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承乾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承乾宫满语ᠴᡝᠩ
ᡴᡳᠶᠠᠨ
ᡤᡠᠩ
穆麟德转写ceng kiyan gung),为紫禁城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六宫西部中间。

历史

承乾宫是紫禁城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宁宫”,明朝崇祯五年八月(1632年)更名“承乾宫”。清朝沿袭明朝旧制。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加修葺。[1]

承乾宫是只有地位最尊贵的后妃才能住进而主位也多是皇上的宠妃。明朝,此宫为宠妃所居。清朝为后妃所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 乾隆帝舒妃豫妃慎嫔道光帝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皆曾在承乾宫居住。[1]

承乾宫正殿前檐挂有“承乾宫”陡匾。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帝命依照永寿宫陡匾的式样,制作十一面匾额,并亲自题写,分别挂在东六宫西六宫永寿宫之外的其他十一宫的正殿。乾隆帝还下谕旨:“自挂之后,至千万年,不可擅动,即或妃嫔移住别宫,亦不可带往更换。”[2]

此外,乾隆帝还御撰《宫训诗》,命大学士张照梁诗正汪由敦分别书写而成。根据乾隆帝的要求,《宫训图》遂于每年腊月二十六日在东、西六宫张挂春联门神的同时张挂,正殿东墙挂《宫训诗》,西墙挂《宫训图》,至次年二月二日收门神之日,将各宫《宫训图》收贮于景阳宫后的学诗堂。[2]

如今,故宫博物院青铜器馆设在承乾宫、永和宫。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收藏青铜器最多的博物馆,收藏历代铜器一万余件,其中具铭的1600余件,另有铜镜5000件。这些藏品绝大部分为清宫旧藏的传世作品。故宫博物院青铜器馆是中国国家级博物馆中最早的陈列专馆,1957年筹备,1958年正式开展。当时中国几乎一切历史陈列都为“通史”式,青铜器馆也按历史分期分成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四个部分,共展出三百余件文物,包括许多故宫博物院藏青铜重器,如商“三羊尊”、“亚方尊”,西周“追簋”,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壶”等等。青铜器馆从开馆便受到热烈欢迎。故宫博物院青铜器馆一直是作为故宫博物院文物陈列支柱的“三大专馆”之一(其他两馆是故宫博物院书画馆故宫博物院陶瓷馆)。[3]2010年5月10日起,位于承乾宫的青铜器馆因改陈施工而闭馆。[4]2013年,设在承乾宫、永和宫的故宫博物院青铜器馆重新开放,这是历经八年修整的青铜器馆经过改陈以新面貌亮相。重新开放的青铜器馆,共展出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器129件套,陈列分为四大主题:“青铜器与礼制”、“青铜器与军事”、“青铜器与音乐”、“青铜器与生产生活”,另外还新设“台北故宫及海外藏中国青铜器”专题,对海峡两岸故宫博物院、美国及海外收藏的青铜器精品进行了实物展览以外的介绍。[3]

Remove ads

建筑

承乾宫为二进院。此宫保持着明朝初始建时的格局。主要建筑有:[1]

  • 承乾门:承乾宫的正门,坐北朝南。[1]
  • 承乾宫:为前院正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檐角有5个走兽,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内外檐绘有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间、梢间是槛墙、槛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窗。室内采用方砖墁地,天花彩绘双凤,正间内悬挂乾隆帝御题“德成柔顺”匾。殿前是一座宽敞的月台。[1]
    • 贞顺斋:承乾宫东配殿。面阔三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顶,檐下绘有旋子彩画。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安匾于东配殿曰“贞顺斋”。[1]
    • 明德堂:承乾宫西配殿。面阔三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顶,檐下绘有旋子彩画。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安匾于西配殿曰“明德堂”。[1]
  • 后殿:后院正殿五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顶,檐下施斗栱,绘有龙凤和玺彩画。两侧有耳房。[1]
    • 东配殿、西配殿:后殿前东、西两侧有配殿各三间,都是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顶,绘有旋子彩画。[1]
    • 井亭:后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1]
Remove ads

居住者

  • 崇祯朝的贵妃田氏:崇祯十三年(1640年)田贵妃和周皇后起了冲突,因此明思宗令田贵妃搬出原本居住的承乾宫,改住到启祥宫反省,不久,田贵妃所生的皇七子悼良王突然病逝,田贵妃从此一病不起。崇祯十五年三月(1642年),将儿子皇五子朱慈焕托付给前任明熹宗的皇后懿安皇后抚养,就带着重病回到了承乾宫,崇祯十五年十月十六日(1642年)病逝。
  • 顺治朝的皇贵妃董鄂氏[1]:董鄂氏入宫封为贤妃,之后又晋为皇贵妃。史书对董鄂氏在宫中的生活着墨很少,甚至未言明其入宫后的居所。后世学者根据董鄂氏死后治丧于承乾宫,顺治帝又曾在承乾宫召请佛僧与之参禅,推断董鄂妃生前的居所便是承乾宫。
  • 乾隆朝的舒妃叶赫那拉氏。赏赐档记载其所生的皇十子周岁生日上被称为“承乾宫阿哥”,可知舒妃居于此地,大约在乾隆三十年前后迁居永寿宫。
  • 清乾隆朝豫妃博尔济吉特氏。乾隆二十七年南巡用船档案记载豫嫔居承乾宫,乾隆三十九年正月初三日的《乾隆至嘉庆年添减底档》记载:“传承乾宫无有主子们住了,按空宫例用黑炭三斤、煤十斤,给太监煮饭。”由此可知,豫妃一直在承乾宫居住直到去世。
  • 清乾隆朝慎嫔拜尔葛斯氏,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封嫔时于承乾宫接册宝。
  • 清乾隆朝愉贵妃珂里叶特氏,乾隆三十九年豫妃去世后搬入承乾宫并在此居住直到去世。《乾隆至嘉庆年添减底档》记载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初八日记载“承乾宫日用黑炭三斤、煤十斤止退”,说明此时已经有新的后妃居住,设立他坦给太监做饭,所以取消了空宫的煤炭分例。
  • 乾隆朝的寿贵人某氏,乾隆四十年四月二十五日,那常在贬那答应,冬日例黑炭,炕柴,夏日例黑炭全部止退。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六日,承乾宫那答应的宫女五妞投井而亡,四月初四日敬事房便收了那答应的物品,未知是否再降位。[5]
  • 乾隆朝的恭嫔,乾隆五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起,恭嫔林氏迁居承乾宫。[6]
  • 嘉庆朝的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孝和睿皇后被封为贵妃居了二年,孝淑睿皇后死后入了储秀宫
  • 清道光朝的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1]:孝全成皇后初入宫时,被封为全嫔,之后升为全贵妃,并在道光帝元后孝慎成皇后薨亡后,升为皇贵妃,执掌后宫内外事宜,次年(1834年)正式成为皇后。六年后(1840年)暴崩。
  • 清道光末年的琳贵妃佳贵人都曾在此宫居住。
  • 咸丰年间的云嫔婉贵人也曾居于此。[7]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