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北朝时代 (日本)
日本南北朝時代(1336年至1392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北朝时代是指从1337年(农历纪元延元元年12月,西历对应1336年)至1392年,这一时期是日本历史上皇室分裂、两位天皇并立的动荡时代,位于镰仓时代与室町时代之间。此时期的主要背景是因为建武新政的失败,以足利尊氏为首的武士势力推翻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天皇,并于京都拥立了持明院统的光明天皇。后醍醐天皇则以象征正统地位的三神器为依托,撤至京都南方的奈良・吉野,进而形成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南北朝的争斗持续超过近五十年,直到室町幕府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与南朝议和,最终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才得以结束。
Remove ads
概要影响
镰仓时代中后期,皇室分为持明院统和大觉寺统,并围绕着皇位继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在镰仓幕府的调停下,双方达成协议,决定由两派轮流担任天皇,实行所谓的二统迭立。然而,这种不稳定的继承方式反而使得持明院统与大觉寺统的分裂逐渐固定,并成为实质性的对立局面。随着镰仓幕府的倒台(元弘之乱)与建武新政的失败,局势更加恶化,最终形成了京都・持明院统・北朝与吉野・大觉寺统・南朝两个并立的皇权体系。双方坚持各自的正统性,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发生了多次激烈的冲突和大规模战争。
在《大乘院日记目录》一书中,兴福寺第20代门迹・寻尊将南北朝时期称为“此一天两帝南北京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日本受到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影响,将这段时期称为“南北朝”。进入明治时代后,支持南朝天皇为正统的史观逐渐巩固,当时甚至曾经使用吉野时代这一新词来代指这段历史。然而,这一词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便逐渐消失于史学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日本皇室世系源自于1392年南北朝统一后的北朝,即经由室町幕府的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促成的和解,最终结束了长期的皇位分裂。
Remove ads
在南北朝时期结束后,公家的影响力逐渐衰退,幕府主导的武家势力则大幅提升其权威。镰仓时代被认为是朝廷与幕府共同运作的公武二元政治体制,即权门体制。当时,公家通过管理庄园和公领,仍能保持一定的权力和影响。然而,随着象征天皇亲政的南朝失败,皇室的权威逐渐下滑。特别是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崛起,他实际上篡夺了原本属于公家的许多权力,包括民事审判法、商业课税权等,使得武家在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逐步凌驾于公家之上。
