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模范村 (九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九龙塘模范村(英语:Kowloon Tong Model Village,又名为九龙塘新村、九龙塘模范新村),是一条于1943年香港日治时期期间由日本军政府建立的村落,用以安置受启德机场扩建工程影响的村民。模范村及周边鸭仔湖木屋区原位于现今香港九龙塘禧福道浸会大学“浸会大学道校园”一带,于1977及1990年分阶段清拆。[1][2][3][4]
历史

战前,模范村所处之地原是九龙仔山西麓的一个山谷,名为狮岭村,山谷中有一个名为鸭仔湖的蓄水塘。山谷口是九龙仔村(现今兰开夏道及窝打老道交界)和七间屋(现今喇沙利道及对衡道交界,1950年代初清拆)。[5]九龙仔村于1931年被清拆,鸭仔湖一带的农舍亦于1935年被清拆,相关地段连同山谷西面的部分被平整,计划扩展九龙塘花园城市和用作兴建军营,但因香港保卫战爆发而遭暂缓。[6][7][8]
1942年香港日治时期,日本军政府宣布扩建启德机场。九龙城有16条乡村受影响,位于扩建工程范围内的居民需于1942年8月10日前迁离,范围包括上下沙埔、蒲岗、新旧隔坑、打鼓岭、石鼓垄、沙地园、猪屎寮、瓦窑头、大磡村、下元岭、马头涌和珓杯石等村落。衙前围村当时已是一条建村600年的古村,他们向日方奋力反映:如村落被拆掉,村民将“无乡可归”,令机场扩建范围以“S”型绕过该村,但围外踎前的村户亦需迁走。[9]虽然打鼓岭村、石鼓垄村和大磡村等亦是位于扩建工程范围外,但日方担心这些机场外围村落会成会游击队袭击日军军机的匿藏点,而且可将村屋的石材用于建设机场,所以一并清拆。
1942年6月,日方命令九龙城商民组织成立“启德机场扩张工事居民迁后协助委员会”及“模范农村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准备搬迁事宜。[10]1942年9月,机场扩建工程已展开,但搬迁事宜仍未办妥,受影响的居民有些被劝自行返乡,有些被徙置到启德滨因战事而荒废的三层高唐楼暂住。很快启德滨亦需清拆,日方再安排居民迁往九龙塘鸭仔湖及元朗锦田。当时,衙前围乡长吴渭池略懂日文,他代表村民向军政府争取赔偿,并希望日方负责建屋工作,日方同意并委任吴为新村村长(日文为农民组合长),以运用其人事网络协助管治。[11]
为安置受机场扩建工程影响的村民,日本军政府计划分别在九龙塘和罗湖兴建两条模范新村。九龙塘模范村由九龙地区事务所前副所长山下秀男领导兴建,九龙城居民被安排到工地协助日方承建商建屋,工人没有工资但每人每天可获一斤米。模范村的规模未能安置全部二万多名受影响居民,他们需参与抽签决定谁可迁进模范村,而且每一户家庭只可获分配一间屋,不论他们拥有多少土地被征用。能迁进模范村的都是幸运的少数居民,衙前围村会为不中签的族内兄弟提供临时居所。[12]其他不中签的受影响居民就要流离失所地渡过战争时期。而迁居到元朗锦田的居民,则因没有代表与日方交涉,只获日军搭建简单的木棚和竹棚作栖身,这些居所不用多久就因风雨损毁,无法住人。[13]
九龙塘模范村于1943年8月26日正式入伙,由九龙地区事务所所长上野专吉主持开村典礼,并有日本法师主祭。[14][15]模范村占地约3.8公顷,收容106户居民共700多人,建有十数排共120间单层石屋,每两间相连为一组。屋内用木板间成两间睡房和一间厨房,没有水电供应。[16][17]
