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昇龙皇城
越南李朝、陈朝、后黎朝皇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昇龙皇城(越南语:Hoàng thành Thăng Long/皇城昇龍),位于越南河内市,是越南李朝、陈朝、后黎朝的皇城。始建于11世纪李朝初期,由李太祖定名“昇龙”,在此营建皇城[1],此后在陈朝、后黎朝有不同程度扩建[2]。自1788年后黎朝灭亡,至法国建立殖民统治期间,昇龙皇城历经战乱摧残及人为拆毁,陷入荒废,多数建筑现已不存。21世纪起,越南政府主持对昇龙皇城遗址核心地区展开系统性发掘,辟为遗址保护区。
Remove ads
历史
昇龙皇城一带位于红河三角洲中心,适宜作为统治红河三角洲地区的都城,其建都史最早可追溯至6世纪李贲抗击梁军时期的苏历垒城,但该城是否为万春国国都仍有待证明。南朝宋在这一带设宋平县。隋军平定交州后,在此设郡县管治,交趾郡治所定于宋平县,并在此修筑城池“紫城”。唐代设安南都护府管治越地,治所亦在宋平县,即以此地为安南政治中心。据推测,紫城城址中心即在后世昇龙皇城敬天殿一带[4]。
大历二年(767年),经略使张伯仪于宋平县界泸江西岸始筑罗城[5]。咸通七年(866年),唐廷在安南置静海军,以高骈为节度使[6][7]。高骈增筑罗城,将之修建完善,周回一千九百八十二丈零五尺(约6.6公里),城身高二丈六尺(约8.67米),脚阔二丈五尺(约8.33米),四面女墙高五丈五寸(约1.83米),望敌楼五十五所,瓮门六所,水渠三所,踏道三十四所[5]。城池坐南朝北,亦即中原皇帝的方向[4]。《粤甸幽灵集》还记载有一段“龙度福神”被高骈镇压不遂的传说[8]。
此后,罗城又先后为交州曲氏、南汉、杨氏、矫氏掌控,一直为安南政治中心。939年,吴权击败南汉军队,抛弃大罗城而定都古螺,自此直至丁部领建立丁朝时,大罗城一度荒废。丁朝、前黎朝均定都华闾。丁部领任命都护府太师刘基管理大罗城,刘基治下,将大罗城由北向改为南向,即国都华闾的方向[4]。
Remove ads

1010年,李太祖李公蕴颁布迁都诏,称华闾局促逼仄,而大罗城广大平坦,气候干爽,故宣布迁都至大罗城。《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李公蕴乘龙舟停泊于大罗城下之时,忽然在龙舟旁边出现了一条黄龙。群臣认为是大吉之兆,李公蕴遂将大罗城改名为昇龙城[9]。李公蕴修筑昇龙皇城,为三层格局,最外层为罗城或京城,第二层为皇城,最后一层称紫禁城、龙凤城,为国王居住之所。皇城以泥土夯筑而成,外设壕沟。城之四面修筑四道城门,东门祥符门,西门广福门,南门大兴门,北门耀德门[10]。
皇城前起乾元殿,为视朝之所。左、右置集贤殿,讲武殿。其后是飞龙门,通往迎春宫;丹凤门,通往威远门;乾元殿后置龙安、龙瑞二殿,为皇帝起居处。左建日光殿,右建月明殿,后起翠华、龙瑞二宫,为后宫[11]。1029年,李太宗平定三王之乱,皇城毁于战火,遂重修,改乾元殿为天安殿,左、右修宣德殿、延福殿,殿前龙墀东西建文明殿、广武殿,左右对立钟楼,四周起廊庑。龙墀前建奉天殿,上修正阳楼,为主掌筹刻之处。天安殿身后是长春殿,上建龙图阁,供宴寝游玩。此后又在长春殿前修八角殿用于听政,定名为天庆殿,殿前后修凤凰桥[12]。
1203年,李高宗扩建皇城,在寝殿西侧修建新宫殿群。中置天瑞殿,左、右建阳明殿、蟾光殿,前设正仪殿,其上建敬天殿,殿阶称丽瑶。中央辟永严门,右侧辟越城门,殿阶称银虹。后方建胜寿殿,上修圣寿阁,左右修日金阁、月宝阁,四周设廊庑,殿阶称金晶。月宝阁右侧修建凉石座,阁西修建浴堂,阁后修富国阁,殿阶称凤箫。阁后修透垣门,辟有养鱼池。池上修有玩漪亭,亭三面种植奇花异木,池水通往河道[13][14]。此后多年亦多有殿宇增筑兴建。各个宫殿群四周皆有廊庑及殿门。皇城内建有寺观祠堂,供祭拜修行,如关圣祠、真教寺、众仙台。此外,还辟有数处池塘湖泊、御苑园林[10]。
李朝宫殿普遍覆以青釉、黄釉瓦,多为筒瓦,瓦当饰有龙纹、凤纹、莲花纹。据考古学推测,李朝昇龙皇城的范围北达今西湖,西临苏历江,南至今阮太学路,东邻巴亭广场东部。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面积约合6平方公里,周长达10公里[15]。