南北朝内战中的上级阶层和下级阶层结构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这个国家的面貌。
- 农业方面,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水稻品种的多样化以及改善灌溉设施,水稻产量提高,还有镰仓时代带来的两毛作物得到普及,生产力明显提高。因此,随着粮食生产的充分发展,许多原材料作物也得以大规模生产,如柳树(纺线)、棉花和紫苏(产油)等。
- 工商业方面,由于上述原料作物的生产力提高,竹帘、草席、油、素面等通用商品开始在社会上流通。
- 经济方面,随着上述商工面的提高,货币经济逐渐普及。
- 文化方面,随着上述农业、工商及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条件增强,随之而来的是大众文化的兴盛,如猿乐(能乐)、连歌、斗茶(茶道的原型)、婆娑罗(歌舞伎的原型)之类日本传统艺术得以发展。
- 宗教方面,为了对抗与传统神道教相联系的南朝及公家势力,室町幕府开始优待传进日本的汉传佛教——禅宗,并从此定下京都五山。
- 外交方面,由于上述宗教面崛起的禅僧对中国情况了如指掌,日本时常派遣禅僧在明朝担任外交顾问。
- 学术方面,由于上述宗教方面和外交方面的进展,宋明理学从中国传入日本。有德之人才配得登上帝位的宋明理学思想,对江户时代的儒家也产生了相当影响。
日本的数学一度有所衰退,但从镰仓时代末期重新在开始禅寺研理。期间具有代表性的数学家有临济宗僧人中岩圆月,他的主要著作《运算》是当时的经典,在《治历篇》中也有关带分数的使用和繁分数计算的提及。川本慎自指出了战国时期临济义玄僧策彦周良与吉田家族的关系,并表示江户时期的角仓了以和吉田光由的数学研究可能源于禅寺中的数学理论的研究。
- 文学方面,由于上述宗教面、外交面和学术方面的发展,汉诗得以普及,以绝海中津、周信为代表的五山文学双璧在禅林兴盛。随着商工业的蓬勃发展,这种被禅僧春屋妙葩等称为五山外向雕版印刷也迎来了鼎盛时期。前面提到的宋明理学的影响也体现在文学上,如日本史诗《太平记》就被认为是其中的巅峰之作。
- 艺术方面,由于上述、经济方面的充实和文艺方面的五山文学影响,禅宗的思想开始反映在古建筑之类实体上,禅院得以完成,如梦窗疏石的天龙寺和西芳寺被列为世界遗产。连歌的创始人二条良基、能乐的创始人世阿弥等人将此前是佛教思想的一部分的“幽玄”诠释为日本美学的审美理想之一。
故此,南北朝内战从生产力到审美意识等各个层面,为日本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历史简介
镰仓时代中后期,日本皇室因皇位继承问题而分裂为大觉寺统与持明院统两支。经由镰仓幕府的斡旋,约定由两统的皇位继承人轮流登基,即位于朝,史称两统迭立。

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天皇原本只是做为一过渡性天皇而上位的,然元享元年(1321年)12月,后醍醐天皇的父亲・后宇多上皇停止院政并隐退,将政务交予后醍醐天皇。后醍醐天皇欲收回治天的权限,并使其子孙继承其皇位,幕府的存在可谓是最大的阻碍。正中2年(1324年)9月,后醍醐天皇倒幕的计划败露,幕府抓捕并流放后醍醐天皇的亲信,但并未对后醍醐天皇究责,史称正中之变。嘉历2年(1326年)3月,皇太子邦良亲王(后醍醐天皇外甥)去世,幕府选择持名院统的量仁亲王(即光严天皇)为皇太子。元弘元年(1331年),后醍醐天皇因未能改变现状由亲生儿子来继承其皇位,故又催生倒幕的念头,然又败露,遭到罢黜,最终流放至隐岐岛。
