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会所 (台湾原住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会所台湾原住民族岁时祭仪时沟通的场所。各族群有着不同的聚会对话场所。台湾原住民族的会所不仅仅是信仰中心建筑,往往也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功能,对于部落而言,会所在传承部落文化与部落主体性中是不可或缺的,大部分的会所为男子会所(Men's House),女性是禁止进人的。[1]

各族群会所型态

卑南族

卑南族的男性年龄组织与部落会所是政治组织的基础,会所是部落公共事务的推行中心[2]。会所有成年和少年之分,以茅草等材料所搭建。“成年会所”(palakuwan),为长方形建筑,以茅竿和竹片为壁,茅草盖顶,室内中央设方形地灶,周围用竹编成连床,外形与一般家屋相似,但内部配置与一般居家不同。“少年会所”(ttakuban)为干栏式建筑,用粗竹环列作为支柱,会所成圆形,屋顶为伞形,内部亦有方形火炉,上下以竹梯进出,高约五丶六米。会所是卑南族部落的社会和祭祀中心,男子必须在会所中经历各种不同阶段的严格训练。“猴祭”与“大猎祭”是卑南族最重要的祭典,与族群社会组织亦密不可分。男孩子在12岁时必须要先通过“猴祭”的考验之后才可以进入少年会所,接受年长族人的训练;经过6、7年的体能与精神意志的严格训练,进入“成年会所”,成为部落的中坚份子,成为“Miyabetan”;最后在每年举行的大猎祭后,再晋级为“Bangsaran”,成为真正的人。[3]

Remove ads

阿美族

阿美族之会所名称在各群有些差异,以花莲北部及海线丰滨以北大多称taluan寿丰以南至秀姑峦溪以北称soraratan瑞穗丶奇美一带称adawang。而台东境内海线至台东市郊全数称sefi。传统阿美族会所建筑之原始形式为横长架空式;另一种形式为平地式,以藤编为床或者茅竹为壁,中央架设方形火炉不间断地燃烧[1],这是为了防止敌人的攻击。表示日夜都有人警戒的意味。会所的形式虽然有差异,但用途大多相同,例如是公共会议或仪式场地、年龄组织的训练与教育中心、长老团与头目讨论公共事务的政治中心,集教育丶军事丶政治与司法仲裁为一身,且是部落主体性的展现[1]。然而许多部落会所在1950-1960年代废除,以村落的活动中心取代,在近来的文化复振运动,又开始重建与恢复,并在现今成为办理活动、讨论部落公众事务与凝聚部落情感的场域。[1][4]

邹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鲁哇族

邹族传统的男子会所是各氏族合力兴建丶维护的建筑,又称为kuba或“库巴”[5]。邹族会会所是供男子平日聚会丶训练、祭祀及夜宿的地方[1]。从邹族分出之拉阿鲁哇族与卡那卡那富会所功能则与邹族相似,卡那卡那富族称会所为“Cakʉrʉ[6]拉阿鲁哇族为“Tapuhlaihlia[7]。三族之男子集会所主要做为族内进行祭仪丶政治丶军事丶教育的男子核心场所,一般都严禁女子进入。[8]

撒奇莱雅族

撒奇莱雅族为母系社会,同样具备男子年龄阶级,也有会所制度,会所称作dabek:就是指群众聚会的地方[1]。撒奇莱雅族的会所。是年龄阶级聚集与修习的所在。也是和学校一样是族人学习与教育的场所,进人年龄阶层的邹族青少年必须要在会所住宿直到结婚为上。[9]而据田野调查所述[10]

dabek 文化的意涵中,有传上古时代,Arikaka 鬼怪之作祟,与 Malatau(守护神)之庇荫下,该族之领导者因为他的子民经常受到鬼怪与异族的侵犯与凌辱,于是创制母系社会制度与年龄阶级。一方面借由女性的力量巩固家庭组织,一方面藉男性长才来统治该族部落,负责维护部落安全,延续民族生命及历史文化,耆老传述得知 Dabek 文化内涵具政治、文化、历史、社会、安全维护的意涵。所以 DabekSakizaya 族的精神堡垒及文化内涵与核心价值。

——杨仁煌,撒奇莱雅民族文化重构创塑之研究

参考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