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本气象厅地震烈度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日本气象厅地震烈度表(日语:気象庁震度階級/きしょうちょうしんどかいきゅう kishōchō shindo kaikyū */?,台湾译名为日本气象厅震度等级)[1][2],是日本采用的表示地震烈度的地震度量,目前仅在日本国内使用。韩国曾有一段时期采用过,而台湾的烈度分级则取自日本的烈度等级[3]。不同于矩震级或里氏地震震级以一个数字描述地震的震级(地震的能量),日本气象厅烈度度量描述某一具体位置的摇晃程度。所以,每个地点量得的烈度都可以不同。


截至2024年5月16日[update],在日本全国范围内被日本气象厅用于烈度观测的观测点共有4,374个,其中属于气象厅的有671个,属于自治体的有2902个,属于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有801个。[4]
Remove ads
历史
日本仅占世界总面积的0.25%,但1996年至2005年间,日本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次数占世界的20.8%[5]。1884年,日本气象厅的前身中央气象台首先发表一个四级烈度表,包括:微震、弱震、强震、烈震。1898年增补为微震(感ナシ)、微震、弱震(弱キ方)、弱震、强震(弱キ方)、强震、烈震七个等级。
1908年,又增加了与各等级相对应的现象的文字描述。1936年,《地震观测法》开始施行,七个烈度等级改称为:无感、微震、軽震、弱震、中震、强震、烈震。[6]
因为烈度6未能描述1948年6月28日福井地震中超过90%房屋倒塌的受灾程度,1949年1月通过的地震观测法增设烈度7,从0至7共八个等级。烈度7列入了“房屋倒塌率30%以上”的标准,但其制订的详细过程仍然不明[7]。八个级别分别是:无感、微震、轻震、弱震、中震、强震、烈震、激震。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因为烈度5和烈度6的地方过多,被批评导致评估地方受灾程度出现过轻或过重的情况,为了提升救灾效率和重建工作,需要更细致的分级。所以1996年10月1日起烈度5和烈度6分别被细分为两个等级,共十个等级:0、1、2、3、4、5弱、5强、6弱、6强、7,而且微震轻震之类的名称被取消,沿用至今。[8][9]另外从1996年4月开始,气象厅发布的烈度由根据人的体感得出改为由烈度计观测得出。
引发烈度7的摇晃并被监测到的地震迄今只有七次,分别是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兵库县南部地震)、2004年的新潟县中越地震、2011年的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2016年的熊本地震(前震和主震均达烈度7)、2018年的北海道地震以及2024年的能登半岛地震。
Remove ads
计测烈度
计测烈度是指由烈度计测定的,将地震动的强弱数值化的烈度。依照日本气象厅的规定,烈度由烈度计观测到的计测烈度对应得出,对应关系如下节的表所示。1996年以前,日本气象厅向公众发布的烈度都是由观测点的职员的体感得出。为了更迅速地向公众提供地震速报等服务,以及为了减轻主观因素对烈度观测的影响,气象厅对烈度进行计测化,即由地震计的观测数据得出烈度。
- 使用东西、南北、上下3个方向的加速度波形
- 考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用来进行的计算的地震动的周期范围扩大
- 考虑地震动的持续时间
Remove ads
烈度说明
气象厅地震烈度表由烈度0至烈度7,以烈度7为最强。麦加利地震烈度有时亦一并使用,但在日本很少这样做。
Remove ads
应用
当地震发生时,日本气象厅将地震烈度,地震震中,是否有海啸的风险等以“地震消息”形式对外发表。其中,以下列出与地震烈度相关的数据[12]。
- “烈度速报” - 地震发生后约1分半,公布地震烈度3以上的报告地域名注1;
- “震源及烈度关联消息” - 当地震最大烈度达3以上时,将烈度3以上的报告地域名和市区町村名、预计烈度5弱以上但尚未判明的市区町村名注2予以公布;
- “各地烈度关联消息”:当烈度1以上时,将1个以上地震强度的地震烈度观测点和预计烈度为5弱以上的观测点予以公布;
- “其他消息” :根据情况,如发生频繁地震时,将烈度1以上的地震发生次数予以公布。
- “推计烈度分布图” :地震烈度5弱以上时,为烈度4以上的地震烈度分布提供详细的分布图。
Remove ads
2013年3月7日,为了适应色盲患者的情况,日本气象厅将主页上公布的地震信息配色方案予以修改。原本气象厅采用红色x标记震中(x),但2013年3月6日起改为添加一个带有黄色框架的红色x标记。此外,地震烈度则以不同颜色表示。烈度7为紫色(●)、烈度6强为深红色(●)、烈度6弱为红色(●)、烈度5强为橙色(●)、烈度5弱为黄色(●)、烈度4为米白色(●)、烈度3为青色(●)、烈度2为水色(●)、烈度1为白色(●)[15]。
对于NHK而言,当地震烈度低于2时,会在区域广播网播发“地震消息”。而当地震烈度超过3时,就会在全国广播网播发地震速报。NHK在烈度5弱以上时称“强烈地震”(日语:強い地震)、烈度4时称“较强地震”(日语:やや強い地震)、烈度3时称“地震”。
每个电视台在播发地震烈度分布图时会使用气象厅发出的地震消息、烈度速报内的详细烈度信息,对188个报告区域的烈度加以注明,但各电视台所使用的配色则有所不同。
- 两者都显示地震发生时间。
- ※1:仅用于富士电视台新闻画面。
Remove ads
与其他烈度的关系
时任福建省地震局局长、地震学者金星团队的研究指出,日本(日本气象厅计测烈度)、美国(基于ShakeMap标准计算的麦加利地震烈度)、中国大陆(中国地震烈度表)三种不同的烈度标准可以统一地换算为由有效峰值加速度Am表示的关系,具体如下[21]:
Remove ads
在1967-1970年间,日本气象厅辖下的106个气象台同时使用此烈度等级和梅德韦杰夫·施蓬霍伊尔·卡尔尼克地震烈度表(MSK)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日本气象厅较适合较低烈度的地震而MSK烈度较适合较高烈度的地震。研究结果亦显示,对于日本气象厅地震烈度表低于3的地震,将该烈度等级乘以1.5再加1.5便可大概换算成MSK烈度,而对于较强的烈度则可乘以1.5加0.75。[22]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