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拥女主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支持女性主义(Pro-feminism),指的是支持女性主义理念,但未必视自己为女性主义运动成员的立场。此词最常用来描述“男性女性主义者”,即积极支持女性主义、致力于推动女性与男性在政治、经济、文化、个人与社会层面平等的男性[1]。许多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活跃于政治运动,重点多为性别平等、女性权利、终止对女性的暴力等领域。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于1960年代获得部分男性支持,这些男性组成意识觉醒小组(consciousness-raising groups),但他们对不同女性主义流派及政治立场仍有差异。然而,男性是否能称为“女性主义者”在部分人士间引发争议——一些女性与男性认为“女性主义”专属于亲身经历不平等与压迫的女性。针对这类异议,一些团体提出如“反性别歧视”(antisexism)、“支持女性主义”(pro-feminism)等替代用语加以辩护[2]

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团体常见行动包括:针对男孩与年轻男性的反暴力教育、提供职场性骚扰工作坊、社区教育推广、协助男性施暴者心理辅导等。

此外,这些男性也参与男性健康男性研究、推动学校性别平等课程设计等多元领域。支持反色情运动的男性女性主义者也参与反对色情产业立法,并有时与女性主义团体或女性庇护中心合作。

有些持有女性主义理念、或为女性主义倡议者的人,虽支持女性主义,但不自认为“女性主义者”,也会自称为“支持女性主义者”;另一些人则不希望自己或他人被视为女性主义运动一分子。部分运动人士[谁?]认为男性不能自称女性主义者,应统称“支持女性主义者”,即便这些男性自认女性主义者也然。亦有批评指责拒绝自称女性主义者的男性。多数主流女性主义团体(如全国妇女组织女性主义多数基金会)则倾向称男性运动者为“女性主义者”,而非“支持女性主义者”。

Remove ads

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

美国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波女性主义以来,男性对于女性主义与社会变革有多种回应。例如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n于1859年在《大西洋月刊》发表〈女人应该学习字母吗?〉。

男性女性主义者不仅接受女性主义观点,更积极倡议女性平等。相较于反女性主义者怀旧传统、反对现代变革,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则肯定现代化带来的解放潜力[3]。他们认为,选举权只是女性主义挑战压迫性社会秩序的表征,长远来看,这将造福男女全体美国人[3]

部分人认为,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属于现代男性运动中的一支,主张对女性主义保持同理。他们强调男性也该参与女性主义、倡导性别关系与制度的改变。有学者认为,女性主义运动若要普及、持续发展,男性的参与十分重要[4]。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越来越多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投入反强暴、反暴力、批评媒体女性物化等活动。许多行动者在刊物与著作中有所记载,如自1983年以来,由Rob Okun主编的《Voice Male》杂志[5]

Marge Piercy(1969)则批评部分自由派男性政客仅为选票而表态女性主义,行为与立场并不一致[6]

这类男性常见于社会运动家如August Bebel[7]

Remove ads

反对对女性的暴力

部分男性女性主义者参与防止家庭暴力与支持受害女性等领域。反暴力运动者协助庇护所、受害者咨商、施暴者辅导,并推动社会大众认识议题。许多男性倡议者[8]主张,对女性的暴力是全社会的问题,男性应加以关注,并关注产生加害者的社会环境。研究也分析造成对女性暴力的文化因素[9]

白丝带运动即是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理工学院大屠杀事件后创立,致力于提高男性对女性暴力问题的认识[9][10]

反强暴运动

虽然美国反强暴运动中男性参与仍属少数,但有些男性作为庇护所、支持团体、危机应变小组的成员,发挥重要作用[11]。许多男性倡议者[11][12]表示,其行动常遭遇不信任与愤怒。文献指出,终结强暴与对女性暴力,需先提升男性对这些议题的认知[11]

部分男性因参与反强暴行动,遭遇“不够男子气概”等社会标签。在欧美,偏重强悍、主导、自立、异性恋、压抑情感等霸权男性气质的文化,让男性参与性别议题更易被边缘化[13][14]。倡议者主张,唯有将男性气质重新定义为可包容关怀与脆弱,男性才能更积极参与反对强暴。

反色情运动

部分支持女性主义的学者认为,色情产业中的性别呈现助长性暴力、厌女与两性不平等。他们主张,色情片中男性主导、暴力与贬抑女性的画面,使消费者将暴力带入现实生活[15]。这些趋势也助长了强暴文化与物化女性[15]

核心理念

由于缺乏明确的组织化运动,支持女性主义男性的动机与目标多元。一些网站归纳常见动机包括:

  • 同意男女平等、应享有同等权利的理念。
  • 对女性主义抱持热情、贯彻于日常生活的承诺。
  • 对传统西方思想模式及其强调男性视角的激进质疑[16]

支持女性主义者常关注对女性的暴力性别歧视、职场薪资与升迁不平等、人口贩运生育权等议题。支持反色情运动的男性也参与相关行动。

普遍共识包括:

  • 女性在社会中承受不平等与不公,男性则因性别而享有特权;
  • 现有主流男性气质既压迫女性,也局限男性自身,男性应对自身行为负责,并推动其他男性改变;
  • 个人与社会层面的改变同等重要。

如同女性主义内部存在多样观点,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对男性特权、性别角色限制的看法亦有歧异。有些人强调男性特权,有些则认为性别角色同时压抑男女。

多数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也关注阶级、种族、性取向、年龄等其他社会不公,并认为这些因素会交互影响两性关系。

部分早期著作如Jon Snodgrass的《A Book of Readings for Men against Sexism》、Michael KimmelMichael Messner编的《Men's Lives》、Joseph Pleck的《The Myth of Masculinity》等,被认为是美国支持女性主义男性运动的思想源头。这些著作主张性别是社会建构、男性同样受到刻板性别角色之害,若男性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便会愿意放弃特权[2]

Remove ads

与女性主义的比较

部分女性主义者及支持者认为,男性不适合自称“女性主义者”[17]。对于这点,运动内部也有讨论。有些人认为,主张男性不能是女性主义者的理由其实是一种本质主义,违反女性主义原则[18]

另有意见认为,男性运动可能产生“反扑”倾向,转为维护男性特权。尽管多数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认为,男性应主动消除性别不公,但也有观点认为“男性运动”并非最佳路径[19]

参见

重要支持女性主义作家

  • Kenneth Clatterbaugh
  • Raewyn Connell
  • Michael Flood
  • Clive Hamilton
  • Byron Hurt
  • Robert Jensen
  • Jackson Katz
  • Michael Kimmel
  • John Stuart Mill
  • Michael Messner
  • John Neal
  • Rob Okun
  • Jeremy Adam Smith
  • John Stoltenberg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