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明朝服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明朝服饰是指明朝时的衣饰。明朝服饰继承了宋元两代的式样,但亦有一定程度的胡化和演变,例如明代流行的曳撒就是继承于元代蒙古人的腰线袄。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金属钮扣。至清朝期间逐渐被禁止,但仍有少数款式和特征流传至今。近代至现代朝鲜民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饰(韩服琉装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饰影响。

男子服饰

明代男子常服、吉服、常礼服等,多用袍衫,有直身直裰道袍道服行衣深衣等形制。上层社会及富家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绸缎为主,上绘有纹样,也有用织锦缎制作的,其制为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

皇室及贵族服饰

明代皇帝、皇太子常服,戴乌纱折上巾,又称翼善冠,穿衮龙袍,前后及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交领或圆领,配玉带皮靴。此服用途较多。皇帝的常服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明代的龙形像较前代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头、身如身、角如鹿角、眼如眼、鼻如鼻、嘴如嘴、耳如耳、爪如爪、尾如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本图服装上所绣的团龙中,就有升龙、降龙两种。

官吏服饰

朱元璋曾在明初诏令:复衣冠(即官服)如唐制。

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麒麟袍为官吏的朝服。其服装特点是大襟、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际横有一下打满裥。所绣纹样,除胸前、后背两组之外,还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横条)。另在左右肋下,各缝一条本色制成的宽边,称为“摆”。这种服装所采用的质料和纹样,按规定,都有一定制度。

明代官常服盘领袍,胸前和后背缀有一方补子,区别品秩。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㶉𫛶,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绣狮子,三品、四品绣虎豹,五品绣熊罴,六品、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 九品绣海马。公侯伯驸马绣麒麟、白泽。御史绣獬豸[1]

明史·舆服志》称:正德十三年,“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明代官服绣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职位特殊的锦衣卫指挥侍卫等也能服用。除了典型的圆领袍外,还有曳撒贴里英语Terlig等形制,如锦衣卫的飞鱼服。明代宦官刘若愚酌中志》一书,就专门叙述到这种曳撒。他说:“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从两旁起。”[2]而曳撒、貼裏源自于元代蒙古人的质孙服[3]

更多信息 品秩, 服色 ...

军服胄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罩甲,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子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士庶男子服饰

常服及吉服道袍、直裰、直身等,配以丝绦,劳动者多穿上衣下裤组成的裋褐。巾帽有多款,常见有幅巾大帽东坡巾儒巾飘飘巾等。

女子服饰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霞帔褙子披风比甲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继承唐宋,明初受蒙元影响而有左衽,不久恢复了汉族的习俗为交领右衽,中期出现立领。比甲的名称,见于宋元以后,但这种服饰的基本样式,却早已存在。比甲为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衩。隋唐时期的半臂,就是与比甲有着一定渊源关系。明代比甲大多为年轻妇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间[原创研究?]

成年女性多戴䯼髻,并于上面插上成套的饰物,称为头面

皇室与贵族服饰

Thumb
明代鸾凤圆补女袍

皇后常服(又称:燕居服)为戴龙凤珠翠冠、穿大衫、霞帔,内穿云龙团纹补鞠衣、四䙆袄子、缘襈袄、缘襈裙、大带以及玉带,四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妃嫔、公主、郡主、王妃常服与皇后常服稍异。平日则穿袄裙。

命妇服饰

凡命妇所穿的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大体分礼服及常服。命妇常服缀补子,品级视其夫而定,戴翟冠

士庶女子服饰

Thumb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飞凤山卢氏明墓出土的深蓝麻布裙,浙江省博物馆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最大差别在于明代的上衣并不束在裙外,这种款式称为袄裙。比如立领、宽衣大袖紧袖口与大褶裙装等,都是大明服饰的特色。劳动时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除传统的交领外,到明中后期还出现立领。裙子除继承前代的百褶裙褶裥裙外,还出现了马面裙。裙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中期则多饰以膝襕,有刺绣、织金、烫金等形式的裙襕。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此时出现一种裙子,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腰间多挂上荷包事件(小工具组合)等物品,装饰与实用性兼备。

明崇祯年间出现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称为水田衣,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水田衣的制作,在开始时还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再有规律地编排缝制成衣。到了后来就不再那样拘泥,织锦料子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形状也各不相同,与戏台上的“百衲衣”(又称富贵衣)十分相似。

图案纹样

明朝服装上的纹样,多寓有吉祥之意,常见织金及刺绣图案。比较常见的团云和蝙蝠中间,嵌一团型“寿”字,意为“五蝠捧寿”。这种形式的图案在明末清初特别流行,不仅在服装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筑装饰上也大量反映。用宝相花纹作便服的装饰,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个特点。另一种,为宝相花是一种抽像的装饰图案,通常以莲花忍冬牡丹花为基本形像,经变形、夸张,并穿插一些枝叶和花苞,组成一种既工整端庄,又活泼奔放的装饰图案。这种服饰纹样在当时深受欢迎。宝相花还一度成为帝王后妃的专用图案,与龙图案一样,禁止民间使用。但禁律在明中期就没有再严格执行,民间僭越成风。

服饰图库

参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