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意大利装甲巡洋舰列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意大利装甲巡洋舰列表收录所有在意大利皇家海军旗下服役过的装甲巡洋舰。

在各国为应对速射炮和高爆炸药技术的发展,而纷纷建造侧舷加装装甲的新式巡洋舰军备竞争中,意大利后起直追。终于在1894年赶在法国之前建成了自己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马可·波罗”号。在此之后,意大利海军又将设计案尺寸扩大,建造了韦托尔·皮萨尼级装甲巡洋舰:“韦托尔·皮萨尼”号和“卡洛·阿尔贝托”号。以意大利战列舰“埃马努埃莱·菲利贝托”号[a]为蓝本的朱塞佩·加里波蒂级装甲巡洋舰[b]曾经出口给阿根廷和西班牙等国,仅有三艘被交付给意大利海军,分别是“朱塞佩·加里波蒂”号[b]、“瓦雷泽”号[b]和“弗朗切斯科·费鲁乔”号。该舰级第八艘开始,设计方又调整了方案,将各项参数进行了强化,最终交付给了意大利海军两艘比萨级:“比萨”号和“阿马尔菲”号。意大利海军建造并服役的最后两艘装甲巡洋舰是圣乔治级的“圣乔治”号[c]和“圣马可”号。
Remove ads
概述
面对不断发展的速射炮和高爆炸药技术,防护巡洋舰羸弱的舰体防护能力逐渐受到了威胁[5]。为了应对,各国开始纷纷在巡洋舰的侧舷加装装甲[5]。最早的装甲巡洋舰起自1870年俄国海军建造的“海军上将”号大型巡洋舰[e][6]。该舰破天荒的在巡洋舰上装设了此前铁甲舰才会有的水线装甲带[6]。在英法等国之后奋起追赶的意大利却在法国之前一年建成了自己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5]。初期的意大利装甲巡洋舰武装设计较为贫弱,此后则出现了将重装备装上较小排水量的舰只设计[5]。到后期,意大利海军的设计案也逐渐平衡舰只的火力、动力与防御[5]。
最开始,意大利皇家海军以埃特纳级[f]防护巡洋舰为基础,并特别针对侧舷加装装甲进行强化设计[8]。由此方案最终诞生的就是意大利第一艘装甲巡洋舰“马可·波罗”号[8][9]。真正解决早期意大利装甲巡洋舰武力贫弱状况的是朱塞佩·加里波蒂级[5]。该级的设计大受成功,以至于获得了大量的海外订单,而仅在6年前,意大利还在从国外进口巡洋舰[10]。从1895年开始,阿根廷订购了四艘朱塞佩·加里波蒂级,西班牙帝国订购了两艘,另有两艘同级改良型舰只被最终转卖给日本[11]。这些造舰经验大大提升了意大利国内造船业的水平[12]。最终有三艘朱塞佩·加里波蒂级加入了意大利海军[12]。
原本朱塞佩·加里波蒂级还会再建造4艘,但为应对海外装甲巡洋舰的飞速发展,意大利海军将造舰计划案改为建造更强大的新式舰[13]。这之后,意大利船舶工程师朱塞佩·奥兰多[g]在1904年设计了比萨级装甲巡洋舰[15]。其中有两艘加入了意大利海军[13]。两舰入役后在1911年的意土战争期间,以舰炮支援在利比亚的地面部队,并协助占领了多德卡尼斯群岛的部分岛屿。1915年意大利参加一战后,两舰未加入正面战场。1915年“阿马尔菲”号被潜艇击沉,其姊妹舰“比萨”号则一直存续到战后并改为训练舰[16][15]。1937年“比萨”号被报废拆解[15]。
Remove ads
“马可·波罗”号

建于19世纪90年代的“马可·波罗”号是意大利皇家海军旗下服役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9]。该舰以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为名,最初是作为防护巡洋舰埃特纳级改型设计而开工建造[9][17][18]。然而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卡洛·维尼亚受到同时期世界上其他海上强国造舰思路的影响,对原设计进行加长、防御增强并加装侧舷装甲,最终改为装甲巡洋舰[8]。与作为装甲巡洋舰鼻祖的法国“迪皮伊·德·洛梅”号[18]相比,本舰虽然同样装备有100毫米后的侧舷装甲,但航速却较慢[18]。作为后来者,本舰却早于前者一年建成[8]。在武器装备上,本舰依旧以6门152毫米主炮,10门120毫米40倍径单装炮等轻装备为主体[18][19]。
该舰在其大部分服役生涯期间都被部署在远东地区[20]。在此期间,本舰参加了1911-12年的意土战争,并在战争中与奥匈帝国发生了外交事件[21][22]。在那次事件之后,“马可·波罗”号被派往利比亚,在那里该舰参与了炮击胡姆斯、祖瓦拉和达达尼尔海峡的防御工事的行动[23]。在这些行动之间,该舰也向在利比亚的意大利皇家陆军提供海军炮火支援[24][25]。因舰龄过大,“马可·波罗”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发挥重要作用,直到1917年开始被改装为一艘运兵船[9][26]。在1920到1921年间的一系列更名之后,该舰最终在1922年被除籍,随后被报废出售[27]。
Remove ads
韦托尔·皮萨尼级

