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本国宝刀剑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日本国宝刀剑列表收录日本自1951年以后依照《文化财保护法》指定为国宝的刀剑和刀装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大多存放于寺庙、神社、博物馆或者由私人收藏。
此条目翻译品质稍有不足。 |

历史
自1897年以来,日本一直使用“国宝”一词来表示日本国内所有特别杰出的文化财产,尽管自这个词引入以来,其定义和标准发生了变化[1][2]。根据1951年6月9日生效的《文化财保护法》,列表中的刀剑和刀装符合目前的定义,并已被指定为国宝。这些国宝或者重要文化财是由日本文部科学省根据其“特别高的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而选定的[3][4]。该列表列出了从古代到封建日本的110把刀剑和12具刀装,年代跨度从古坟时代到室町时代。这些物品被安置在佛教寺庙、神社、博物馆或由私人收藏。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这些国宝数量最多,122件国宝中有20件在此处[4]。
在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的弥生时代,铁器和武器,如刀、斧、剑或矛,从中国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5][6][7][8]。在这之后不久,来自中国、朝鲜以至于最后有来自日本本土的制铁工匠都开始在日本本地生产铁器[9][10]。这一时期在日本本土锻造的刀剑都有模仿中式刀剑的痕迹,刀剑身都一般是直的,且回火工艺还不完善[11]。这些刀剑被从腰间斜挎着佩戴,很可能被用作刺伤和砍伤敌方的武器[11][12]。从功能上讲,将它们定义为刺杀而不是砍杀武器通常会更准确。之后在大和、山阴和陆奥等地逐渐发展出了一个个制剑中心,各流派工匠在那里锻造了各种各样的日式刀剑,如日本剑、刀子[13]以及大刀[nb 1]等[15]。扁平双刃的“平作”剑起源于古坟时代,也正是在古坟时代中期前后,日式刀剑由突刺武器演变为挥砍武器[15]。根据8世纪的《日本书纪》和《古事记》记载,“上古刀”也是宗教物品。事实上,日本传说三神器之一就是一把剑。早期日本刀剑常被于古墓中发现或者作为神道教神社或佛教寺庙中供奉的珍宝而流传下来[16]。由于铁易在潮湿环境下被氧化腐蚀,上古刀存世较少[8][17]。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日式刀风格从笔直的上古刀或者直刀逐渐演变为锻造过程中有意弯曲的、更为精致的日本刀,然而这一过渡时期的刀剑现存很少[18]。自上追溯到公元8世纪的正仓院所藏刀剑以及“小乌丸”都可以看出刻意制作的弯曲的刀身[19]。伯耆国的安纲所锻造的弯刀被认为属于质量上乘品,此后的风格变化很小。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古刀时代”的开始,该时期一直持续到公元1596年,期间诞生了最著名的日本刀匠[20]。根据消息来源,安纲可能生活在大同年间(806-809年);或者更可能是与三条宗近同时代的人,活跃于永延年间(987-988年)[21][18]。随着马匹(941年后)进入战场,刀身形状的变化也随之增加,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用弯刀扫荡的砍击方式比传统步兵所用的突刺方式更有杀伤力[9][19][22]。赋予刀身刻意的弧度是一项技术挑战,这需要在锻造刀剑时不断逆转锤打刀刃,使其发生的自然弯曲。沿着刀刃的镐线进行加工是刀剑锻造中必不可少的工序[23]。平安时代的各种军事冲突有助于完善刀剑锻造技术,并导致各锻造流派在日本全境内百家齐放[24]。这些锻造工匠通常都居住在靠近行政中心的地方,因为那里对刀剑的需求量很大,而且也很容易获得矿石、木炭和水[20]。最初,这些工匠并不属于任何流派或传统[25]。大约在平安时代中后期,某些地区中心发展出独特的工艺风格[26]。这些流派或锻造传统中最著名的是“五个传”(五カ伝,五ヶ伝,五个伝,意思是五大锻造流派),每一流派都产生独特的工艺风格,并依各自所在的令制国被称为山城传、大和传、备前传、相州传以及美浓传[27][28][29]。五个传下各流派锻造工坊生产出的古刀约占总数的80%[20][25][30]。各刀剑锻造流派之下都有许多的分支派系[20]。平安时代末期,爱好剑术的后鸟羽天皇召集了山城传粟田口派的久国、备前传一文字派的信房等刀匠到他的宫中锻造刀剑。这些铁匠被称为“御番锻冶”(御番鍛冶,轮流为皇家锻造刀剑的工匠制度),被认为是他们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刀剑工匠[nb 2][32]。后鸟羽天皇在粟田口、久国以及一文字信房等流派中选择工匠合作进行自己专属的刀剑锻造活动[33]。镰仓时代初期出现的太刀具有精心制作的茎和优雅端庄的整体造型[25]。而同一时期制作的短刀呈现出轻微向外弯曲的造型[34]。
大约在镰仓时代中期,武士阶层达到了鼎盛时期[35]。因此,刀剑锻造在日本许多地方蓬勃发展[35]。历经1274年和1281年的蒙古入侵之后,刀剑锻造工匠们开始致力于生产更坚固的刀剑,以刺穿入侵者的重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太刀变得更宽、更厚,并有一条笔直的锻造线[36]。随着镰仓时代末期来自蒙古的威胁消散,这种发展趋势发生了部分逆转,刀身比镰仓时代中期的更长、造型更端庄[37]。然而,来国俊、来国光、长船长光和长船景光等继续锻造出平安后期镰仓初期的优雅风格的刀剑。这些剑特别受京都贵族的欢迎[37]。镰仓时代后期,短刀的产量大幅增加[38]。大师级的短刀制作者包括粟田口吉光、来国俊、新藤五国光、长船景光、则重和左文字[38]。薙刀作为镰仓时代后期的新兵器出现[38]。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间持续长达60年的权力斗争引发了对刀剑的巨大需求[39]。在南北朝时期,镰仓时代的太刀的特点进一步延续,其造型愈加华丽且刀身和尖的长度都在不断增加。通常这些太刀的刀身都很宽,且厚度很薄[39]。在这一时期,短刀的尺寸也发展到了30—43厘米(12—17英寸),称为小胁差或寸延短刀(寸延び短刀)[40]。而此时期的短刀比镰仓时代的短刀更短。同一时期也发展出了比太刀更巨大的刀具如“背负太刀”[j 1]、野太刀[j 2]以及刀刃长120—150厘米(47—59英寸)的大太刀[nb 3][42]。战国时代(1467年起)日本封建领主内战,对刀剑需求巨大,刀剑锻造工匠们不再自行精炼钢材,导致了低质量刀剑被大量生产出来[43]。自此以后就不再有国宝级刀剑工艺品被评定收录。
Remove ads
统计数字
表头说明
国宝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