陈朝时期继续以昇龙皇城为都,李陈兴替战乱频仍,昇龙皇城残破不堪,皇帝一度不得不暂居茅屋。陈太宗建立陈朝后,即着手在李朝昇龙皇城基础之上加以重修。陈朝时昇龙皇城的格局可根据元代使臣的记录作还原。禁城正门为正阳门,主门称阳明门,上修朝天阁,两座侧门称日新门、云会门,通向集贤殿、明灵阁,左、右门称同乐门、桥会门,右庑通德辉殿,左庑通寿光殿。正殿仍为天安殿,称“天安御殿”[16]。天安殿东西两侧设廊庑、配殿。皇帝居右殿,称为观朝宫,左侧圣慈宫是太上皇居所。陈朝有皇帝退位禅让予太子的习惯[17]。太子宫称“储宫”,后宫有丽天宫、赏春宫。皇城亦设八角殿、延贤殿,供皇帝处理政务、宴请群臣。延洪殿是召集全国耆老商讨国事的地方,1284年蒙越战争期间,陈朝上皇陈晃即于延洪殿召集天下耆老,决意一致抗蒙[18]。另修有望楼、虎圈,皇帝常在望楼上观看虎圈斗虎及大象表演。陈朝皇宫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在殿上的二层楼阁也可见到连廊。1368年,陈裕宗下令修建长廊,将元玄阁至西侧的大朝门全部连通,以便群臣上朝时免受雨淋[17]。
陈朝末年,胡季犛操纵朝政。1397年,胡季犛逼迫陈顺宗迁都至西都清化,将昇龙改名为东都。1400年,胡季犛废黜其外孙陈少帝,自立为帝,建立胡朝,定都于清化。1397年,胡季犛下令拆毁东都皇城部分建筑,以支持西都皇城营建,然而由于路遇暴雨,大半建材就此沉没[19]。
Remove ads
1407年,明军南下,胡季犛父子兵败被俘,置交趾布政司,治交州府,东都更名为“东关”,为交州府治。1428年,黎利击退明军,登基称帝,建立后黎朝,将东关改称东京,定都于此。黎朝时期,皇城规模与李朝、陈朝时期相比扩大了一倍,辟三门:东门东华门,南门大兴门,西门宝庆门。宫城为砖石砌筑,呈长方形,正门为端门,两侧各辟一座掖门东长安门、西长安门。黎利登基之初,即下令重修宫殿,包括敬天殿、勤政殿、万寿殿、会英殿、谨德殿、祥光殿、讲武殿、翠玉殿、承华殿、金鸾殿、宝光殿、承天殿等。敬天殿为皇城主殿,殿址即是李朝、陈朝时的乾元殿、天安殿,为朝会议政之所。后由黎圣宗于1465年重修。1467年,黎圣宗又下令在殿前阶陛两侧雕立石龙一对,并留存至今。敬天殿左右建万寿殿、至敬殿。宫城东建东宫,供太子居住。另建奉先殿,供奉黎家祖先[20]。
1490年,为避免黎宜民篡位刺杀黎仁宗的事件重演,黎圣宗下令扩建皇城,将其范围扩大八里。1512年,黎襄翼帝大兴土木,命武如苏主持修建百余座宫殿,又动工建造“九重台”,据描述,此台“虽未完工,其影已可半遮西湖”。黎襄翼帝主持在殿前开凿宽阔的人工湖,与苏历河相通,以便游赏。1514年,黎襄翼帝又下令将皇城扩建数千丈(每丈合3.6米)。如此盛大的工程最终耗尽国库,军民不堪于重税徭役,引发民变,襄翼帝与武如苏皆被杀[20]。
1516年至1527年,莫朝篡黎,又历经郑家、莫家纷争,东京城动荡不已,宫室、寺观及街坊大多焚毁。1585年,莫茂洽不堪长期流亡,动工重建昇龙国都,这也是皇城最后一次大规模动工修建。1599年,郑松驱逐莫氏,进驻昇龙,在一个月内修缮皇城,迎回黎帝。此后郑主主导朝政,郑府大兴土木之余,皇城则遭冷落,许多地带渐渐荒废[21][22]。
1788年,黎昭统帝向清朝求援,引发清军入越战争,两广总督孙士毅率军占领东京昇龙。黎昭统帝趁机报复郑主,派人焚毁郑主府邸,大火延烧七日之久。战乱期间昇龙遭到极大破坏,尤其是和郑主相关的地点皆遭焚毁[22]。
Remove ads

