弑星者这个名字来自阿纳金·天行者原来设定的名字“阿纳金·弑星者”(英语:Annikin Starkiller)[3][4][5][6]。
IGN称弑星者的故事“很好且很完整”[7]。Game Informer,UGO Networks和GameDaily也给出很好的评价,但GamesRadar批评弑星者的设定[8]。在GameSpot“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子游戏角色”的投票中,弑星者在第一轮对上尼克·贝里克(英语:Niko Bellic)并被刷掉[9]。
在迪士尼公布新的正史标准后,弑星者不再被视为正史的角色(亦即在正史中不存在)。
Remove ads
概念和创造
乔治·卢卡斯让制作《星球大战:原力释放》的团队去开发全新的角色[10],在决定弑星者的性格前,有一些概念如汉·索罗般的走私者、一个义军中超级英雄般的伍基兽、最后的天行者,全副武装的佣兵[10][11][12]。开发者搜集了来自重点测试者和LucasArts公司主管们的回馈,创造了弑星者。开发者本来不打算在游戏中帮弑星者取名字,小说家西恩·威廉斯在小说中给了他“盖伦·马瑞克”(Galen Marek)这个名字[4][13]。
弑星者被设计成和阿纳金·天行者相反的人[3][6],且名字是由他来的(早期的星球大战脚本中,阿纳金·天行者的原名是阿纳金·弑星者)[4][5]。在开发角色的时候,开发者们尽量避免太明确的定义弑星者,让角色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开发者们一方面避免让弑星者看起来无药可救的邪恶,利用他的背景故事以及和其他角色的人际关系去平衡,另一方面又试着不要对他的背景做太多解释。为了不让角色流露过多感情,他们用简洁的对白和表情营造氛围,让玩家自行体会弑星者的感受[14]。他们试图以让他的动作变得更快、更激烈,让弑星者看上去能够融入星球大战经典三部曲[6]。海登·布莱克曼被卫报访问时宣称,绝大多数接受测试的玩家希望这个角色会在游戏最后回归光明[15]。

弑星者的形象和声音由萨谬埃尔·威特沃提供。根据布莱克曼的说法,诠释弑星者这项工作对萨谬埃尔而言非常沉重,但他远远超出其他候选者的水准,而且“他已经融入了角色的心境”。弑星者的脸部表情参考自萨谬埃尔,布莱克曼形容这对LucasArt而言是“踏出新的一步”,倒不是说它“影响他们制作原力释放”,或拿去和人们怎么看待比尔·奈伊饰演电影神鬼奇航中的戴维·琼斯做比较[1]。萨谬埃尔曾说,弑星者是一个他不会介意去回顾的角色[6]。
在星球大战:原力释放II的概念发展阶段,开发者们曾考虑换一个新纯粹原力使用者的角色,或先前命名过的星球大战角色,但最后决定继续让弑星者担任玩家的角色。他们很喜欢这个角色,觉得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可以诉说[16]。布莱克曼评论,决定怎么让弑星者回归后,他有种“这就对了”的感觉[16]。开发者试着让原力释放对弑星者而言更个人一点[16][17],游戏着重在让弑星者去找寻自己身份的真相[17]。
Remove ads
角色的刻画
威特沃把弑星者比拟为“两分的韩·苏罗,一分的达斯·摩尔,一分的印第安纳·琼斯…(中略)…还拥有一分卢克·天行者的本质”。倒不是说,这个人物的发展都立基在那些上面,在这里,必须让他像个睁大眼睛的孩子般,试着去发现自己该做什么。根据威特沃的说法,弑星者的性格端看他正在和谁谈话,还有他正处于何种情况下。威特沃说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可称得上是有层次的角色”[6]。虽然在第一个游戏中扮演一个反派角色的布莱克曼曾评论弑星者“就只是一个被毁了的孩子”[14]。
海登·布莱克曼提到,一开始弑星者是一个猎手,后来则更像个逃犯[17]。马特·费伯隆(Matt Filbrandt),星球大战:原力释放II的制作者之一,说弑星者在原力释放II中试着要找出“他是谁”和“他生而为人的意义”[18]。
Remove ads
登场
在星球大战:原力释放电子游戏中,达斯·维达派遣弑星者杀掉在绝地大屠杀中存活下来的绝地[19][20]。“弑星者”本来是一个秘密[21],但他的存在被帕尔帕庭皇帝发现之后,维德派遣弑星者去搜索银河帝国的敌人并且把他们联合起来[22]。维德后来背叛了弑星者,并试图杀掉他集结起来的人。但弑星者为了义军同盟牺牲了自己,成为义军的烈士[23][24]。在游戏中,弑星者爱上了前任帝国航天飞机驾驶、也是他舰艇的太空人——朱诺·日蚀(Juno Eclipse)舰长。如果弑星者在游戏末期选择杀了维德,而不是皇帝,他就会成为皇帝的手下,穿上类似维德盔甲的服装。弑星者会穿着这套服装于“终极西斯”版本的游戏结局再次出现,延续以黑暗面作为假设的故事[25][26]。然而,光明面才是星球大战的正统结局,小说和续集中都采用这个版本[2][23]。
