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杀科

取消或合併原有課程及其內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废除学课废课指将学科教育中废除,课程取消。在香港粤语香港媒体会称为杀科。在粤语中,杀科煞科(杀青)的词义是互不相通。

“杀科”与“煞科”的差别

杀科粤语香港传媒常用来解作取消学科。[1] [2]

不懂得正体字和其他中文(如粤语)的人,有部分中国网民会将“煞”、“杀”和“刹”搞乱以制骂战[3]。香港律师何君尧面书发表他对“杀科”的理解[4]:“就让我点醒他们"杀"有惯用于:杀校(关闭学校),杀科(完结),杀哂(全胜)...”[5]李力持导演于微博回应“煞景”事件时,自己也将杀青写成“刹清”。[6]

可能成因

  • 客观原因:当地学生或社会不足以支撑一个学课存续,或校方未有足够资源向学生提供课程时,从而要求减班、小班教学,甚至取消课目和废校[7]
  • 主观原因:学校本身经营不善,丑闻不断、教程内容不适当,或者在独裁体制下违逆国家意志,教育主管机构便可能会将该校撤销立案或勒令与其他学校并校等。
  • 政策原因:政府教育主管机构决定修改学制或者更换教育体系时,往往使得正规学校都面对课程转型问题。

各地情况

香港

全港性系统评估

全港性系统评估不是单一学科,而是教育局以此评估学校和学生的水平,该评核考试的前身是香港学科测验。然而,由于香港的小学生都在“课内课外,被要求过量操练‘TSA’的练习和模拟试卷”。这种情况愈来愈严重,以至该些小童家长压力太大,社会最终出现“取消TSA”的声音。而教师组织教协在2015年3至4月进行的问卷调查证明了这一点,反映调查中有超过6成的教师其实是反对TSA的。

中国语文科改革的相关争议

全面的普通话教学

香港传统教学上,中国语文科推行母语教学。政府课程教授文言文官话白话文,笔试部分采用繁体中文,可书写简体中文,但考试不接受粤文。而口试聆听部分是粤语。后来考评局课程的不同科目也提供普通话版本,甚至有外语版本。外籍人士可以不选修中文,但英文还是必修科。除了中文科普通话版,还设有独立的普通话科目。在过去的中文科,新文学运动中很多散文新诗都是课程的指定读物,如:朱自清的《背影》。

2024年中文科取消听说两卷惹非议

2019年,政府建议取消中文科的聆听说话部分。然而,学制中只有这部分是涉及考生对于广东语的应用,这也使香港的语言在两岸三地中有其个性。[8]因此,被受香港人高度关注。[9] [10]有认为局方出于政治考虑,涉“消灭粤语”之嫌。[11]

2021年4月1日,教育局正式宣布,2024年文凭试中文科会由四份试卷压缩至两卷,取消“聆听及综合能力”及“说话能力”试卷。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

以下是香港高考改革期间取消的科目:

更多信息 科目, A—高级程度 ...

香港的中学情况

家政科
  • 教育局2002年推出初中《科技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家政将被纳入“科技与生活”。[1]
通识科
  • 2021年通识科将于2021/22学年在中四级开始被“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取代。早于2019年反送中及2014年占中社会运动期间,有海量年轻人勇敢地站出来表达对政府不满。亲中派香港建制派等亲政府人士将这些问题指向通识科,有认为高中通识科“使学生激进”。继而,香港特区政府展开讨论,将通识科由必修科改为选修科;修改课程内容;甚至有杀科意见等。[2]
  • 建制派立法会议员兼行政会议成员叶刘淑仪直言,希望在内会讨论这些问题。她认为是教科书教材、工作纸试题的问题。叶太称,这是新高中学制的“僭建科目”,是失败之举。但现时重点在于“杀科”会影响数千位通识教师,因而反对取消它。但建议将通识改为选修科,“你教得出色便有人读。”[12]
文学科
  • 英国文学中国文学在香港部分学校不是热门学科,有学校自行取消文学类课程。不过也有学校原未设中国文学科,但在学生要求下开设,如循道中学[13]
高中科学科

组合科学、综合科学于2021/22学年起停止。

历史

新学制下,教育局取消了初中中国历史的“独立必修科”地位后,数据显示报读的人数不断减少。公开试修读人数由第一至五届间之差达4000人以上。[14] [15] [16]

两史合并成“历史与文化”科后引起大量反弹。有学界声音表示要跟旧制一样,要求“分科”且是“必修科”。[17] [18] [19]

香港的大学情况

香港教育局与本地大学对培育科技人才被指缺乏统筹。报导举出了天文学是中学物理科选修科目欲遭香港大学理学院取消了。[20]同时,校方亦相同的修读人数理由而取消了“数学物理”科,前香港天文台台长林超英为此作出了公开批评。[21] [22]

台湾

有将“废科”解作“没有用处的科目”的例子。[23]


中国大陆

其他国家及地区

  • 曾有消息一度传芬兰将于2020年废除中小学分科教学。此事引起新闻读者对于学科式教育,与现象教学法(phenomenon-based learning)之间的争论。[24] [25]

相关条目


资料来源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