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微加工

制造过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微加工
Remove ads

微加工,或微细加工,是制造微米级及更小尺寸微型结构的过程。历史上,最早的微加工工艺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也称为“半导体制造”或“半导体器件制造”。在过去二十年中,微机电系统(MEMS)、微系统(欧洲用法)、微机械(日语术语)及其子领域,重新使用、调整或扩展了微加工方法。这些子领域包括微流控/ 片上实验室英语lab-on-a-chip、光学微机电系统(亦称MOEMS)、射频微机电系统、功率微机电系统(PowerMEMS)、生物微机电系统及其向纳米尺度的延伸(例如纳米机电系统)。平板显示器太阳能电池的生产也采用类似技术。

Thumb
微米级制造集成电路的合成细节,图中为四层平整化铜互连,直至多晶硅(粉色)、阱(灰色)和衬底(绿色)

微型化对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超精密工程、制造工艺和设备设计等众多科学与工程领域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催生了各种跨学科研究。[1]微加工的主要概念和原理包括微光刻英语Microlithography掺杂薄膜蚀刻键合抛光

Thumb
在半导体微加工中,于P型衬底上制造CMOS逆变器过程的简化示意图。每个蚀刻步骤详见下图。示意图比例不实,因在实际器件中,栅极、源极和漏极接触点通常不位于同一平面。
Thumb
蚀刻步骤示意图
Remove ads

应用领域

微加工器件包括:

起源

微加工技术起源于微电子学行业,器件通常在晶圆上制造,尽管玻璃塑料及其他多种基板也有使用。微机械加工、半导体加工、微电子制造、半导体器件制造微机电系统制造以及集成电路技术等术语也用于描述这类技术,但微加工是最广泛的通用术语。

传统加工技术如电火花加工、火花侵蚀加工和激光钻孔已从毫米级扩展到微米级,但它们不具备微电子源自的微加工核心理念:复制和并行生产数百或数百万个相同结构。这种并行性存在于各种压印铸造模塑技术中,并已成功应用于微米级领域。例如,DVD 的注射制模过程包括在光盘上制造亚微米级斑点。

工艺流程

微加工实际上是一系列用于制造微型器件的技术集合。其中一些技术起源悠久,与制造业无关,如光刻蚀刻抛光来源于光学制造技术,许多真空技术则来自物理学史的19世纪研究。电镀也是一项19世纪技术,已被改编用于生产微米级结构,还有各种冲压和压印技术也同样如此。

要制造微型器件,需要执行多个工艺步骤,且常常反复进行。这些步骤通常包括沉积薄膜、按所需微结构对薄膜进行图案化,以及去除(或刻蚀)部分薄膜。薄膜计量技术通常用于每个工艺步骤,以确保薄膜结构在厚度(t)、折射率(n)和消光系数(k)方面具有所需特性[2],确保器件性能。例如,在存储芯片制造中,需要执行约30次光刻、10次氧化、20次蚀刻、10次掺杂等多道工艺。微加工工艺的复杂度可通过其“掩膜数量”来描述,即构成器件的不同图案层数。现代微处理器通常使用30遮罩,而微流控器件或激光二极管则只需少量遮罩。微加工类似于多重曝光摄影,通过将多个图案彼此对准以创建最终结构。

基板

微加工器件通常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形成于或嵌入较厚的支撑基板上。对于电子应用,可使用诸如硅芯片等半导体基板;对于光学器件或平板显示器,则常用玻璃石英等透明基板。基板便于在多道工艺步骤中操作微器件,且通常可在同一基板上并行制造多个器件,至制造末期再切割分离。

沉积或生长

微加工器件通常由一层或多层薄膜构成,这些薄膜的作用因器件类型而异。电子器件中的薄膜可为导体(例如金属)、绝缘体(电介质)或半导体。光学器件中的薄膜可为反射层、透明层、导光层或散射层。对于微机电系统应用,薄膜还可具有化学或机械功能。常见沉积工艺包括:

图案化

常需将薄膜加工成微米或纳米级特征,或在某些层上形成通孔(vias)。此类图案化工艺通常借助“掩模”定义待去除区域,典型技术有:

蚀刻

蚀刻是将薄膜或基板的部分材料移除的过程,通过酸液或等离子体等侵蚀手段,直至目标区域被去除。常见蚀刻方式包括:

微成型

微成型是一种微系统或微机电系统(MEMS) 的微制造工艺,即“制造至少两个维度在亚毫米范围内的部件或结构”。 它包括微挤压、 微冲压、 和微切割等技术。 自 1990 年以来,人们就已设想并研究这些和其他微成型工艺, 从而开发出工业级和实验级制造工具。然而,正如 Fu 和 Chan 在 2013 年的一篇最新技术评论中指出的那样,在该技术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之前,仍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变形载荷和缺陷、成型系统稳定性、机械性能以及其他与尺寸相关的对晶粒(晶粒)结构和边界的影响:

微成形是针对微系统MEMS零件“至少两维处于亚毫米范围”的微加工工艺。[3][4][5]包括诸如微挤压英语Microextrusion[4],微冲压[6],以及微切割[7]等技术。自1990年以来,这些工艺已发展出工业级与实验级设备,[3]但如Fu和Chan在2013年综述中指出,载荷与缺陷、成形系统稳定性、力学性能及晶粒结构与界面等尺寸效应问题仍需解决。[4][5][8]

在微成形中,试样尺寸减小且晶粒尺寸增加时,晶界总表面积与材料体积之比下降,从而削弱晶界强化效应。表面晶粒受到的约束小于内部晶粒;零件几何尺寸对流动应力的影响,部分源于表面晶粒体积分数的变化。此外,晶粒各向异性在试样尺寸减小时变得显著,导致变形不均匀、成形几何体不规则及载荷波动。为支持考虑尺寸效应的零件、工艺与模具设计,迫切需要建立系统的微成形知识体系。[9]

Remove ads

其他

还可执行多种用于清洗、平坦化或改变化学性质的工艺,例如:

晶圆制造洁净度

微加工在净室中进行,空气中微米级的烟雾灰尘细菌细胞等污染物会破坏器件功能,因此需对温度湿度、振动和电干扰执行严格控制。

除了被动的环境洁净度,晶圆在每个关键工序前还要主动清洗:RCA-1清洗(–过氧化物溶液)去除有机污染与颗粒;RCA-2清洗(盐酸–过氧化氢混合物)去除金属杂质;硫酸过氧化物混合物(即Piranha溶液)去除有机物;氢氟酸去除硅表面原生氧化层。上述均为湿法清洗,干法清洗包括氧气和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或在高温下以氢气退火去除原生氧化层,通常在外延前进行。栅极前清洗是CMOS制造中最关键的步骤,可确保MOS晶体管约2 nm厚的氧化层有序生长。

表面制备只是另一种视角:所有步骤与前述相同,旨在在加工前将晶圆表面保持在受控且已知状态。晶圆可能因前一道工序(如离子注入过程中离子轰击机腔壁飞溅的金属)而被污染,或因存放在晶圆盒中吸附聚合物,不同等待时间下污染情况亦异。

晶圆清洗与表面制备类似于保龄球馆英语Bowling alley的机器:先去除所有不需要的碎屑,再重建所需图案,让比赛继续进行。

Remove ads

相关

参考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