后醍醐天皇虽遭流放,但楠木正成及后醍醐天皇之子・护良亲王等仍在畿内地区抵抗幕府军,倒幕的火苗也越烧越大,日本各地皆出现反幕府势力。正庆2年(1333年)闰二月,后醍醐天皇逃离隐岐岛,至伯耆国・船上山。4月27日,幕府方的大将・足利尊氏在丹波国・篠村八幡宫对幕府举起反旗。5月7日,足利尊氏与倒幕派攻陷幕府于京都的据点・六波罗探题。5月8日,御家人・新田义贞在上野国・新田庄举兵反幕。5月9日,六波罗探题残党在近江国・番场遭倒幕派包围,集体自害。5月22日,新田义贞攻陷镰仓,掌控幕府的北条氏及其同党集体自害。5月25日,少贰氏、大友氏、岛津氏等御家人攻陷幕府于九州的据点・镇西探题。5月26日,幕府另一据点・长门探题降伏。以北条氏为中心的镰仓幕府灭亡。
后醍醐天皇回京,宣布自己仍为正统,并实施由天皇亲政的建武新政。后醍醐天皇改组政治机构,中央上,设立记录所、杂处决断所、武者所、洼所等单位,并任命众公卿为八省卿;地方上,国司与守护仍旧存在,后醍醐天皇还将其子分置各处,成良亲王随足利尊氏之弟・足利直义下向镰仓,义良亲王随公卿・北畠亲房、显家父子前往陆奥。建武新政尚包括整顿土地、新财政体系。不过,后醍醐天皇的大破大立的作为势必侵犯到相关集团的既得利益,且也没有完全保障到许多武士的利益,致使不管公家或武家对其多有怨言。
Remove ads
建武2年(1335年)7月,以北条时行为首的北条氏残党在信浓国举兵,而后攻陷由足利直义镇守的镰仓,史称中先代之乱。见此,足利尊氏请求就任征夷大将军、总追捕使,追讨北条氏,遭后醍醐天皇否准。最终,足利尊氏未经敕准就出征,并迅速击败北条残党,8月19日入镰仓。后醍醐天皇在事后封足利尊氏为征东将军,并命其京。足利尊氏犹豫不决,然足利直义态度果断,欲以镰仓为基地重建武家政权,拒不回京,并以清君侧为由,发布追讨政敌新田义贞的檄文。后醍醐天皇以私自动员军队与足利直义在镰仓沦陷时趁机杀害护良亲王为由,以其子・尊良亲王为上将军,新田义贞为大将军追讨足利尊氏,11月19日从京都发兵。足利尊氏将政务及军事委托予足利直义,表示隐退。足利直义在东海道设置防线,然先后在三河国・矢作川之战及骏河国・手越河原之战败退。见此,足利尊氏重回战场,于12月11日的箱根、竹之下之战击败新田义贞,而后率大军上洛,于建武3年(1336年)正月11日进入京都,后醍醐天皇逃往近江国。
后醍醐天皇命新田义贞追讨足利尊氏之际,也同时命在陆奥的北畠显家发兵镰仓,然因其尚需准备,12月22日才从其据点陆奥・多贺城发兵。此际,新田义贞已在箱根、竹之下之战中败退,是故,北畠显家直赴近江与后醍醐天皇会合,而后更击败足利尊氏。1月末,足利尊氏撤往丹波国・篠村八幡宫,之后发兵摄津国・兵库,企图再度夺取京都,然在2月的豊岛河原合战中败于新田、北畠、楠木联军,再度退回兵库。足利尊氏随后乘船往西撤退,途中停泊在播磨国・室津,与众将展开军议,最终决定足利尊氏前往九州重整态势,足利方诸将分散于山阳道、四国等地,遏制后醍醐军的追击。
后醍醐天皇返回京都,而义良亲王与北畠显家再度前往奥州。后醍醐天皇命新田义贞西征足利军,然在播磨国遭赤松则村的抵抗。足利尊氏在撤退期间,与京都的光严上皇联系,而后于备后国・鞆浦接受其院宣,以追讨新田义贞,至此足利尊氏及其党羽也成了官军。建武3年/延元元年(1336年)2月20日,足利尊氏抵达长门国・赤间关,受到北九州豪族・少贰赖尚的迎接,随后渡海,于3月2日爆发于筑前国的多多良滨之战中击败后醍醐方的菊池武敏,更占据大宰府。足利尊氏与大友氏、岛津氏等九州豪族结盟,于4月初踏上东征之路。足利一门的一色范氏则留守博多,后世将其视为初代九州探题。