在星球大战:原力释放II的电子游戏、漫画、以及小说中,维德做出了弑星者的克隆人,弑星者的克隆人被真正的弑星者生前的影像所纠缠[18]。在他逃离卡米诺后,弑星者踏上追寻自我的旅程,并在后来发现朱诺·日蚀被维德绑架了[18][27]。在游戏的结尾,如果玩家选择了光明面的结局,弑星者会抓住并饶恕维德,且拯救了朱诺[28]。但如果选择了黑暗面,在弑星者能够杀死维德前,就会被维德训练的黑暗学徒(另一个弑星者的克隆人)刺杀[28]。弑星者的黑暗面克隆人会再次出现于游戏的追加下载内容中,地点为恩多星[29]。小说采用了光明面的结局,虽然弑星者在朱诺的船——救世主号——上看见的是黑暗面的结局。
弑星者初次登场是以一个战士的姿态,他和维德及尤达一起出现在灵魂能力IV[30]。在“灵魂能力IV”中,他被称为“那个学徒”。维德遣他去调查一个似乎愈变愈大的时空裂缝时,他穿越了裂痕到达“灵魂能力”的世界。弑星者击败了英雄王亚尔戈(Algol),并回到维德身旁,没有带回邪剑(Soul Edge)或灵剑(Soul Calibur),意识到那些对他并没有用的[31]。维德用原力压制想违逆他的学徒[31],导致弑星者拿出了他的光剑和准备对抗维德[32]。弑星者也出现在“Star Wars: Visions of the Blade”(暂译:“星球大战:刀光剑影”),一个灵魂能力和星球大战的宇宙交错重叠的漫画[33]。
弑星者以“维德的学徒”名义出现在乐高星球大战III:克隆人战争中。在这款游戏中,他是一个隐藏角色,解锁的条件是:在关卡“和平卫士”中找齐所有破关的必需品。
行销及评价

孩之宝公司推出了各式各样弑星者的可动人像(Action Figure),和其他原力释放角色的一起[34]。乐高版的弑星者是推出的“Rogue Shadow”乐高系列里的三个角色之一。[35]
UGO Networks把此角列为星战扩充宇宙最好的角色里的第50名[36]。IGN的杰西·夏戴恩(Jesse Schedeen)称在灵魂能力IV登场的弑星者是系列里第2赞的额外角色,并补充:“‘灵魂能力IV’处理善恶是用二分法,堕落和救赎…(中略)…弑星者是一个黑暗的绝地,发现他正站在黑暗和光明的十字路口。他可以选择跟随他的师父,掌控银河系,或者从这一切抽身,去找寻自己的命运[37]。”随后夏戴恩把弑星者列入那种会在最后的战斗游戏中下定决心的角色之一[38]。克里斯·布法(Chris Buffa)也把他列为电子游戏猛男里的第24名,说:“没什么比的上一个坏男孩[39]。”杰西·夏戴恩称弑星者是2008年秋天将释出的玩家角色中最有前景的角色之一[40]。“原力释放”发行后,同样来自GameDaily的罗伯特·沃克曼(Robert Workman)把此角列为他最喜欢的星战电子游戏角色之一[41]。布法选择弑星者为最棒的背叛型角色[42]。杰西·夏戴恩把弑星者列为2008年最棒的电子游戏角色之一,并评论:“弑星者以一种电影从没展现给我们看过的方式解放自己的原力[43]。”
UGO Networks把饰演弑星者的萨谬埃尔·威特沃列为他们在电子游戏里11位最好的名人声音演员之一[44]。克里斯·布法认为弑星者是第19名伟大的反英雄,并评论:“让西斯斩杀好人的想法给我们残酷的快感。”也称赞他最终的自我救赎[45]。杰西·夏戴恩也觉得,此角不要在“原力释放”后再次出现在即将来临的真人电视剧集,因为“他的故事走向很好也很完整了”[7]。弑星者被IGN的读者选为第10伟大的星战角色[46]。IGN随后宣称弑星者是第34伟大的星战角色[47]。GameSpot以“那个学徒”之名让弑星者加入“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子游戏角色”投票。弑星者在第一轮就对上侠盗猎车手IV的尼克·贝里克,以44.9%的得票率被刷掉[9]。弑星者也被Game Informer的读者选为第17伟大的电玩角色[48]。Game Informer把他列为他们的“10大傻瓜”里的第6名,说:“‘绝地’和‘傻瓜’这两个字很少会一块儿用,但弑星者是那个注定兼备两者的人。[49]”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 HK-47:星球大战:旧共和国武士(Star Wars:Knights of the Old Republic)电玩系列的一个主要配角
- 卡尔·卡塔恩(Kyle Katarn):星球大战:绝地武士(Star Wars:Jedi Knight)电玩系列的主角
- 瑞文:另一个星球大战:旧共和国武士电玩系列的角色,在第一个游戏里是主角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