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棕尾鹟䴕
鶲鴷科鶲鴷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棕尾鹟䴕(学名:Galbula ruficauda)是啄木鸟目鹟䴕科鹟䴕属下的一种鸟类。[2]这个物种以飞行昆虫为食,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的森林边缘及开阔地区,包含墨西哥至巴西的数段不连续地区。目前一共有六个亚种。
这个物种的外观为绿色及棕褐色组成,但其实绿色并非其原有颜色,而是一种结构色,使棕尾鹟䴕在颜色上可从金属绿至金属蓝之前有所变化。雌雄差异不大,仅其喉咙处的羽毛颜色有所不同——雄鸟为白色,雌鸟则为橘色。这种鸟类繁殖时为一夫一妻制,具强烈领域性,每年筑两窝,每次产2—4枚卵、19—23天后孵化、21—26天后幼鸟离巢。
棕尾鹟䴕虽然因其栖地减少而数量可能在下降,但因其分布范围十分广大,因此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列为无危物种。
Remove ads
命名与分类
| |||||||||||||||||||||||||||||||||||||||||||||||||||||||||||||||||||||
2017年研究的部分鹟䴕科支序图[3] |
棕尾鹟䴕是法国博物学家乔治·居维叶于1816年所描述的物种。[4][注 1]其模式产地位于圭亚那。[6]:96其属名Galbula来自瑞典生物学家卡尔·林奈赋予绿尾鹟䴕的种加词galbula,原指称一种黄色的小鸟,现被后来的研究者认为是指某种黄鹂。[7]:169种加词ruficauda由来自拉丁语的rufus(意指“红色、红润的”)及cauda(意指“尾巴”)组成。[7]:223
Remove ads
形态描述
棕尾鹟䴕的体长25厘米,体重平均约26.5克。[8][9]其鸟喙宽平均约5.4毫米、深平均约7.0毫米、嘴峰长平均约53.8毫米,翼展130—150厘米、翼长平均约78.3厘米;跗跖平均长约11.3毫米,尾长平均约10.1厘米。[9]

这个物种的外观类似于体型更大的蜂鸟。[10]成鸟虹膜棕色,鸟喙黑色且锐直,腿脚灰色。[11][12]指名亚种的成鸟羽毛为暗褐色或灰色,其上半身、胸前及中央尾羽带金属光泽的绿色实际上一种结构色。[8][13]身体上其余部分则主要为栗色或红褐色。[11]中央尾羽除了其颜色不同,也明显长于其他红褐色尾羽。[8]雄雌之间的差异在于喉咙处的羽毛颜色——其中雄鸟为白色,而雌鸟为橘色。[10]
亚种与分布地区
棕尾鹟䴕目前有六个亚种:[2]
- G. r. ruficauda:指名亚种,主要分布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巴西、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相对于其他亚种,指名亚种的胸前横带较为狭窄或可能不可见。[14]
- G. r. melanogenia:分布于墨西哥南部至厄瓜多尔西部之间,是由英国动物学家菲利普·斯克莱特于1852年描述的物种。[15]这个亚种的下巴多为黑色,并曾因此差异被是为是独立物种,但后由于与指名亚种的杂交报告而被归入。[6]:96[14]
- G. r. pallens:分布于哥伦比亚北部,是由美国动物学家奥特兰·邦斯于1898年描述的物种。[16]这个亚种的上半身棕褐色区域较多,且颜色整体较淡,鸟喙较短。[14][6]:96
- G. r. brevirostris:分布于哥伦比亚东北部和委内瑞拉西北部,是由美国鸟类学家查尔斯·B·柯瑞于1913年描述的物种。[17]这个亚种颜色整体较其他亚种略深,脸上的金属光泽也较深,鸟喙较短。[14][6]:96
- G. r. rufoviridis:分布于巴西中部及南部、玻利维亚北部和巴拉圭,是由德国鸟类学家吉恩·路易斯·卡巴尼斯于1851年描述的物种。[18]这个亚种的绿色光泽较亮,中央尾羽为绿色(非金属光泽),最外侧的尾羽的末端部分为绿色。[6]:96长期因其外观上与前几个亚种有较大的不同而被是为是一个独立物种,但后被并入。[6]:76-77
- G. r. heterogyna:分布于玻利维亚东部和巴西西南侧,是由美国鸟类学家沃尔特·埃德蒙·克莱德·托德于1932年描述的物种。[19]这个亚种整体上与G. r. rufoviridis相似但体色较淡。[6]:96
栖息环境
棕尾鹟䴕常见于潮湿的森林中,特别是边缘处和空阔地带,次生林、落叶林地、平原和稀树草原也可见;自海平面到海拔1200米皆有所分布。[10][8]经常停栖在与人眼高度相近的地方。[10]
习性
棕尾鹟䴕在观察中几乎都是成对存在的,被认为是种终生一夫一妻的鸟类。[20]

棕尾鹟䴕一种静待猎物自行接近的掠食者,其食物有超越85%的比例为膜翅目昆虫、蝴蝶等。[10][21]:362-363其觅食时间不分日夜。[20]棕尾鹟䴕就如同其他鹟䴕只会去捕捉在空中飞行的昆虫,而完全不理睬在地面上的合适猎物;它们也有能力辨别有毒的昆虫,即使捕捉到这种昆虫后也会马上放开。[6]
它们常常在停栖时将鸟喙朝天,观察猎物走向,自遮蔽物较少的树枝上起飞,以捕捉飞行中的昆虫;而这是因为其眼睛位置较为特别的缘故,当其鸟喙朝天,实际上眼睛是向前看的。[8][13]
这个物种的繁殖行为与翠𫁡和翠鸟相似。[13]其繁殖季在墨西哥始于5、6月,哥斯达黎加2月,而在巴西和玻利维亚可能是在11月或12月。[22][6]:89双亲会共同在河岸边、倒树的根或白蚁丘中挖掘洞穴。[13][12]棕尾鹟䴕常具有高度的领域性,曾有报告显示红翎毛翅燕及蓝顶翠𫁡曾被其攻击驱赶。[6]:82
雌鸟在三月底至六月时于巢中产下2—4枚光滑、带有微小斑点的白卵,双亲轮流孵卵,其中雌鸟主要负责在夜间孵化。[22][20][6]:89卵的孵化期为19至23天,刚破壳的雏鸟全身带有白色绒毛。[22]雏鸟在孵化后的21至26天后离巢。[22][12]通常一年会有两窝,最晚于七月初前飞离。[22][6]:89
棕尾鹟䴕的叫声是清澈且重复的哨音,被形容是高音的吱吱声;另有一种持续几秒钟自高音下降的连续颤音。[21]:365[13]
威胁及保育情形
棕尾鹟䴕受到狩猎压力、人类干扰和栖息地丧失的影响。[23]这个物种目前预估有50万至500万只成鸟的规模,虽然它们能容忍一定程度的栖息地丧失,但仍被认为数量正在减少。[23]因其广大的分布范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棕尾鹟䴕列为无危物种。[1][23]
注释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