足利军兵分两路,足利尊氏走海路,足利直义走陆路,向畿内进军。楠木正成建议再度撤往近江,然遭否准。新田义贞与楠木正成分别布阵于摄津国・和田岬与凑川。在5月25日的凑川之战中,楠木正成阵亡,新田义贞试图在西宫重整态势以反击,不敌,撤回京都。5月27日,后醍醐天皇撤往近江・比叡山;然光严上皇称并躲在京都,受足利方的武士庇护。6月5日,足利军强攻比叡山,无果,于21日撤回京都。其后,双方持续在京都周遭展开合战,此期间,后醍醐天皇亲信千种忠显、名和长年纷纷战死。足利尊氏见比叡山难以攻克,故命小笠原贞宗、佐佐木道誉切断比叡山的补给线(近江之战)。
8月15日,光严上皇之弟・丰仁亲王践祚,为光明天皇,光严上皇开始院政。然因三神器遭后醍醐天皇携走,故光明天皇践祚仪式是仿效寿永、元弘之仪。因比叡山粮草食告急,后醍醐天皇与足利尊氏媾和,10月10日返京。新田义贞对此表示反对,是故后醍醐天皇将皇位让与皇太子・恒良亲王,新田义贞携恒良亲王与尊良亲王前往北陆;另一皇子・宗良亲王则随北畠亲房前往伊势。11月2日,后醍醐天皇将三神器交与光明天皇,并被封为太上天皇,而后遭软禁。12月21日,后醍醐天皇逃离京都,前往奈良・吉野,宣布自身皇位正统性及恢复延元年号,表示光明天皇持有的三神器为赝品,并号召诸将追讨足利一方。至此,日本分裂为京都・持明院统・北朝与吉野・大觉寺统・南朝两个朝廷。
Remove ads
北畠显家先前于畿内击败足利尊氏,而后返回奥州,并将据点从多贺城转往伊达郡・灵山城。建武4年/延元2年(1337年)8月,奉后醍醐天皇的命令,北畠显家与结城宗广等奥州豪族携义良亲王上洛。12月24日,北畠显家攻占镰仓,足利一门的斯波家长战死(杉本城之战)。隔年(1338年)正月28日,北畠显家在美浓国・青野原击败足利方的土岐赖远(青野原之战)。北畠显家见难以突破高师泰等足利军于近江、美浓边境的防线,是故往南边的伊势进军。此后,北畠显家多次在畿内与足利军作战,5月22日,北畠显家不敌高师直,战死于和泉国・堺,享年21岁(石津之战)。北畠显家在战死不久前曾上奏后醍醐天皇,后世称其为《北畠显家上奏文》,其中批判后醍醐天皇的施政,建议其转换施政方针。
建武3年/延元元年(1336年)年底,新田义贞携恒良亲王与尊良亲王前往北陆,遭遇酷寒,多人冻死。新田义贞以越前国・金崎城为据点,然粮草不足,又遭遇高师泰等足利军的猛攻,建武4年/延元2年(1337年)3月6日,金崎城沦陷,尊良亲王与新田义贞之子・新田义显自害,史称金崎之战。新田义贞与其弟・胁屋义助得以逃脱,然恒良亲王遭抓捕,送回京都。建武5年/延元3年(1338年)闰7月,新田义贞战死于越前・藤岛(藤岛之战);胁屋义助在越前又作战一段时间,而后撤回吉野。
历应元年/延元3年(1338年)9月,北畠亲房携义良亲王、宗良亲王从伊势・大凑出海,试图前往奥州,然遇到风暴,义良亲王漂流到三河湾口的篠岛,宗良亲王漂流到远江,两者于是返回伊势。北畠亲房漂流到常陆,是故直接在当地活动,拉拢北关东及南奥州的武士归顺南朝,室町幕府则命令关东执事・高师冬讨伐北畠亲房。
历应2年/延元4年(1339年)8月16日后醍醐天皇驾崩,享年52岁。年仅12岁的义良亲王即位,是为后村上天皇。