1789年初,阮惠击退清军,黎昭统帝北逃,后黎朝就此灭亡。阮惠定都于富春,建立西山朝,昇龙更名为“北城”。1802年,阮福映击败西山朝势力,称帝建立阮朝,仍定都于富春顺化,并于1805年将昇龙命名为“昇隆”。城中残破的建材构件陆续向南运送至富春营造阮朝皇城,惟敬天殿、后楼予以保留,作为阮帝北巡行宫。阮福映认为昇龙皇城过于广阔,不符合如今“镇北城”之定义,又下令拆除皇城墙垣,新筑法国沃邦式棱堡,规模远逊于黎朝时的昇龙皇城,墙高一丈一尺,厚四丈,辟五门:东门、西门、北门(今尚存)、西南门、东南门。城门上建望楼,称戍楼。城门外侧壕沟岸边筑土墙,称“羊马城”,长二丈九尺,高七尺五寸。羊马城设侧门,称为“人门”。城东为北城总督官署,城西为粮仓、银库及布政使官邸。1812年,在城南修筑大旗台[22]。

1831年,明命帝将昇隆更名为“河内”。1835年,明命帝称河内城高于顺化京城,下令削低城墙一尺八寸,河内城高仅余约5米。1848年,嗣德帝下令清除河内城内剩余宫殿构件,运往顺化。1888年,阮廷割让北圻,法国人据此建立河内市,并于1902年将河内市定为法属印度支那首府,总督驻扎于此。1894年至1897年,法国人彻底拆除残破的河内城池,皇城建筑遭遇系统性拆除[23],改为法军军营。法国人拆除敬天殿行宫,在原址上建造“龙屋”(Nhà Con Rồng),为法军炮兵司令部。原河内城仅余下北门、旗台等少数建筑[22]。
1945年3月,日军进驻河内,在昇龙皇城法军军营将四千余名法军士兵关押于此[24]:19–20。
Remove ads
1954年后,法军龙屋改为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部驻地,原皇城地界多改为越南人民军军营设施和办公驻地,及越南民主共和国国防部驻地,部分法军设施被拆除,辟为越南军事历史博物馆[25]。1975年3月21日,越南劳动党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在1975年至1976两年内解放南方[22]。
自2002年起,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昇龙皇城遗址展开系统性发掘[26]。2003年12月,皇城西半区发掘工作结束,共发掘文物超过400万件,确定了7世纪至19世纪历代王朝的文化层,这些文化层彼此叠压交错而在时间上延续,也揭示了当时的皇城规模情况和宫廷人员生活样貌。此外,还发现有大量中国、日本、西亚的陶瓷器[22]。
2009年8月12日,昇龙皇城列入首批国家级特别遗迹名录[22]。2010年7月31日,正值李太祖建都昇龙千年之际,昇龙皇城以“河内升龙皇城”之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27]。同年9月11日,越南总理阮晋勇批准昇龙皇城中心遗址区总体规划,建立遗址保护区,规划总面积4万余平方千米,其中考古遗址面积1.8万平方米。10月10日,河内市举行盛大仪式,庆祝昇龙建都及河内建城千年纪念[28]。
Remove ads
遗址分区
昇龙皇城总占地140公顷,其中20公顷为世界遗产区,包括位于黄耀路18号(số 18 đường Hoàng Diệu)的考古区及奠边府路、阮知方路、潘廷逢路、黄耀路围合的区域[29]。
黄耀路18号考古区是昇龙皇城遗址核心地带,发掘工作在2002年至2003年进行,截至当时是越南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亦是为新建越南国会大厦所做的预备工作[30]。据发掘,遗址地层堆积按时间早晚有所区分,分为大罗时期(7至9世纪)、李朝至陈朝时期(11至14世纪)、后黎朝时期(15至18世纪)、阮朝时期(19世纪至20世纪) [31]。各个文化层互有重叠,有建筑遗迹、排水系统、水井、基柱、墙基、古河流、古湖泊遗迹及大量遗物[32]。大罗时期即发现有“T”字形布局建筑遗址,及“江西军”印文砖,开元通宝钱,刻有神兽、人面图案的筒瓦瓦当,波斯釉陶器残片,中国长沙窑瓷器及日本、朝鲜陶瓷器残片[28][30]。
李朝、陈朝时期的遗迹主要有建筑地基、砖铺地层、莲瓣石柱础、砖铺庭院、排水沟、屋顶构件。考古人员发现李朝时期的建筑遗迹兼用阴柱、阳柱,阴柱即将立柱埋入地底,底端设置交叉木构维持稳定,日本奈良时代亦有类似作法;阳柱类似于中国式的磉墩与柱础石,磉墩间杂石子层、瓦片层。至陈朝时,阳柱作法已经完全取代阴柱作法。根据定位测量,发现陈朝时期建筑偏移角一致,均为北偏东5度,建筑尺寸亦均以三为基数。在一座宫殿地基柱础下,还发掘出一座孩童墓葬,据推测是奠基祭祀期间埋入。这一时期亦发现有佛塔一类的设施遗存,及半径24米的八角殿基址。屋顶构件最具特色的是凤凰菩提叶形的瓦饰,2021年列入越南国宝名录[33]。此外,还出土有大越国军城砖、黄门署监造印文砖,及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瓷器[28]。
后黎朝时期,主要有厚砖砌成的建筑地基、水井系统等[30],1467年始建的敬天殿地基存留至今。考古发掘发现,这一时期,灰砖取代红砖,屋顶多用红绿釉琉璃瓦,又以“龙瓦”筒瓦为特色,瓦背脊饰龙头、龙身、龙尾。此外还出土一批龙纹碗,外腹饰隐起龙纹,经确定为河内当地烧造[28]。此外,还发掘有特种巨砖铺设的龙廷[32]。
2012年,越南总理批准黄耀路18号昇龙皇城中心遗迹区规划,总面积为4.538万平米,并建设1.3674万平米的文物展示厅[34]。

