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懒人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懒人包,字面意义是让没时间、精力的懒人也能使用的封包。指有人热心的将一个事件整理成简要、完整的说明,以利于一般人快速了解[1]。始源于网络上为了要解决因为争议混乱,而不方便民众掌握参与的问题,事后有热心的人将事件始末、时序、位置与主要论点等相关资料,整理打包成简要之图、文内容,让阅者快速了解;而现在也精进到了传媒的新闻动态、影片记录等多元方式呈现,也做论坛与商业行销,各地区都广泛在使用。

形式

图、文式

据《PTT乡民大百科》书载,懒人包最晚于2007年在PTT网站上开始流行[1]。网络上常会有一些重大事件被大量讨论,例如乱版、争吵、或­与社会事件相关的争议等等,因为相关版面常常是一团乱,而且BBS在设计上,文章列表­是采标题陈列,在某些文章量大的版面里,“核心文章”或“关键文章”很容易­迅速被其他无关主题的文章淹没。当发生重大事件时,这种设计上相对的缺点,会令后面来的网友无法了解状况,必须花额外时间浏览旧文章,于­是就有热心的民众整理成所谓懒人包,将事件的原因、始末、时序发展加以整理打包成简要之图、文内容,让其他未­参与的民众也能很快理解[2][3][4]

懒人包不是一个收纳了百科全书般丰富知识的大布袋,恰恰相反,它是帮助普通人用最短时间,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与核心问题的一种网络传播文体。简而言之,就是略去细节,只告诉普通人核心信息的超精炼写作。有人说懒人包是台湾的发明,认为视觉资讯图(infographic)一词不如台湾的叫法聪明干脆,直接叫做“懒人包”[5]

Remove ads

新闻、影片式

2009年在美国有个“新闻懒人包”Newsy.com网站,这个包不是“图文包”,而是“影片包”,创办人研究人们“看电视新闻”与“上网看新闻”的习性已转变成“跳跃式”观赏,可看到一则又一则影片,每片大约2到3分钟。“新闻懒人包”并不是那种粗糙集成在一起的“今日新闻大集锦”,而是针对一个题目,每次打造一个“最新动态懒人包”,他们会找来各个来源的专业的新闻媒体统合起来,你只要看这么一部影片,就可以了解各地所当天五则专题的真实报导影片[6][7][8]

而导演齐柏林称其航空摄影作品《看见台湾》是个“一个半小时认识台湾的懒人包”[9],用很短的影片与时间来了解台湾。懒人包最常在新闻热门事件发生时出现,也从早期的“网络”图、文辑分享,精进到现在的“传媒”新闻动态、影片记录等多元方式呈现[10],各地区都广泛在使用。

批评

懒人包是供人快速理解其重点,内容多为约略或摘述而所作之文宣,难窥全貌。因懒人包所传递的社会现象是,为一群懒人不愿自己主动搜集讯息,反而轻信网络转载的包裹式内容,若懒人包作者或编辑群有断章取义、散布谣言,在未经查证状况下,有意参与讨论之阅听人,会反而成了无辜受害者,被迫相信他们以为的事实[2][11][12]

参见

参考资料

书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