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张惠明

臺灣身心障礙畫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张惠明(1956年9月14日—1977年12月21日),籍贯江苏无锡[a],生于嘉义市[b],自小因小儿麻痹而瘫痪,二十岁以仕女画成名,一年余后即逝。

事实速览 张惠明, 性别 ...

生平

张惠明七个月大时诊断出小儿麻痹[1],父亲张近志与母亲张翠华为张惠明花费不少医疗费[2]

毕嘉士屏东市仁爱国小成立小儿麻痹病童特殊班[3],但张惠明读了没多久就辍学[4]。张惠明后与家人住在嘉义市保安街[2],有一弟一妹[5]。父亲还为就近照顾就从警界转行养鸡[1][5][6],担任小学老师的母亲下班后则会亲自教学女儿[1]

张惠明除在嘉义基督教医院戴德森细心照料,戴德森妻子和传教士更经常到她家,教导如何运用还能动的左手三指绘画、打毛线、剪纸[1]。张惠明在闲暇时,会将课本插图画在纸上消磨时间,慢慢产生对绘画的兴趣,因双手肌肉萎缩,只能躺在轮椅上、以右手把画纸放在胸前,左手握笔一点、一笔很吃力画下去[2]。她以左手三根画出的画,受限于身体范围,只能画出明信片大小,且需耗时半个月至廿天[7]

张惠明因喜欢看平剧,对剧中的青衣、花旦及动作尤为欣赏,遂绘画题材开始朝仕女画方向,获得民雄国中美术教师孙世英指点、双亲也买书籍给她学习[2]。她冀望有一天能成为俏丽的仕女,因此把这个幻想寄托于画作上[4]。1976年10月,她四幅仕女画片以匿名参加台南市“龙史文物展览”义卖后,被美术界以为出自名家手笔,后才知道是位手脚瘫痪、终年躺在轮椅上的小儿麻痹患者所绘[2]。此展成名后,《中华日报》南部版、和其他报纸的副刊都曾转载她的片段日记[7]。1976年11月7日,举办展览的薛福三与美术界人士来嘉义市看望她时,她热泪盈眶地讲以为亲友赞美她画好是出自同情,现在才知道自己的确画得还不错[2]

1976年12月12日,张惠明将她画作制成的彩色贺卡一万张交给郑丰喜基金会,转赠身障人士和孤儿院院童,以鼓励他们奋斗向上[8]。1977年3月,她捐两幅作品,义卖一万五千元,以支援郑丰喜基金会[9]

1977年,张惠明当选台湾区第一届残障杰出人士[4]。原先由郑丰喜基金会想在同年12月24日替张惠明、陈国烟这两位伤残画家在国立台湾博物馆举行画展[9]。然而,12月11日,张惠明因急性盲肠炎就医未好转,13日送入嘉义基督教医院,开刀切除手术后于16日感冒,19日并发肺炎,于21日晚上8时逝世,得年21岁[10]

Remove ads

纪念

1978年2月3日起连续十天,台中的继光百货展出张惠明五十二幅遗作,并义卖书签卡,由高雄市议会议长陈庆星剪彩[11]。在收集书签的同好中,张惠明作品有好的美术评价[12]

1978年初,台湾出版界流行出版与伤残者有关的书作,如九歌出版社的《闪亮的生命》、远流出版社的《向瘫痪挑战》、寰宇出版社的《阳光之外》、星光出版社的《生之歌》等[13]。张惠明双亲将张惠明的日记委托郑丰喜文教基金会安排出版,以作为慈善之用[7]。该年报导,《张惠明日记》销量仅止于台南附近非常畅销,其他地区平平[14]

张近志自女儿病逝后,为延续张惠明的兴趣与自我消遣,也开始作画,主题偏向乡土[4]。2010年12月8日,张近志捐五本父女两人的画册,供嘉义基督教医院义卖[5]。2013年4月9日,民众张玉树想替军官退伍的父亲张维发,找多年前在凤山受训的好友张近志、曹宝星,网络搜寻到发现了张近志捐画册的旧闻,电话联络嘉义基督教医院[15]。4月17日,张维发、张近志、曹宝星三人在嘉义火车站重聚[6]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