历应元年/延元3年(1338年)11月,北畠亲房入常陆国・小田城,以此为据点,撰写大量书信,对地方武士展开劝诱活动。历应2年/延元4年(1339年)年末,高师冬进攻位于小田城西北的驹城,在大量伤亡的代价下,于隔年(1340年)5月一度攻克之,然迅速被南朝势力夺回,高师冬只得退回下总・古河。同年6月,北畠亲房次子・北畠显信前往奥州,室町幕府则命令奥州总大将・石塔义房讨伐之,然面对结城亲朝等奥州武士却陷入苦战。
历应4年/兴国2年(1341年)6月,高师冬进攻北畠亲房所在的小田城。高师冬在小田城周遭构筑数个要塞,切断其补给线,北畠亲房向结城亲朝请求救援,然后者并无采取行动。11月,小田城城主・小田治久投降。北畠亲房逃往位于小田城西北的关城,受关城城主・关宗祐以及位于其附近的大宝城・下妻氏的庇护。康永2年/兴国4年(1343年)8月,结城亲朝归顺北朝。11月,关城及大宝城沦陷。北畠亲房在北关东的行动可谓是失败的,最终只得退回吉野。
北畠亲房在北关东活动的这段期间,撰写了《神皇正统记》及记述官职的《职原抄》。其中,《神皇正统记》不仅记述自古以来的日本历史,还包含说服地方武士归顺南朝的内容,旨在强调南朝的正统性并争取更多的支持。
Remove ads
室町幕府成立初期,足利尊氏与足利直义共掌幕府政事,当世称二人为“两将军”,政所、侍所等部门由前者管辖,问注所、禅律方等则由后者负责。足利尊氏主掌象征与旗下武士主从关系的支配权 ,足利直义则执掌行政、司法等相关职务,形成二头政治。据《难太平记》记述,对当世之人而言,足利尊氏为弓矢将军,足利直义是负责“政道”之人。
南朝大将北畠显家与新田义贞相继战死,北畠亲房在关东的活动也以失败为告终,北朝可谓是早早就建立了军事方面的优势,而后,室町幕府对地方上进行人事调动。康永3年/兴国5年(1344年)闰二月,高师冬卸下关东执事的职务并回京,改由高重茂就任;康永4年/兴国6年(1345年),奥州总大将・石塔义防被调回京都,改由吉良贞家、畠山国氏就任奥州管领;贞和2年/兴国7年(1346年),一色直氏接替其父・一色范氏,就任九州探题。
贞和3年/正平2年(1347年)11月,楠木正成嫡子・楠木正行在摄津国・天王寺击败以山名时氏、细川显氏为首的幕府军。然隔年(1348年)正月,在河内国的四条畷之战中,楠木正行阵亡;高师直随后攻陷吉野,烧毁吉野行宫,后村上天皇撤往贺名生。
贞和4年/正平3年(1348年)10月,北朝崇光天皇践祚。
Remove ads
下野高氏为足利氏的谱代家臣,高师直为足利家执事,其弟高师泰为侍所头人,二人时常在前线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二者话语权在幕府内部剧增,也与掌握幕府政务的足利直义对立。贞和5年/正平4年(1349年)闰6月,因足利直义的进言,足利尊氏罢免高师直执事的职务。8月中旬,高师直袭击足利直义宅邸,足利直义逃往足利尊氏处避难,高师直随后率军包围足利尊氏宅邸。而后,在足利尊氏居中斡旋下,以流放足利直义亲信・畠山直宗、上杉重能、足利尊氏嫡子・足利义诠上京代替足利直义行使政务、高师直重任执事,上述三个条件为前提,二者达成和解。然畠山直宗及上杉重能于流放越前的途中被杀害,足利直义也被迫隐退,最终出家。
然,原先作为长门探题前往西国的足利直义养子・足利直冬逃往九州,受到少贰氏、大友氏等当地豪族拥戴,中国地方也有许多武士响应其号召,见此,足利尊氏欲亲征之。观应元年/正平5年(1350年)10月末,在足利尊氏出征之际,足利直义逃离京都。足利直义号朝诸将追讨高师直,畠山国清、石塔赖房、细川显氏、桃井直常、斯波高经、上杉宪显等纷纷响应。为取得军力上优势,以及获得大义名分对抗北朝对其的追讨,足利直义甚至试图与南朝议和以获得后村上天皇的纶旨。
