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教宗

羅馬主教,全世界天主教會的領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教宗
Remove ads

教宗拉丁语papa),又译为教皇[1][2][3],是罗马主教,同时为普世天主教会领袖、以及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传统上被认为是耶稣十二宗徒之长圣伯多禄后继者。根据现行教会法令,教宗由符合资格的枢机透过秘密会议互选产生。其主教座教会职权英语Ecclesiastical jurisdiction)即圣座,为全世界天主教会的中央管理机构。现任(第267任)教宗是利奥十四世,于2025年5月8日当选[4][5]

事实速览 教宗, 教省 ...
Remove ads

词源

教宗拉丁文原词“papa”源自希腊文的“πάππας”,意为“父亲[6],起初用于对司铎主教的昵呼。4或5世纪时,西罗马帝国虽频繁地用“πάππας”称呼主教,在东罗马帝国,尤其是在希腊俄罗斯,司铎仍然称为“πάπας”。

沿革

主教的尊崇地位,在基督教成形之初就出现端倪。从《宗徒大事录》时期开始,耶稣的宗徒门徒们在犹太会堂讲道,但大部分基督徒聚会是分散在各个家庭中进行,当罗马帝国迫害他们时甚至会在地下墓穴中进行,因此聚会地点相当分散,这些家庭聚会渐渐地以大城市为中心形成教区的概念,在教区中就设立主教,主教或教父这个词在中文里也被译为监督长老,圣经中多次提到使徒召集各地长老晤谈,这些长老在接受使徒的教导后,便将教导带回各教区,逐渐地长老继承使徒成为各地方教会的宗教领袖。[7][8]在此期间,主教尤其罗马主教在基督教界内拥有重要的精神权威,但还没有与罗马皇帝同等程度的权力,后来到了以基督教为国教的西罗马帝国,西罗马皇帝逐渐赋予罗马主教更大的权力。

Thumb
教宗的三重冕,象征教宗之训诲、圣化、治理三项神权

教宗(罗马主教)的首席地位是在一连串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主教在社会上拥有很大的权力也来自历史因素。初期教会的《圣经》及使徒书信多半由人工抄写在羊皮纸上,流传不广,加上当时教徒多不识字,致使主教掌握解释权,各地主教权威甚至高于《圣经》,特别是诺斯底主义的流行使得长老们在消灭“异端”的过程中,强化了主教的权力。其次,由于初代几位具影响力的教父(教会领袖,特别是神学家)十分看重与强调主教制度,无形中提高了主教的地位,例如伊格纳修爱任纽居普良等,其中居普良提倡主教制度最为出力,他说,一切的主教都是平等的,背叛主教就是背叛教会[9]。到了罗马国教时期,以五大主教最受尊崇,即罗马主教、亚历山大主教安提阿主教君士坦丁堡主教、以及耶路撒冷主教,五大主教明争暗斗,都希望能成为主教之首,直到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兴起后丧失耶路撒冷、安提阿和亚历山大,剩下罗马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分别成为西、东方教会领袖,而罗马主教在政权分裂的西部地区因数次与入侵蛮族斡旋成功,其地位与君主有过之而无不及[10]

罗马主教位阶高于其他主教,主因有八:

  • 罗马罗马帝国首都。
  • 罗马皇帝尼禄曾以罗马大火,作为屠杀基督徒的借口。相传宗徒保禄伯多禄在此次迫害中殉道,因罗马受到最大迫害,而受到基督徒钦佩。
  • 罗马教会曾慷慨救济灾荒,特别是对耶路撒冷
  • 330年,罗马帝国迁都拜占庭,罗马主教成为西方教会领袖。
  • 东方教会受希腊文化影响、倾向神秘主义、较为感性,而罗马代表的西方教会受罗马法影响,重视用逻辑推理、严谨的方式解读圣经,因此公元4至5世纪,东方教会在争论神学问题时常由罗马主教仲裁。
  • 罗马教会人才辈出,有许多杰出神学家。
  • 基于对《玛窦福音第16章第18-19节的解释,认为伯多禄是罗马教会首任主教,所以罗马主教拥有主教正统。[9]

