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杭州城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杭州城墙
Remove ads

隋朝起,钱塘江下游西岸至西湖一带成为级以上行政区(杭州余杭郡临安府杭州路杭州府)治所的所在地。围绕州/郡/府治,历代相继建筑城墙用以守御,是为杭州城墙,或称州城、府城。吴越国以来的杭州城垣圈定了城市的发展空间,今日杭州市主城区市中心即大致在古城垣范围内。20世纪初至50年代,杭州城墙基本拆除,目前只留一座凤山水门、少量遗迹;另外2008年重建了庆春门、城楼和城墙,并辟为杭州古城墙陈列馆

Thumb
凤山门,盖洛摄于1909年

隋唐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白居易《余杭形胜》[1]

隋朝开皇九年(590年),始设置杭州,州治在余杭县治(今老余杭)。次年,州治迁至钱唐县治。次年,在平定江南高智慧等人叛乱时,杨素下令将州治移至县境内柳浦以西,并依凤凰山建筑州城。[2]柳浦为钱塘江西岸的重要渡口,即今浙江第一码头[3]:11隋朝州城沿用至唐朝[2]

对于隋唐杭州城墙的范围,存在两类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隋唐杭州城为一座完整城郭,杭州州治和钱唐县治都在城内,并详细考证城墙西南界为柳浦以西、凤凰山麓,东界接近今中河,北界至西湖北岸的霍山(宝石山北侧的低矮小山)。另一派认为隋唐杭州州城和钱唐县城分离,州城在柳浦以西、凤凰山麓,县城在西湖之东北,均为规模不大的子城,只包纳官署、军队等,普通百姓则不在城墙以内居住。[4]:250-253,263,268

吴越

千百年后,知我者以此城,罪我者以此城。苟得之于人而损之己者,吾无愧欤。
——《杭州罗城记》[2]

唐末,钱镠担任镇海军节度使时,将治所从润州移至杭州。之后建立吴越国,以杭州为国都。杭州自此成为州/路/府以上级行政区之治所所在地。[5][6]为护卫地位愈发重要的杭州,钱镠曾多次扩建城墙。大顺元年(890年)闰九月,在子城的南北两侧扩建夹城。击败孙儒入侵后,钱镠意识到子城不足以守卫百姓,保护商业,因此于景福二年(893年)七月修筑罗城。完整的杭州城郭至迟在此时建成。此时的杭州城墙南北长,东西窄,有“腰鼓城”之称。钱镠命罗隐执笔写作《杭州罗城记》,记载这两次扩建的经过。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八月,钱镠令人建设钱塘江捍海塘,同时重修受潮水侵袭的东南段城墙。[2]此时城墙东界从今中河推进至今东河。[3]:22吴越宝大元年(924年),又开慈云岭,扩张西南界,设立西关,后来雷峰塔初建时即称为“西关砖塔”。[7]:88[8]:155

Remove ads

两宋

Thumb
《咸淳临安志》京城图

北宋,杭州城墙范围较吴越国时内缩,吴越西关门、北关门等城门均废弃。[2][9]南宋宋高宗南渡,驻跸杭州,升为临安府,作为名义上的行在所和事实上的都城。南宋临安城墙范围大致为:北界为今环城北路运河沿线,西界为西湖东岸一带、凤凰山西麓、将台山西麓,南界为将台山南麓、包家山,东界为今东河一线。[9]以子城作为宫城,偏居城内西南凤凰山一带。城中平地、山地各半。[3]:33城门十三座:城东的便门、候潮门、保安门、新门、崇新门、东青门、艮山门,城西的钱湖门、清波门、丰豫门、钱塘门,城南的嘉会门,城北的馀杭门。除便门、东青门、艮山门外均有瓮城。又有水门五座,分别是保安门、南水门、北水门、天宗门、馀杭门。[2]

南宋临安城墙较之过去并未有大规模的扩建,可能是由于扩建城墙会被解读为甘愿长居南方、不愿北伐。仅在绍兴十三年(1143年),由于宫城偏居城南,而朝臣上朝按规定要从宫城南门入宫,每天都要先从东南城门出城,沿城外道路行走至南城门再进城,十分不便,故提议扩建城墙。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扩建东南城墙,将上朝道路纳入城内。[9][10]:88-89

元明清

Thumb
浙江省垣坊巷全图,同治六年(1867年)绘

元朝禁止各地修建城墙,杭州城墙逐渐倾塌。元末,张士诚割据江南,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重筑杭州城墙。其南界向内缩进,直至万松岭,凤凰山被截在城外;东界则向外扩展,由今东河变为今贴沙河;北界和西界仍为今环城北路和西湖东岸一线。两朝在此基础上有过多次修缮,如开城门、修城楼等,但城廓范围均未改变,一直维持到近代。[2]顺治七年(1650年),在城内西侧建筑八旗驻防城[11]

元末杭州城墙有城门十三座,其中数座另辟有水门。明朝省去城北的天宗门和北新门,城西的钱湖门,只留十座城门,一直沿用到近代。[2] 中华民国初年杭州民间曲艺唱段《杭州十城门景致》将十城门名称连为四句唱词:“北关坝子正阳门,螺蛳延过草桥门。候潮听得清波响,涌金钱塘共太平。”[3]:65

更多信息 明清杭州城门[2][12]:24, 元末城门名 ...
Remove ads

拆除、保护与纪念

Thumb
杭州下城区卫星图(1969年),可见以改建为道路的西城墙(环城西路)和北城墙(环城北路),和南端由杭州旗下营改建的湖滨地区

光绪年间,为造沪杭铁路杭州站,拆去清泰门一带部分城墙。辛亥革命后,“惟以城门梗隔,游人往返不便”,因此城西靠近西湖的西城墙南段及涌金门、清波门、钱塘门被首先拆除[13],修筑湖滨路南山路,使西湖与杭城融合为一体。之后又拆除武林门,南城墙及凤山门。1950年代,拆除西城墙北段,北城墙,东城墙及艮山门、庆春门、清泰门、望江门、候潮门,修筑环城西路、环城北路和环城东路。杭州城墙现存只有一座凤山水门,以及万松岭、云居山一带山地的南城墙西段部分遗址。[3]:64十座城门均已不存,名字沿用为片区名称。[14]:906-913

20世纪80年代疏浚中河、东河时,凤山水门得到保护,修复了水门周围和顶部的少量城墙。[15]:47-482013年和2014年,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先后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世界遗产[17][18]

2008年,在西湖边六公园发现了南宋钱塘门遗址,并进行考古发掘,经过保护后对外开放参观。[19]钱塘门遗址于2011年作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成为世界遗产[20]

1994年,在明清十座城门原址处树立古城门碑纪念。[3]:652008年,在明清庆春门旧址处重建城门、城楼和城墙,辟为杭州古城墙陈列馆。[21]

Remove ads

图片

参考文献

参见

扩展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