观应2年/正平6年(1351年)2月,在摄津・打出滨之战中,足利尊氏败于足利直义。最终,双方以高师直、师泰出家为条件议和。然,高师直、师泰在被押送回京的途中遭上杉重能养子・上杉能宪杀害,高师冬也于正月在甲斐国自害,下野高氏彻底失势。足利直义回归政坛,辅佐足利义诠,然负责幕府行政、司法相关职务的引付众多由直义派的武士担任,使足利义诠对足利直义乡邦不满。足利直义也因领地分配的缘故与仁木赖章、佐佐木道誉等尊氏派武士产生嫌隙。
观应2年/正平6年(1351)7月,足利尊氏、足利义诠假称近江的佐佐木道誉与播磨的赤松则祐有谋反嫌疑,分别向东及向西出兵,足利直义见此有诈,逃往北陆。9月,足利尊氏于近江击败直义派武士,许多原直义党人跳槽至尊氏方,直义派声势大减。足利直义于11月中旬抵达镰仓,时镰仓由足利尊氏四男・足利基氏坐镇,其原先欲居中斡旋父叔两者的纷争,无果,故退往安房并保持中立。
观应2年/正平6年(1351)10月,足利尊氏与南朝和谈,而后,北朝崇光天皇与直仁亲王遭到废黜,并停止使用北朝“观应”的年号,统一使用南朝的年号“正平”,南朝则承认足利尊氏武家栋梁的地位,并下达追讨足利直义的纶旨,史称正平一统。
趁尊氏离开京都之时,南朝朝廷单方面撕毁和约,开始进攻室町幕府领地。宗良亲王、新田义兴、新田义宗、北条时行率领军队袭击尊氏,尊氏被迫退往武藏国,但马上策划反击、压制了关东南朝势力,进而回到京都。南朝将领足利直冬后又进攻京都,但被击败,逃往九州。文和3年/正平9年(1354年)直冬曾一度夺下京都,但次年就被尊氏收复。
在观应之乱结束后,南北双方展开了泥潭之战,并展开了四次京都争夺战,但始终未能分出胜负,彼此都疲惫不堪。翌年南朝北畠亲房和楠木正仪再次攻陷京都,足利义诠逃往近江国避难。北朝方面的光严上皇、光明上皇、崇光天皇以及皇太子直仁亲王等北朝重要皇族都被南朝俘虏。不久义诠率军反扑,夺回了京都,并拥立后光严天皇重建北朝。1353年阴历6月,足利直冬和山名时氏再次攻陷京都,但不久后又被北朝收复。吸收旧直义党的南朝东山再起,正平7年/文和元年(1352年)8月中旬至翌年3月底,南朝楠木正仪、吉良满贞、石塔赖房等人在摄津战胜了赤松光范、佐佐木秀纲、佐佐木高秀、土岐赖康、仁木义长等人。趁势,正平8年/文和2年(1353年)6月9日,南朝在第五次京都合战中夺回了京都。然而由于幕府的大举攻势,于7月24日放弃京都,以一个月半的短期统治告终。
正平9年 / 文和3年(1354年),南朝重臣北畠亲房去世,南朝就此失去重要的谋臣。不过随着足利直冬加入南朝,进而恢复了部分武力,正平10年/文和4年(1355年)2月,直冬和楠木正仪在第六次京都会战(神南之战)成功占领了京都。但是,随着足利尊氏从东国逼近,南朝再次放弃京都。尊氏随后欲亲自讨伐直冬,但在延文3年/正平13年(1358年)4月30日因癌症在京都二条万里小路第逝世,享年54岁。
室町幕府的新任将军足利义诠为了宣扬武威,展开针对南朝的扫荡攻势,攻下了楠木氏的本城——河内国赤坂城。但是楠木正仪巧妙地运用山地战,成功阻挡了敌方的远征。此时,幕府方面的仁木义长、关东执事畠山国清、幕府执事细川清氏等大将倒戈,室町幕府的势力最终恢复原状。
正平16年/康安元年(1361年),因幕府内政治斗争而下台的细川清氏归顺南朝,楠木正仪等人并肩作战,在第七次京都之战中曾一度占据京都。但不到一月又被夺回,南朝始终无法有效地控制旧都。期间,大内弘世、山名时氏等人也再次归服于室町幕府。
