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

香港的學科測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高級程度會考
Remove ads
Remove ads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英语:Hong Kong Advanced Level Examination,缩写为HKALE,惯称A-Level、A-Level Exam、AL、ALE、高考高级会考),是香港于1980年至2013年举行的考试,由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举办。该考试由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取代。

Thumb

本条目为香港教育系列之一
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
小学派位
自行分配学位   统一派位
中学教育
升中派位
自行分配学位   统一派位
中一学科测验
授课语文
英文中学   中文中学
以普通话教授中文科
三三四学制
文凭试  改革
校本评核
专上教育
专上学位资讯
经评审专上课程资料网
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资助计划(SSSDP)
免入息审查资助计划(NMTSS)
专上学位申请
大学联合招生办法
非大学联合招生办法
专上课程电子预先报名平台
优质教育基金
优质教育新资源
配对补助金计划
教育局
学生资助处
教育统筹委员会
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
自资专上教育委员会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
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
香港补助学校议会
香港津贴中学议会
香港直资学校议会
英基学校协会
自资高等教育联盟
应用科学大学联盟
基本能力评估
全港性系统评估
赛马会手语双语共融教育计划
手语辅助教学计划
教育史
小学会考
中学入学试
学能测验
中三评核试
高等程度会考
三二二三学制
会考    高考
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
语文能力评核(旧称教师语文能力评核
教育制度改革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2012年至2023年为通识教育
教育多媒体
德育及国民教育科
姊妹学校计划
香港STEAM教育
香港幼稚园列表
香港小学列表
香港中学列表
香港国际学校列表
香港大专院校列表
香港特殊学校列表
香港已结束学校列表

其他香港系列

文化 - 经济
地理 - 历史 - 政治
香港主题首页

直至2013年为止的34年间,约90万人次曾报考高考[1]。过往中学生通常在中学会考符合升读预科要求并修毕两年制的中六及中七预科课程后参加本考试,为香港中学教育旧有制度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该考试的前身是在1980年之前举办的“香港大学入学资格考试”。

Remove ads

历史及概述

本考试原来是沿自英式教育的高级程度会考(再之前则是一年预科后的“大学入学试 (matriculation exam)”)。香港大学1954年起从四年制缩短至三年制,英文中学的中六预科因此从一年制加长为二年制。港大入学试于是设立普通程度(Ordinary Level)和高级程度科目,英中学生第一年中六(Lower Form 6,后又称Form 6)后应考前者,完成第二年中六(Upper Form 6,后又称Form 7)后应考后者。港大在1965年举办最后一届普通程度考试,同年起承认香港英文中学会考的成绩良好(Credit),相等于普通程度考试的及格,其后只举办高级程度考试,以减轻学生和大学教师的负荷。[2][3]1967年,港大设立英语运用科考试。[4]

1980年代,香港大学的大学入学资格为:[5]

  1. 在两年前的香港中学会考至少5科及格,当中必须有英文科课程乙(或英文科课程甲C级以上)、第二语言科目(可用中学会考中文科F级或英国GCE高级程度中文科及格代替)、数学科,且在至少两科获得C级以上(或英文科课程甲A级)。(香港大学从1991年起,才要求中学会考中文科必须及格,并调升会考英文科要求至D级。)
  2. 在香港高级程度会考3科高级程度科目及格,或2科高级程度科目及格及在中学会考的另外两科(英文科和高考及格的两科除外)C级以上,及在英语运用科获得及格(1989年以后为D级以上)。

自1991年,大学联合招生办法(英语:JUPAS,下称大学联招)的设立,并把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及香港中学会考成绩与收生条件直接挂勾以来,此考试成为香港中学生升读主要大专院校(主要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院校)的主要取录途径,而绝大部分参加高考的学生,也会参加当年联招。而非教资会下管理的院校(例如香港树仁大学)的收生,也基本会以高考及会考的成绩作为收生的重要因素。因高考和联招两者分属不同的程序和组织,故有关大学联招的详细将另项说明,详细请参阅该条目。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于每年3月至5月举行,成绩通常于6月最后一个工作天公布。高考设19个高级程度及20个高级补充程度科目。高级补充程度科目所需的教学时间约为高级程度科目的一半,而在学术要求方面,则与高级程度科目大致相同。

香港中文大学于1980年代仍为四年制本科时,曾推行“中六暂取生”计划,于香港中学会考取得优异成绩之学生,可以获有条件取录,在完成一年中六后成绩达标便可入学,但中文大学被港英政府强迫在1990年代初转为三年制后,这计划便终止。[6]其后直至2000年会考生,即使会考成绩顶尖,亦须先修读预科课程,再报考两年后的高级程度会考,才能入读香港的大学。2000年高考出现历来唯一的7A状元,他亦为会考10A状元,之后选择入读香港大学数学系。[a][b]2002年,大学推出中六优先取录计划,保送一部分前一年会考成绩顶尖的学生入学,令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状元人数自2003年起大减。以前盛产5A及6A高考状元(多为理科生)的名校,因此再难出状元,但有商科预科学校出高考状元。2000年代中期,一些科目的课程被删减。

随着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推行,学校考生的最后一届高级程度会考在2012年举行,该年亦举行了首届香港中学文凭(HKDSE)考试。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于2013年为自修生举行最后一届高级程度会考。

2004年考评局宣布,2007年高考3科及会考5科取消,理由是考生减少及课程与其他科重叠。同时,考生本已减至一百多名的AL电脑科,也被彻底重编课程,原本着重理论的课程内容,以过时为由遭到删除,加入偏向应用的内容,并且从2007年考试开始,采用有三千名考生的AS电脑应用科的试卷,作为电脑科试卷一,又取消卷三实习试,改用校本评核取代。此后该科考生人数进一步下跌至几十人。[9][10][11][c]虽然考评局未正面回应,此举或由于前一年顾问报告建议,取消考生少及亏蚀大的科目,以使考评局减少赤字。[14][15]

