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慈 (佛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巴利语मेत्ताMettā梵语मैत्रीmaitrī),佛教术语,经常与“”并称为慈悲。佛教认为,慈(Mettā)是不带等染污成分的,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之一。[1]以慈为禅修对象,称为慈心观[2]又称作慈愍观慈悲观慈观修慈观,对于四梵行修习,为一种调心的修行方法,借此对治的一种方式,四护卫禅五停心观之一。

概论

慈悲观通于印度宗教,若修行离欲的清净梵行法,证初禅后可以投生色界大梵天,根据上座部佛教清净道论》修慈心最多可以证三禅,证三禅后可以改修心证四禅[3] 。释迦牟尼佛对弟子举其过去生当中出生于外道修行者所经历,来教育弟子。[4][5]。但目的非教授佛弟子生天之法,乃是这样生天的修行虽然有生天之乐的大果报,但这种法并不究竟,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清净梵行,并不能离生死之苦。[6]所以佛更对比的来说,由于过去多劫以来菩萨道的修行,至今世圆满成佛,佛法的教授才是真正能究竟饶益自他,令众生离一切生死的苦。[7]

观察一切有情,发起慈悲心[8][9][10][11]而兴起给与众生种种乐、拔除众生所受种种苦的想法[12]。由数息观、不净观修行入门,之后继之以修行慈悲观[13][14]

依慈心观,可进入无量心三昧[15]

修行方式

依不同传统,有不同修行方式。

上座部佛教

《清净道论》传承,以思维忍辱为入门[16]。先对自己修行慈心[17],之后依序,对自己亲爱的人修慈,对自己不憎不爱的一切人修慈,对自己的仇敌修慈。当进步到对自己仇敌也保持慈心时,就能够以平等心破除界线,证入初禅,接着扩展慈心至四方上下,逐步进入四禅,将慈心遍满一切有情[18]。完成慈心观之后,依序再修行悲心观、喜心观与舍心观。

念诵《慈经》也是常见修行慈心观的方式。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中,以阿底峡大师传授的慈悲观为主,包括了七因果自他交换法两大传承,合称两大升起菩提心教授。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