在九州方面,在多多良滨之战败给足利方的菊池氏等南朝势力与尊氏留下的一色范氏、仁木义长等北朝势力一直在争斗。南朝为了加强势力,派遣后醍醐天皇的皇子怀良亲王为征西将军,与北朝势力反复进行了攻防战。延文4年/正平14年(1359年)筑后川之战(又称大保原之战)中,南朝方的菊池武光、赤星武贯、宇都宫贞久、草野永幸等对阵北朝的少贰赖尚、少贰直资父子及大友氏时、城井冬纲等两军合计约有10万人。在这场战役中失败的北朝人逃离了大宰府,九州在接下来的10年左右处于南朝的统治之下。足利义诠死后,九州的南朝势力在正平23年/应安元年(1368年)2月发动东征军,向长门方向进军,但因大内氏的阻挠而受挫。
而那段时期,一些被称为倭寇的海上贼团开始在高丽与部分明朝沿岸地区泛滥,文中元年/应安5年(1372年)怀良亲王以承诺取缔倭寇为条件,以“良怀”之名受明太祖册封为“日本国王”。随后室町幕府派今川了俊向九州地方发动攻势,夺回了大宰府。
南朝主和派领袖及南朝大将楠木正仪此前虽然屡次向北朝室町幕府提出和判,但由于朝廷内外的阻碍,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正平16年/康安元年(1361年)于第七次京都合战以后,两朝已经疲于战斗,这次呼吁和平的声音高涨。曾主张武力统一日本的后村上天皇也将主和派的正仪选定为最亲信纶旨奉者,严肃考虑和平问题;另一方,幕府将军足利义诠也将文治派的斯波高经任命为事实执事(名义上的幕府执事是高经之子斯波义将),两朝各自采取了和平路线。正平21年/贞治5年(1366年)8月因斯波高经因遭政变黯然下台,但义诠延续了文治派路线。
第二年正平22年/贞治6年(1367年),两朝进行和平交涉。但南朝代表洞院实守坚持“除非北朝向南朝无条件投降”,否则决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和平提议,导致双方一时再次回到了剑拔弩张的状态。对此,后村上天皇紧急任命楠木正仪担任南朝代表,并赋予了右兵卫督这一职务。通过正式的和平谈判,足利义诠的态度也有所缓和,和谈似乎能顺利进行。但是同年12月7日(1367年12月28日)第二代幕府将军义诠因病亡故,翌年南朝后村上天皇崩御。由于随着双方的主和领导者接连去世,就此和平谈判宣告破裂。
此后,直至明德和约之前,长达25年的南北和平协商一直没有恢复。有史学家推测,楠木正仪可能为明德和约的内容做了部分准备,然本人在看到日本正式统一之前就已死去。
正平23年 / 应安元年(1368年)4月,年幼的将军足利义满完成元服礼,其乌帽子亲的幕府管领细川赖之掌握了实权,作为宰相的名义辅佐了义满。之后,赖之依靠卓越的政治手腕确立了幕府的稳定性。同年,南朝主战派长庆天皇即位,主和的楠木正仪便在南朝内一时孤立无援。次年,细川赖之通过谋略成功将楠木正仪策反。而南朝因采取强硬路线,失去主要的人才。文中2年 / 应安6年(1373年) ,细川赖之编制了以楠木正仪、细川氏光范等为主将的远征军,在天野之战中击破南朝重臣四条隆俊的军队,并攻陷了作为南朝临时首都天野行宫。
但是赖之在镇压桥本叛乱失败后,就受到了其政敌斯波氏义等人的指控。足利义满也对赖之在镇压中的软弱态度持批评态度,并以此为导火索在天授5年(1379年)发动康历政变,迫使细川赖之下台,从而掌握了实权。
由于北朝没有自己的武力,所以很容易被认为是幕府的傀儡,但实际上根据至今以往的公家统治经验和累积的朝廷法律知识,北朝还是拥有一定的实权和权威。二条良基作为义满的谏言者,在武家传播朝廷公家礼制;在公家方面,则能动性得促进朝廷幕府一体化。根据良基的构想,武家不再是传统的“镰仓殿”,而将是以京都为据点的“室町殿”。
