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四梵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梵住
Remove ads

四梵住梵语चत्वारि ब्रह्मविहाराःcatvāri brahmavihārāḥ巴利语cattāri brahmavihārā),又译四梵行,佛教名词,即是修行与实践慈、悲、喜、舍四种心境[1]。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佛教究竟修行者需将这四种心境扩展至无边无际,因此又称为四无量心四无量观

修行四梵住时,以慈心观为入门,也可以慈心观来统摄四梵住。

释义

四梵住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2][3]

  • ,意谓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自己亲人。
  • ,又称拔苦,希望能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 ,又称禅悦,是一种平静而且愉悦的心态。
  • ,则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断我见我所我执

四无量心起源自无量心三昧,释迦牟尼佛以无量(巴利文 appamāṇa,梵文 apramāṇa)来形容四梵住,在观想中,将四梵住的心态,扩展至一切众生身上[4]

四无量心通于有漏与无漏,与七觉支合并修行,可达于解脱[5]天台智者认为,四无量心可对应四禅定的境界。悲无量心,对应于初禅。喜无量心,对应于二禅。慈无量心,对应于三禅。至四禅时,则应采取舍无量心[6]

念诵四无量心

  • 愿一切有情具乐及乐因,是慈无量。
  • 愿一切有情离苦及苦因,是悲无量。
  • 愿一切有情不离无苦之乐,是喜无量。
  • 愿一切有情远离爱恶亲疏,住平等舍,是舍无量。

注释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