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摩诃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摩诃庵,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街7号,原是一座佛教寺庙。摩诃庵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华民国年间部分建筑被用作八里庄小学校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部寺院建筑全部作为小学校舍使用。该寺庙建筑共分为中路建筑和左右跨院三部分,其中大雄宝殿中保存有团龙藻井和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的鎏金铜造像。东跨院中的金刚殿内保存有三十二体篆金刚经刻石。2013年,摩诃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6月,改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小学。[1]
历史

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太监赵政在今慈寿寺塔东捐资修建了一座寺庙,是为摩诃庵[2]:269。建成之后,摩诃庵的叠石杏花一度成为著名的园林景观[3]:4。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徐雅池将宋代僧人道肯所书写的三十二体篆[a]集字成金刚经,并交由张翱、李登云刻在石头上,共计刻石60方,镶嵌于摩诃庵的金刚殿中[4]:567。天启年间,魏忠贤派人毁掉了摩诃庵的部分建筑[6]:325。清代时王崇简、王熙父子曾在此隐居[7]:315。
中华民国年间,山门殿中的壁画被庵中和尚倒卖,原有的壁画位置被改涂为白灰。1934年,北平市政府将摩诃庵的东跨院等部分拨出,成立了八里庄小学[8]:196,19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当地人在摩诃庵下方挖防空洞时,发现了两座瓮棺墓。这是北京及周边地区首次发现瓮棺葬[9]:879,经鉴定这两座墓葬均为战国时期墓葬,墓主人均不满3岁[4]:392。1957年,整座摩诃庵全部划归八里庄小学使用。大跃进时期,山门殿中的哼哈二将木雕塑被毁,钟楼上的大钟被附近的生产合作社挪用[b]。1963年,大雄宝殿被改建为学校办公室[c],四周的壁画和佛像得到妥善保护。1964年,鼓楼的鼓在房屋维修中被毁,同年鼓楼、钟楼和山门殿均被改为学生的校舍[8]:196-199。1969年,考古人员发掘了赵政墓[9]:865。
Remove ads
结构
摩诃庵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街7号,整体坐北朝南。院墙以虎皮石砌成,四个角各建有一座角楼。院内主要建筑居中,可分为两进院落,由北至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山门殿、东西配殿、东西配房、大雄宝殿、后殿。山门殿又称前殿,前檐正中下方镶嵌有汉白玉刻字“摩诃庵”。大雄宝殿为明式建筑,顶部为歇山式顶,顶下为一斗二升斗拱,梁上绘有旋子彩画。殿顶中部建有团龙藻井,殿四角建有角柱。殿内北侧佛台上供奉有释迦牟尼坐像以及迦叶和阿难的立像,三座造像均为鎏金铜塑像;东西两侧佛台上有十八罗汉木雕像。四周墙上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壁画。后殿北侧为赵政墓,现为学校操场所在地。墓室用汉白玉砌成,墓门的门额上题写有“钦命提督五军三千营军务司设监太监赵公寿藏,大明嘉靖孟秋吉日”字样。中路建筑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跨院,其中西侧跨院南端和北端各建有一座禅房,院中种有古柏、芍药,牡丹等植物;东侧主要建筑为面阔三间的金刚殿。金刚殿现为海淀区八里庄小学的教师办公室,殿内壁上嵌有60方明代三十二体篆集字[a]金刚经刻石,其中北墙10方,东墙25方,西墙25方。另在殿外的西南廊下的墙壁上镶有一块与经石同样规格的跋[4]:567[5]:138[6]:325[7]:315[9]:864-865[11]:147。
Remove ads
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摩诃庵一度被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6]:325。1987年,摩诃庵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被划定[7]:315。1995年,摩诃庵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9]:865。2002年9月25日,北京市文物局出资修缮摩诃庵,该工程耗资共计159.54万元人民币[4]:758。2004年,摩诃庵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再次划定,其保护范围为院墙范围之内[7]:315。2013年,摩诃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
注释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