因康历政变而推翻细川赖之的足利义满推进了室町幕府的中央集权化,使幕府体制和公家的区分模糊且变得坚固。元中8年 / 明德2年(1391年) ,于明德之乱击败了占领全日本六分之一领土、拥有逼近将军家势力的守护大名——山名氏,从而缩小了势力范围。
在南朝逐渐衰弱的同时,足利义满采取削弱守护大名的政策,幕府逐渐实现了中央集权化,其势力差距显而易见。
后来细川赖之在幕府内的权力被削弱,依靠赖之的正仪的地位也渐渐动摇。天授5年 / 永和4年(1378年)被义满免去河内国守护一职,第二年天授5年 / 康历元年(1379年)由于赖之在康历政变中再次失势,正仪在北朝中又被孤立。弘和2年 / 永德2年(1382年)再次回归南朝,被任命为参议,同年北朝方的山名义理交战,不敌。随着主和派的正仪等高官势力抬头,以及弘和3年 / 永德3年(1383年)北畠显能、怀良亲王接连去世。当年冬天,通过对北强主战路线的长庆天皇让位于其弟主和派后龟山天皇。正仪在随后的几年内去世,宗良亲王也在元中2年 / 至德2年(1385年)去世,因此南朝縂大将的地位由正仪的嫡子楠木正胜继承。但是正胜在元中5年 / 嘉庆2年(1388年)在平尾合战中败给了山名氏清,在元中9年 / 明德3年(1392年)春,由于南朝千早城等重镇接连被畠山基国攻破,南朝就此丧失了抵抗北朝的能力。
1392年,幕府军包围奈良,足利义满以大觉寺统和持明院统两统迭立为条件,南朝后龟山天皇将三神器交给北朝后小松天皇,历时56年的南北朝时代于焉结束。《大乘院日记目录》将此事记载为“南北御合体,一天平安”。以南北朝合一为契机,控制九州北部的今川了俊与位于九州南部的菊池武朝和解,九州也成为了幕府的支配地。随后,足利义满被明朝重新册封为“日本国王”。
虽然实现了统一,但是两统迭立的约定并没有兑现,反而持续了持明院统的日本皇室世系。因此,南朝遗臣们为恢复皇位而进行的反抗运动一直持续到15世纪中期,被称为后南朝运动。他们的抵抗将在持明院统绝嗣后的正长元年(1428年)进一步激化。从此事件开始直到应仁之乱为止,南朝的子孙们被反幕势力所拥立,断断续续地进行着活动。嘉吉3年(1443年)9月,提倡南朝复兴的日野家嫡流日野有光势力企图暗杀后花园天皇而闯入皇宫(暗杀未遂),并夺走三神器中的剑和神玺,拥立南朝皇族通藏主、金藏主兄弟(后龟山天皇侄孙)逃往比睿山,此事被称为“禁阙之变”;幕府在数日内镇压了此次事变,将通藏主、金藏主、日野有光等主谋者全部杀害。自南朝后裔的自天王-忠义王的神玺被夺回后,后南朝在实际灭亡。最后在史料中出现是《胜山记》中的明应八年霜月(1499年11月)。
后世争议
近代以来,围绕南北朝中哪一个是正统的问题,出现了南北朝正闰论。直至20世纪初期,1910年由于左派人士幸德秋水被捕受审时指出:“现在的天子不就是暗杀南朝天子夺取三神器的北朝天子吗?”引发日本国会对于南北朝及当时明治天皇的正统性问题进行激辩。不久后明治天皇在1911年作出结论:以南朝天皇为日本的正统,北朝天皇保留名号,但不列入正统[注 1];并命令文部省在国家审定教科书中使用以代表南朝为正朔的“吉野时代”作为南北朝时代的称呼。
而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在《大日本史料》中继续使用“南北朝”,但在1937年引起以“皇国史观”支持者著称的平泉澄及宫内省芝葛盛等人的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北朝”的用语再次成为主流。
时期内天皇列表
注释
- 可能是因为南朝天皇一直持有三神器,而三神器是天皇的象征。
参考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