韦托尔·皮萨尼级作为意大利第二种装甲巡洋舰,共有两艘同级舰[29]。相比于“马可·波罗”号,本级排水量增大了约4成[29]。本级两舰命名分别来自威尼斯海军上将韦托尔·皮萨尼和萨丁尼亚国王卡洛·阿尔贝托[30]。
本级巡洋舰有着99米(324英尺10英寸)垂间长度,总长度为105.7米(346英尺9英寸)的舰体[31]。舰上装备有12门单装152/40 A型1891式速射炮,4到6门120/40 A型1891式速射加农炮,14门57毫米(2.2英寸)哈乞开斯速射炮以及6到8门37毫米(1.5英寸)哈乞开斯炮[32]。此外两舰还装备了四具450毫米(17.7英寸)鱼雷发射管[33]。在两台立式三胀蒸汽机驱动的螺旋桨下,两舰分别能达到18.6节(34.4千米每小时;21.4英里每小时)和19.1节(35.4千米每小时;22.0英里每小时)的航速[34]。在150毫米(5.9英寸)厚的装甲带保护下,本级舰满载排水量可达7,057—7,128公吨(6,946—7,015长吨)[31]。
“韦托尔·皮萨尼”号和“卡洛·阿尔贝托”号在整个服役期间中长期被部署到海外。前者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在远东服役,而后者在几年后参与了史无前例的远程无线电实验,之后部署到南美水域[35][36]。“卡洛·阿尔贝托”号随后担任了几年的训练舰[31]。1911年到1912年期间,两舰都参加了意土战争。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卡洛·阿尔贝托”号被改装成运兵船,而“韦托尔·皮萨尼”号则被改装成修理船[37][38]。两舰都在1920年被除籍,随后被报废[37][38]。
朱塞佩·加里波蒂级

朱塞佩·加里波蒂级巡洋舰的设计案源自韦托尔·皮萨尼级的早期方案。然而与后者相比,朱塞佩·加里波蒂级的尺寸稍大,航速也更高。后者主要武装均分布在侧舷,因此无法直接对正前方或者正后方的目标进行交火。为此,朱塞佩·加里波蒂级在上层建筑的前后侧各新增了一座炮塔,弥补了前后正对方向上的火力不足[40]。
这一设计大受欢迎,以至于前后有四个国家总计装备了10艘本级舰只[12]。而意大利海军自身则是随着造舰进程的推进,在导入了更多设计改进和新的设备后接收了本级三艘舰只[40]。
入役意大利海军中的三艘朱塞佩·加里波蒂级分别以现代意大利建立者朱塞佩·加里波蒂、雇佣兵弗朗切斯科·费鲁乔以及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期间的瓦雷泽战役命名[41]。“朱塞佩·加里波蒂”号在1915年被一艘奥匈帝国潜艇击沉[42]。“瓦雷泽”号在一战结束后就被降级,并最终在1923年1月被报废,而“弗朗切斯科·费鲁乔”号则在1930年才被报废[37]。
Remove ads
比萨级

本级共建成3艘,其中在意大利皇家海军旗下服役的两舰,均得名自意大利城市[48][49]。在设计思路上,本级意图在更小的舰体尺寸上实现意大利皇家海军埃莉娜王后级战列舰[j]同等级的武器和装甲配置[15]。
“比萨”号和“阿马尔菲”号都参加了1911到1912年的意土战争,在此期间“比萨”号支援占领图卜鲁格、利比亚和多德卡尼斯群岛的部分岛屿,而“阿马尔菲”号则短暂封锁了的黎波里并支援占领了德尔纳。这两艘姊妹舰在1912年7月协同作战,炮击了保卫达达尼尔海峡入口的防御工事[52][53]。战争结束后,在1913年的一次访问中,“阿马尔菲”号陪同意大利国王和王后乘坐皇家游艇前往德国和瑞典[54]。
1915年7月7日,“阿马尔菲”号被U-26号潜艇(实际上是悬挂奥匈帝国国旗的德意志帝国海军潜艇UB-14号)击沉,“比萨”号的活动也受到潜艇攻击威胁的限制。尽管如此,该舰还是在1918年末参加了对阿尔巴尼亚杜拉佐的轰炸[55][56]。战后,“比萨”号被改成一艘训练舰,并于1937年被除籍,之后被报废拆解[15]。
Remove ads
圣乔治级

与比萨级相比,本级舰只的推进系统安装有所改变。其中引擎被安装在船中部,在引擎前后侧安装了14台混合燃烧式水管锅炉。这些锅炉排出的废气被汇集到相距很远的两组烟囱中。设计案的最高速度为23节(43千米每小时;26英里每小时),但两舰被配备了不同类型的推进方案进行评估[58]。
1911年至1912年,本级舰只参加了意土战争。然而首舰“圣乔治”号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维修状态。“圣马可”号参与了以舰炮火力支援进攻利比亚的地面部队,并协助意大利军队占领多德卡尼斯群岛部分岛屿[6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舰艇的活动受到奥匈帝国潜艇的威胁,然而两舰仍然在1918年参加炮击阿尔巴尼亚的杜拉佐[62]。
战后,“圣乔治”号在远东和意属索马里兰呆了几年,并在1931年成为一艘训练船[63]。在1936年短暂的部署到西班牙之后,该舰被改造以更好地发挥训练船的作用。1940年5月意大利向英国宣战后,该舰被派往图卜鲁克加强港口防御,其舰载防空武器也随之得到强化[64]。1941年初,盟军准备攻占港口时,“圣乔治”号被凿沉[64]。沉船在1952年被打捞上来,但在被拖曳的途中再次沉没[64]。“圣马可”号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被改造成一艘靶舰,并在战争结束时被发现已经沉没,残骸最终在1949年被废弃[65]。
Remove ads
另见
脚注
参考资料
报刊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