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植树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
历史
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朱利叶斯·斯特林·莫顿在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植树节的建议。该州采纳了莫顿的建议,把4月的第3个星期三定为该州的植树节,并于1932年发行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

民国4年(1915年)清明节,美国传教士兼林学家裴义理(Joseph Bailie)在南京前往上海的火车上,见农民在坟地上移栽树木,得知风俗“不树者,无椁”。裴得到启发,认为可在清明引导全民植树[1][2]。同年,参与制定《中华民国森林法》的著名林学家凌道扬,有感于国家林业不振,“重山复岭,濯濯不毛”的林业现状,便开始实践他所提出的《森林救国论》,致力于森林科学的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裴义理连同凌道扬、韩安等林学家,上书当时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将美国“植树节”的推行办法向农商总长张謇提出,希望政府仿效,在中国推行植树节。由于民间有在清明节植树插柳的习俗,所以裴、凌等林学家倡议以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同年7月31日,北洋政府批准以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3][4][5][6]
1916年4月6日清明节,北洋政府在北京西山马金顶举行了中国第一个植树节庆典,同时要求全国各级地方政府部门都要在植树节期间广泛植树造林。这项活动每年照例举行,持续多年,但以后渐渐流于形式。[7]
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之后,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农矿部呈请行政院,鉴于国父孙中山生前积极倡导国家造林运动以改善民生,因此,明订每年3月12日(即孙中山逝世当天)为植树节(国民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称该日为“国父逝世纪念日”),并在行政院院会中通过《植树节举行造林运动办法》,通令全国实施。
1979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植树节;次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邮票一套4枚。1981年,在邓小平的倡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绿化祖国”邮票一套4枚,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2020年7月1日,新修订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明确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8][9][10][11][12]
此外,部分省级行政区除全国性质的植树节外亦有单独的义务植树活动日/周/月。1985年3月,北京市根据胡耀邦的建议,将每年4月第一个星期日设为“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日”。1986年4月6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京集体植树活动首次从3月12日植树节调整至首都义务植树日[13]。1994年,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日改为4月第一个休息日[14]。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将每年4月10日至16日定为“义务植树周”[15]。黑龙江省则在2012年12月14日通过的《黑龙江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中,将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定为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月[16]。
Remove ads
各地植树相关节期
据联合国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