河内旗台位于皇城南部,高33.4米(连旗杆高41米,连基座高60米)。基座为三层,逐层收分,外壁包砖。一层边长42.5米,高3.1米,设两道砖砌阶梯;第二层边长27米,高3.7米,四面开拱门,其中三面有汉文刻字,东门上书“迎旭”,西门书“回光”,南门书“向明”。第三层基座边长12.8米,高5.1米,北向设拱门。塔身为八棱锥形,底部棱边长约2米,塔身高18.2米。内部设螺旋阶梯,墙面设圆窗[23]。
旗台建于阮朝嘉隆十一年(1812年),时值嘉隆帝主持改建昇隆城,新筑法国沃邦式棱堡,并在堡垒南侧黎朝皇城三门旧址修建此大旗台,可俯瞰全城。法国殖民时期得到保留,改建为法军哨所[25]。越南战争期间,为河内防空部队观测点。旗台如今是河内市的地标、城市象征。1954年10月10日,越南人民军进驻河内,越南民主共和国金星红旗首次在河内旗台升起飘扬。北越首版越南盾纸币即印有河内旗台[23]。
Remove ads
- 
			
			北门与护城河的全景图
- 
			
			在皇城内看城门背面
- 
			
			2009年的北门
D67房屋和隧道位于敬天殿的北面。此前,这是越南人民军在1954年至1975年期间因应战争而设总部。如要参观这个历史遗迹,游客需要购买₫70,000越南盾的入场券。学生和老年人只需支付₫15000越南盾。D67房屋建于1967年,拥有现代建筑风格,60厘米墙体和良好的隔音系统。在这个地方,展览出越南政治局和中央军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用来对抗美国的抗战工具。
登录基准
该世界遗产被认为满足世界遗产登录基准中的以下基准而予以登录:
- (ii)在某期间或某种文化圈里对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之发展有巨大影响,促进人类价值的交流。
- (iii)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
- (vi)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事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该基准应最好与其他基准共同使用)。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