模范村村民主要来自衙前围、蒲岗、石鼓垄和隔坑等村落,衙前围占其中40间。模范村每户获日方配给三亩位于村外的耕地,有村民种植瓜菜、番薯、辣椒和饲养鸡鸭等,军政府有时会供给菜苗和肥料,村民会到鸭仔湖取水灌溉。鸭仔湖水深多鱼,有小童曾因爬入湖中捉鱼而遇溺,亦有传言日军杀人后会将尸体掉进塘中。[18]
除了耕作,有不少村民会替日军打工,例如在各区的马厩和船坞工作、于机场扩建工程做苦力和到军营(现今九龙东军营)开掘战壕等。日本军政府将九龙塘列为“特别区城”,称为鹿岛区。该区的原外籍居民被送往赤柱集中营关押。区内别墅被日本军官及商人占用,整个区域受日军严密防卫。[19]为打击游击队活动,日军对模范村村民的一举一动加以监视,亦有村民因被他人告密是游击队成员而被遭押到军营,严刑对待。
Remove ads

战后,不少模范村村民返回原居地居住或迁回内地,又因建屋材料质素参差和受风雨侵蚀关系,大部分于日治时期兴建的石屋已倒塌,1949年时村内剩下45间石屋和有200多名村民居住。[20]
1945-49年,香港政府与模范村村民就村地业权及赔偿发生纠纷,政府拒绝发出地契,反要求村民申请官地“临时使用土地证”及缴纳地租,并计划清拆模范村兴建廉租屋。[21][22][23][24][25][26]1947年,受影响居民发起“启德机场民业损失求偿会”争取权益,多次请愿向政府。政府最后对曾因为机场扩建工程影响而需迁离的居民作出现金赔偿。[27][28][29]
1949年后,模范村南面的土地开始大幅发展,以扩展九龙塘花园城市,原有耕地变成建屋地盘。同一时间,有不少难民在模范村旁已干涸的鸭仔湖山谷搭建木屋,成为一片木屋区。[30][31]木屋区没有自来电和自来水,只有三个简陋的公厕。居民需从村口的四条街喉取水,亦只能使用和公共信箱收信,直至1978年才获中华电力供电。[32][33][34][35]
1956年,天主教方济会张尊贤神父( Fr. Otho Tchang)在木屋区搭建了一间简陋的校舍,他自1949年来港后已开始在九龙塘播道,日间为难民子弟提供教学,晚上向村民传福音。1959年,学校正式注册为模范村天主教学校。1966年,学校迁至慈云山,更名为圣文德学校至今。[36][37][38]九龙塘宣道小学亦于1960年开办宣道夜校,只收取非常便宜的学费,为模范村失学孩童提供教学。[39]中华便以利会曾于模范村设立教堂,直至模范村清拆。[40]1970年,九龙塘模范村居民福利会首届职员就职,负责促进村内福利事宜。1978年,福利会会所重建完成。[41][42] 1952年,模范村有居民共2000余人。[43]1970年,模范村住有约500户,共4000余人。1977年,模范村西面部分牵先清拆,于1979年建李惠利工业学院。1978年,模范村仍住有约300户,共2000余人。1990年,模范村余下部分清拆,建成浸会大学新校园。
事件
- 1952年,木屋区因渠道淤塞发生水浸,约40间木屋被水淹20多天,有234名灾民。[44]
- 1958年10月26日,木屋区发生大火,约250间木屋受灾,约有1600名灾民。[45][46][47]
- 1964年1月23日,发生雨灾,约14间木屋受灾,约有200名灾民。[48]
- 1967年10月26日,发生火灾,约30间木屋受灾,约有300名灾民。[49]
- 1971年5月18日,发生火灾,约40间木屋受灾,约有200名灾民。[50]
- 1972年,木屋区因豪雨引发山体滑坡,84户受灾,有550名灾民。[51]
- 1978年10月17日,发生山体滑坡,12间木屋受灾,约50名居民要疏散。[52]
- 1987年9月23日,发生火灾,约十多间木屋受灾,约有100名灾民。[53]
知名居民
流行文化
- 《孤儿救祖》(1961年)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