中世纪的主教掌握《圣经》解释权,同时基督教信仰在此时也控制了整个西方世界,罗马教会有了教廷之称,罗马宗主教也有了教廷之长(教宗)的地位,其影响力及影响范围甚至超过在地政权,执政者也以受教宗加冕为其统治的法理基础,教宗也可以从各地教会获得捐税,且掌握神职人员的任用以及教会司法权。

中古时期,由于神职人员的腐败,教廷势力渐渐低落,1300年左右,意大利法国彼此争夺对教会的影响力,教宗克莱孟五世法兰西国王菲利普四世掳到法兰西王国亚维农(现为法国领地),是为亚维农教廷,形成七任教宗都在亚维农治事的亚维农时期。在14至15世纪,英、法两国因不愿罗马教会干涉内政,将神职人员任用及教会司法权收归君主,但仍向罗马教廷纳税。

1378年教会迁回罗马,并选出意大利籍的教宗乌尔班六世,但13位枢机主教另立法国人克雷芒七世为教宗,而造成分裂。1409年召开的比萨会议决议欲以另立一位新教宗来取代前述两位教宗,但乌尔班六世跟克雷芒七世均未出席会议,各国仍拥护各自认定的教宗,结果形成了有三个教宗的局面。

1415年康士坦斯大公会议采取会议至上主义,罢黜三位教宗,结束教会分裂,但此时仍无法解决教廷腐败的问题。1517年,在德意志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数次与教廷辩论,坚持《圣经》权威高过主教[11],持此观点的新教便与大公教会(中文称为天主教会)分裂,新教也称为抗罗宗、更正教、抗议宗,日内瓦约翰·喀尔文苏黎士乌利希·慈运理等神学家纷纷崛起,加上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教廷的龃龉,延烧成全欧洲的宗教改革。保存原来的教廷与教宗制度者称为大公教会,新教则服膺马丁·路德人人皆司祭的观点,强调每个人都可以借由读经、祷告直接明白天主的旨意,不需透过主教或神职人员做为媒介[11],因此产生了非主教制的教会体系,但仍有维持主教制的新教教会,如圣公宗

Remove ads

头衔

教宗(罗马主教)的头衔Papal titles),用于礼仪书信称谓英语Style (form of address)等各种称呼方式上,这些头衔旨在表达教宗在神学或世俗层面上的不同身份与角色。天主教会相信这些头衔,使教宗构成所谓的“荣誉首位”(primacy of honor),即教宗在教会尊敬性或象征性的优先地位[a]。这些特权不同于教宗职务中属于圣职人员英语Minister (Catholic Church教权,亦不具备天主赋予的“神权”(divine jure)。它们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经过世代累积而被承认,但这并不表示这些头衔无法加以修正或改变。[12]

罗马主教最初的头衔为3世纪出现的“教宗”(papa[13][14][15]及“教长”(pontifex[b][15];其他头衔则自5世纪起出现,并在中世纪逐渐完善。1716年起发行的《宗座年鉴》,历次版本均会收录教宗的所有头衔。而2020年起发行的《宗座年鉴》,应教宗方济各的要求,对教宗的头衔重新区分:罗马主教头衔仍然与教宗名号 (尊号)列于版面前方,其他在历史上陆续属于天主教会教宗[c]的头衔则称为“历史头衔”(Titoli storici),列于较后的版面[16][17][18]

现行头衔

教宗头衔登载于《宗座年鉴》。1969年,《宗座年鉴》把“天主众仆之仆”加于教宗名号之中,并删除“光荣在位”的语句,2006年所删除的“西方宗主教”衔称,后于2024年恢复[19][20];根据最新的登载排序,教宗现在的完整头衔是:罗马主教基督在世之代表英语Vicar of Christ宗徒长之继承人、普世教会最高教长西方宗主教意大利首席主教罗马教省总主教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及天主众仆之仆

  • 拉丁语原文:Episcopus Romanus, Vicarius Iesu Christi, Successor principis apostolorum, Summus Pontifex Ecclesiae Universalis, Patriarcha Occidentis, Primatus Italiae, Archiepiscopus ac metropolitanus provinciae ecclesiasticae Romanae, Superanus sui iuris civitatis Vaticanae, Servus Servorum Dei.
  • 英语翻译:英语:Bishop of Rome, Vicar of Jesus Christ, Successor of the Prince of the Apostles, Supreme Pontiff of the Universal Church, Patriarch of the West, Primate of Italy, Metropolitan Archbishop of the Roman Province, Sovereign of the Vatican City State, Servant of the servants of God.
Remove ads

