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撕蛙鳄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撕蛙鱷屬
Remove ads

撕蛙鳄属(属名:Batrachotomus)是三叠纪副鳄形类的一,化石发现于德国,地质年代相当于2亿4200万到2亿3700万年前,相当于三叠纪中期的拉丁尼阶。撕蛙鳄是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四足采直立步态,因此它们行动较为灵活;撕蛙鳄的背部中线有两排平坦鳞甲(皮内成骨)。撕蛙鳄可能是迅猛鳄的近亲,迅猛鳄生存于较晚时期,与最早的恐龙生存于相同时期[1]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撕蛙鳄被命名时,被推测会以同时代的大型两栖动物为食,因此属名在古希腊文意为“青蛙撕裂”。

Remove ads

叙述

Thumb
撕蛙鳄的骨架模型,斯图加特自然史博物馆
Thumb
撕蛙鳄的头颅骨,也位于斯图加特

撕蛙鳄是种体型粗壮、大型、四足爬行动物,身长估计约6米。与其他副鳄形类相比,撕蛙鳄的最大特征是背部有两排小型、平坦鳞甲,沿者背部中线排列[2]。这些鳞甲是从鳞片形成的皮内成骨(Osteoderms)[2]。这些鳞甲平坦、呈叶状,从颈部排列到身体,再排列到尾巴末端、逐渐缩小[2]。撕蛙鳄的尾巴下侧也覆盖者小型鳞甲,如同铁沁鳄。如此之外,身体两侧、腹部、四肢也附盖者鳞甲[2]

如同其他副鳄形类,撕蛙鳄的四肢采直立步态。前肢长度较短,大约是后肢长度的70%,因此撕蛙鳄的臀部位置较高[2]。撕蛙鳄的手掌、脚掌部位化石保存状态差,只有发现第五跖骨,该跖骨外形成钩状[2]。研究人员推测,撕蛙鳄的前肢有四指,而后肢有五趾[2]

撕蛙鳄的头部高而狭窄,头颅骨长约40到50公分[1]头颅骨共有五对洞孔,最前方是鼻孔,中间是一对眶前孔(Antorbital fenestrae),之后是眼眶,最后方是两对颞颥孔(Temporal fenestrae)。头部后段的两对颞颥孔,有助于减轻头颅骨重量,并使下颌肌肉附着,因此嘴巴可以张开更大[3]。鼻孔与眼眶之间有一对眶前孔,下颌后段有一对小洞孔,这些是主龙类的典型特征

撕蛙鳄的颌部有锐利牙齿,牙齿侧向扁平,各部位牙齿的形状、大小不一致[1],因此撕蛙鳄属于异型齿动物[1]前上颌骨牙齿修长,上颌骨牙齿后缘笔直[1]。上颌共有30颗牙齿,每块前上颌骨有4颗牙齿,每块上颌骨有11颗;下颌则共有22颗牙齿[1]

Remove ads

发现历史与命名

Thumb
撕蛙鳄的最初化石发现地-库普弗采尔(Kupferzell)

在1977年,化石收集家Johann G. Wegele在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的库普弗采尔发现一些化石,该地属于埃尔福特组(Erfurt Formation),地质年代相当于拉丁尼阶晚期[1][2]。邻近的施韦比施哈尔克赖尔斯海姆(Crailsheim)也有发现撕蛙鳄的化石。在施韦比施哈尔发现两个保存良好的撕蛙鳄化石,编号MHI 1895标本包含脊椎、肋骨,编号SMNS 90018标本则包含前肢、后肢[2]

自从发现以后,这些化石没有经过正式研究,古生物学界多称呼这些化石为“库普弗采尔发现的劳氏鳄科[1]。在1999年,化石被发现后的第22年,古生物学家大卫·高尔(David J. Gower)将这些化石作命名研究。模式种库普弗采尔撕蛙鳄B. kupferzellensis),属名是由古希腊文青蛙batrachos/βάτραχος”与撕裂“tome/τομή”构成,因为化石发现处以前是沼泽地带,撕蛙鳄被推测会以虾蟆螈等大型两栖动物为食;种名则是以化石发现地的库普弗采尔为名[1]

正模标本(编号SMNS 52970)是其中最大型标本,是在1977年发现的化石[1][2],包含:不完整的头颅骨、身体骨骼[1]。在2002年发现的编号SMNS 80260标本,是一个脑壳,有助于古生物学界了解劳氏鳄目的演化关系[4]。在2009年,大卫·高尔、Rainer R. Schoch重新整理、研究撕蛙鳄的化石,并公布详细的撕蛙鳄研究[2]

Remove ads

分类

撕蛙鳄目前属于副鳄形类迅猛鳄科。在1996年,美国古生物学家阿尔弗雷德·罗默(Alfred Romer)建立迅猛鳄科,迅猛鳄科是一群三叠纪的肉食性主龙类,体型从中型到大型,四肢采取直立步态,头颅骨大而狭长,具有大型眶前孔[5]。迅猛鳄科经常包含以下属:模式属迅猛鳄蜥鳄卡拉穆鲁鳄Karamuru)。劳氏鳄目本身则是个并系群,包含多群三叠纪的伪鳄类

在1993年,北伊利诺伊大学古生物学家J. Michael Parrish提出这些库普弗采尔化石(当时还没被命名)属于劳氏鳄科,并是劳氏鳄属的一个种;劳氏鳄科是副鳄形类的另一个演化支,也是群大型、四足、肉食性主龙类[1][6]。根据2002年发现的脑壳化石,麦可·班顿(Michael J. Benton)与艾力克·沃克(Alick Walker)提出三叠纪主龙类的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发现撕蛙鳄与迅猛鳄的亲缘关系较接近,因此将撕蛙鳄改归类于迅猛鳄科[4][7]

古生态学

从1977年开始,德国巴登-符腾堡发现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这个地区在三叠纪中期应该是气候潮湿地区。除了撕蛙鳄以外,该地区还发现许多鱼类两栖动物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大型两栖动物包含虾蟆螈异螈Gerrothorax),海生爬行动物则包含幻龙目长颈龙[1]。当地的植物化石则有:木贼属蕨类植物苏铁松柏,显示该地区有丰富的植被[8]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