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格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格五,又称塞戏、簺戏、蹙戎、蹙融,是一种掷采行棋的掷赛游戏,为六博的变体,差别之一在掷具的不同[1]。鲍宏写有《簺经》纪录规则,已失传。
日本过去曾错把格五当成是五子棋,如近代的《古事类苑》就如此纪录[2],但在中国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棋类[3]。

文献
- 葛立方《韵语阳秋》:“鲁直诗云:“眼见人情如格五,心知外物等朝三。”
- 《汉书》吾丘寿王传:“以善格五,召待诏。”
- 鲍宏《簺经》:“簺有四采,塞、白、乘、五是也。乘五,至五即格不得行,故云格五。”
- 《资暇集》:“今有奕局,取一道人行五棋,谓之蹙融,融宜作戎。此戏生于黄帝蹙鞠,意在军戎也,殊非圆融之义。庾元规着《座右方》,所言蹙戎者,今之蹙也。”
- 《酉阳杂俎》:“小戏中于奕局一枰,各布五子,角迟速,名蹙融。予因读《坐右方》,谓之蹙戎。”
- 彭乘《续墨客挥犀》:“蹙融,或谓之‘蹙戎’,《汉书》谓之‘格五’,虽止用数棋,共行一道,亦有能否。徐德占善移,遂至无敌。其法已常欲有余而致敌人于险,虽知其术止如是,然卒莫能胜之。”
- 沈存中《笔谈》:“格五即今之蹙融,其法以己常有余,而致敌人于险。”
- 章太炎《膏兰室札记》:“今之跳五子,当即古之格五。”
- 黄遵宪《日本国志》:“亦有格五,其法布子成行以得五者胜。”
结论
从上述引文看,秦汉时期时塞戏每方有六枚棋子,具有塞、白、乘、五这四种采名,其中掷到‘五’就不能移动,所以又称格五。依《尔雅》记载,掷具是箭(箸),而不是当时六博用的琼。
有些六博局是中央方框与四角曲道以斜线相连,傅举有认为是塞戏[4]。
文献无任何记载或观点认为与象棋有所继承关系。传至南北朝甚至有《簺法》、《簺经》等关于它的专门著作。格五这棋类的精要之处是行棋相塞,使对方格不得行,所以称作格五。也称为蹙戎。
唐代成玄英注解《庄子·骈拇》时写:“行五道而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 认为六博与塞戏差别在是否用琼作投子,而《尔雅》指出别名为格五的塞戏是投箭,但他是把六博错认为“行五道”[1]。后人错以为塞戏没有掷具,误会塞戏摆脱六博侥幸取胜的成分[6][1]。
宋代以降的文献记载并不相符,描述每方棋子只有五枚,共走一道。
清末有将格五当五子棋。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