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惩教署越南船民羁留中心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惩教署越南船民羁留中心,指的是香港惩教署因应香港越南船民问题,在197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在全港各地建立的部分供越南船民入住的营舍。自1978年惩教署前身——监狱署在九龙启德机场附近建立其首间羁留中心以来,该署一直与其他机构担当接收船民的工作,而且一度成立难民组及增聘临时职员以参与管理事宜。[1]:44随着港府收紧难民政策,并实施甄别政策和有秩序遣返行动,那些羁留中心的重要性日渐减低,到1998年位于西贡万宜水库附近的最后一间羁留中心关闭,为惩教署的越南船民事务画上句号。[1]:46

历史
越战在1975年西贡沦陷后结束,到1979年越南国内再出现排华浪潮,造成大批越南船民逃难到亚洲其他地区,单是这20余年间,就有大约20.3万人乘船偷渡至珠江三角洲。[1]:41港府有见当时涌入香港的船民,便持开放态度及安排地方和人手以收容他们。1978年,港府决定在前皇家空军基地改建为启德难民营,并让监狱署接管,自此该署开始参与管理越南船民的工作。[2]同年监狱署亦清走在大屿山塘福的蔴埔坪戒毒所内的犯人并开辟多一间营舍,原本负责监管犯人的职员,亦开始需要同时照料那些长途跋涉的异域来客,而且这些人并不是犯罪分子,而是需要尊严的妇孺。[1]:44
翌年,一艘载着约2,700名船民的“天运号”来到香港并搁浅,船民乘机登岸求助,让船民问题更趋严重,而在该年进入香港的船民数量,亦以近七万名创下高峰。[3]面对突如其来的船民,港府最初委托监狱署将既有监狱设施腾空,或者接管前英军军营,并改为羁留中心,但船民数目日渐加增,让这些羁留中心都不能全部容纳他们。[1]:431982年,港府改变主意,规定该年7月1日以后进入香港的船民,必须进入禁闭式营舍,入住者既不能外出亦不可离营工作,因此,刚从监狱署改组而成的惩教署便立即改装部分监狱成为禁闭式营舍。[4]:100-101同时惩教署成立难民组,也开始向外招聘合约式临时职员,协助既有惩教职员分担管理工作。这些职员需要接受为期两周的速成培训,以便学习入境规例、营规、步操及管理人群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学懂简单越南语作为沟通。自那时开始招聘到1998年结束,惩教署一共招收1,813名临时职员。[1]:45
由于香港是“第一收容港”,在港船民在1980年代有增无减,惩教署辖下的羁留中心亦告爆满,当时的新来港船民每年仍有约两、三万名。[5]所以署方只好继续专设羁留中心,甚至需要在屯门区工业大厦划为船民临时住处以解燃眉之急。[1]:451988年,亦即是港府废除禁闭营政策,改为实施甄别政策的那一年,惩教署特意专设“助理署长(越南船民事务)”一职,以处理这个棘手复杂的问题。[6]另一方面,港府改为在马鞍山白石和西贡万宜水库专设大型的羁留中心,以集中收容大量船民。[1]:45
港府在1990年代开始进行有秩序遣返行动,保证船民能够平安返到越南,令到在港船民开始回落,不过仍有部分船民仍抱有期望而拒绝回国,以致船民收到遣返通知时引起不满情绪和反抗,甚至发起游行抗议和骚乱。[7]其中著名的是白石羁留中心,曾经在1994年和1996年两度发生大型骚乱,[8][9]规模仅次于由香港警务处管理下的“石岗羁留中心”1991年严重骚乱,共造成24人死亡的事件。[1]:47虽然如此,但遣返行动仍然顺利进行,大部分羁留中心都陆续关闭并恢复原有的惩教用途,而“助理署长(越南船民事务)”职务到1997年撤销。[10]1998年,西贡万宜羁留中心正式关闭,标志惩教署的越南船民事务到此结束。[11]
Remove ads
羁留中心一览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