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卡那卡那富族
臺灣原住民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卡那卡那富族(卡那卡那富语:Kanakanavu),旧称卡那卡那布,荷兰文献记载为Kanakannavo,清代文献记载为干那雾、[注 1]干仔务、[注 2]干仔雾、简仔雾等,是台湾原住民的一个族群,人口向内政部申报约441人,主要分布于高雄市那玛夏区,传统语言为卡那卡那富语,但目前通用语是布农语。以往被各统治政府归类于邹族,和拉阿鲁哇族合称“南邹”,原住民族委员会于2014年6月26日承认其为台湾原住民族。[3][4][5]
简介

“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意为住在Kanakanavu一地的人。而麻竹在族语中称作“kanavunavu”,当地耆老称,因他们早年居住地遍布竹林,故以Kanakanavu自称。[6]
1647年荷治时期的热兰遮城日志在北部集会区邹族村落户口表中出现有“Kanakannavo”的记载。[6]清代文献以台湾闽南语音译简称记载为“干那雾”、[注 1]“干仔务”、[注 2]“干仔雾”、“简仔雾”等。[7] :109,122-125,129,181-211在日治时代认定为邹族,战后亦沿用此分类至今。但学界在日治时代即对于该族群和邹族,有各种分类法。伊能嘉矩、鸟居龙藏等学者根据语言与风俗习惯的异同,将邹族视为单一族群,但对族群内部的区分并不一致;小川尚义则由比较语言学的观点,将邹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鲁哇族视为三个独立的族。[8]卡那卡那富族人在2001年原住民族语言能力认证时,发现他们在语言上无法沟通,进一步比较发现与邹族在祭典与食材上也有很大差异,加上受到赛德克族正名运动激励,决定发起正名运动[9],并于2014年6月26日正式独立为一族。[5]
Remove ads
祭仪
卡那卡那富族的重要祭仪有“Mikong(米贡祭)”、“Pasikarai(河祭)”等。
传统狩猎的方式有三种 Uma'anupu (带狗狩猎) / Rumaringee (陷阱) / Aracakaan (狩猎)
民族起源
卡那卡那富族的口传族史中,关于其祖先的原居地在何处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按照其地理位置可大致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是“东来说”,有关此说的传说有多种版本,不过其内容大同小异,现举一例:卡那卡那富族与拉阿鲁哇族昔日同住在Nacunga,后来遭遇了大洪水侵袭,前者逃往Tanungintsu,后者逃往Nausulana(藤包山,在今那玛夏区东南方)。待洪水退后,卡那卡那富族再下山至Natanasa [10]。第二大类则为“西来说”:一说卡那卡那富人的祖先原本住在嘉南平原。后来因平原上的野兽被猎得越来越少,为了追捕野兽之故,就渐渐地往山区迁移,最后来到楠梓仙溪上游一带建立聚落。在迁移的路途上,大约走到台南市楠西区一带时,有一群人与卡那卡那富人的祖先分手而往旗山的方向走去,这群人就是今日的拉阿鲁哇族的祖先。另一说是卡那卡那富人的祖先原本住在台南附近,与同住平原的其它族群和谐相处,后来受荷兰人逼迫才迁往山区[11]。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