别称

由于教宗在中世纪时拥有超乎西欧世俗君王的精神地位,曾被明末天主教传教士译为“教化皇[21],继而影响周边使用汉字的国家。另外在西方世界,教宗有时也会被敬称为“圣父英语Holy Father”(Holy Father),其意为“神圣之父”,与三位一体所指的圣父(God the Father 或 Heavenly Father)不同[22]

职权

教宗被天主教会认为是耶稣在当今世界的代表,其主要任务即是领导耶稣建立的教会,并将信仰传布到世界各个角落。教宗的教会职权英语Ecclesiastical jurisdiction被称为“圣座”,是以教宗为中心构成的教务领导团体。圣座除了负责管理罗马的天主教会,还具有代表与领导整个天主教会的功能;现今亦为国际法承认的主权实体,可与世界各国缔结外交关系

教宗虽然是罗马教区正权主教,但因其职务的特殊性,教宗对罗马教区内部的管理工作,实际上交由罗马教区代理主教梵蒂冈城国代理主教英语Vicar General for Vatican City负责。

除了宗教职务外,教宗也是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该国由圣座管治。梵蒂冈全境虽被意大利首都罗马所包围,然而在中世纪,教宗的统治区域一度拓展到整个意大利中部,其世俗领土——即教宗国,被称为“圣伯多禄的遗产”。尽管授予教宗对这些领土的统辖权的文件《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在15世纪被证明为伪造文书,但教宗对其世俗领土的统治还是延续至意大利统一为止。1870年意大利王国攻占罗马并立为首都后,教宗国实质上灭亡,之后的历任教宗被迫退守罗马城一隅的梵蒂冈山英语Vatican Hill教宗官邸圣伯多禄大殿坐落于此),自称“梵蒂冈之囚”,并拒绝承认意大利王国对罗马全城的主权,造成罗马问题。双方的争议一直到1929年《拉特朗条约》签署后才结束,教宗国正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以梵蒂冈山为领土范围建立的梵蒂冈城国。1948年通过的《意大利共和国宪法》,再次确定该条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Remove ads

历任教宗

任职方式

教宗由枢机组成的枢机团召开秘密会议互选产生,通常为终身职,然仍可提前辞职。前任教宗逝世或辞职后,至继任教宗选出前的职位空缺期,被称为“宗座出缺”。现今的教宗选举制度是在1268年至1271年的三年空位期之后,于1274年召开的第二次里昂大公会议决议采用,包括枢机团在选举时必须与外界隔离的规定;而教宗选举在1492年起固定于梵蒂冈的西斯廷礼拜堂举行迄今。

近况

若望保禄二世于1978年以58岁之龄当选教宗,也是自哈德良六世(1522年至1523年间在位)以来首位非意大利人教宗,其于2005年4月2日逝世,4月2日到18日期间为宗座出缺,4月18日开始的教宗选举秘密会议,用不足1天即选出德国枢机若泽·拉青格为新任教宗,名号本笃十六世

圣座发言人于2013年2月11日宣布,时年85岁的教宗本笃十六世因健康因素将于同月28日晚上8点退位,成为1415年以来首位主动请辞的教宗。[23]退位后,他保留本笃十六世称号,职务改称“荣休教宗”(Pope Emeritus)。[24]同年3月13日,阿根廷籍枢机伯格里奥当选教宗,名号方济各 [25],是额我略三世(731年至741年间在位)以后近一千三百年来,首位非出身欧洲的教宗,亦是天主教史首位来自美洲南半球乃至首位耶稣会出身的教宗。

2022年12月31日,高龄95岁的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世在其寓所(教会之母修道院逝世[26]

2025年4月21日,教宗方济各在其寓所(圣玛尔大之家逝世,享年88岁。同年5月8日,经四轮选举后,美国籍枢机普雷沃斯特当选第267任教宗,名号利奥十四世

脚注

Loading content...

参考文献

Loading content...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