2012年高级程度会考的报考人数有41,572名,较去年减少1.2%,当中76%为学校考生。考获符合高等院校普遍入学要求成绩的日校考生有18,212人,与往年比例相若。[16]

Remove ads

设立背景

1980年,考试局接办香港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并更名为香港高级程度会考[17]

教育统筹委员会于1984年成立。委员会于1986年向政府提交的第二号报告书,建议统一中六课程为两年制,并取消高等程度会考。而香港高等程度会考于1992年举办最后一届。

而高级程度会考在1992年开始提供中文版试卷(AL心理学1995年才有中文版试卷。)。当时的考试局在1994年新增多科高级补充程度(AS-Level)科目,新的高补程度中国语文及文化科被列为预科必修科目。原有的各高级程度科目课程,因此被削减了约20%内容,自1992/93学年中六开始实施。[18]在此之前,高级程度会考只设非必修科目中国语言文学科。同时停办原有的英语运用考试,及将英语运用科列为高级补充程度科目之一。

自1992年大学联合招生办法实施后,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为该计划的主要参与资格,供大学甄选学生。

报考资格

因为高级程度会考的难度相若,如属首次报考的考生(不论为学校考生或自修生)都设有最低报考的资格,而另外配合应届会考成绩优异的资优生的升学(例如为报考海外院校),考评局也特许该等学生提早报考高考。

报考者需要符合以下最少一个条件,才能报考该学年度的香港高级程度会考。

  1. 考生于其上一届香港中学会考或以前,取得中国语文及英国语文科E级/第2级或以上,及在不少于18个月前的举行的香港中学会考的非语文科考取得4科及格或3科5分以上。
  2. 持有相当于(1)所列成绩的资历,并在报考前得到考评局书面许可。
  3. 考生于该高考考试年份的1月1日前,已满20岁。
  4. 考生已应考过香港高级程度会考。

另外,如以学校考生名义报名,该考生必需是教统局下注册院校下就读,并同时符合(1)的条件,方能经学校报名。而实验科目(物理、化学、生物、电脑、电脑应用、电子学、设计与科技、工程科学),如该科属首次应考,只能以学校考生名义报名。

1991年以前的香港高级程度会考,高级程度会考没有要求报考的学校考生曾应考香港中学会考中文科,并要求报考学生须在中学会考英文科课程乙取得E级以上,或英文科课程甲C级以上。从1992年高级程度会考开始,才加入要求必须在会考中文科取得E级以上,同时放宽会考英文科课程甲要求为E级以上。

为了中六拔尖,让他们提早一年用高考成绩报读大学,在2003年至2011年高考,于对上一届香港中学会考中,以应届考生取得5科以上“A”或“5*”等级并在中文科及英文科(课程乙)取得C级/4级以上的中六学生,考评局也允许其以自修生身份报考,实验科目的报考限制并不适用于该等考生。有教师评审制的科目,考生须参加实验考试或在限期前交作业予考评局。[19][20]考试局2002年1月初公布这项措施后,大学也推出中六拔尖计划,以香港中学会考成绩录取尖子。

要注意的是,高考的报考资格是完全独立于中六收生及联招(包括优先取录制度)收生的制度。例如港大和科大允许最多两次合并成绩,但必需数学合格。香港中文大学的联招收生要求规定,语文科及非语文科的会考成绩必须为同一次会考取得,但不需要数学科合格。

科目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提供19科“高级程度”(Advanced Level / A-level)和20科“高级补充程度”(Advanced Supplementary Level / AS-level,简称高补)科目(2001-2006年)。高级补充程度课程安排理论上之总授课时间约为高级程度的一半,但课程深浅度相若。通常一科高级程度科目考试有两卷,每卷为3小时,于同一天应考;高级补充程度考试通常为一卷,长3小时。(也有例外,较多考生者如:高级程度物理科2003年以前,设有必考的试卷三实验操作,长一小时,考试在三日期间分时段进行;高级程度中国文学科2004年以前,设三卷,每卷3小时,皆为必考,考试分两日进行。)1997年以前,卷一在上午9时至正午12时,卷二在下午2时至下午5时;1998年以后,卷一在上午8:30至上午11:30,卷二在下午1:30至下午4:30。部分科目只设有高级程度卷或高级补充程度卷,其他则提供高级程度及高补程度(但不可同时应考)。个别科目设有教师评审制(Teacher Assessment Scheme,简称TAS,现称校本评核)试卷。

在1994年引入高级补充程度之前,考生最多可以报考4科高级程度科目加上英语运用科。香港大学的部分学院要求申请人有3科高级程度科目及格,工程学院更会对第4科高级程度科目及格的申请人加分,因此有一部分学生会修读4科高级程度科目。[5]

1994年改革后,考生最多可以报考8科不同科目(不论是A-Level还是AS-Level),但实际上因为课程的难度甚高,再加上自2002年起拔尖计划的出现减少会考成绩优秀者报考高考,多年以来,大部分年度都没有考生报考上限数的科目。一般而言,除为满足符合联招学位课程要求的高补程度的中国语文及文化科英语运用科、和两个高级程度的科目外,通常考生会再报读一个高级程度、或一至两个高级补充程度科目。(日校考生中,3科AL或2科AL加1科AS各有近4成,2科AL有略多于15%,2科AL加2科AS有6%,其他组合总共不足2%。[21]

除了中国语文及文化、中国文学、英语运用、中国历史及英语文学外,所有科目均可以选择以英文或中文报考(中国语文及文化可选择以广东话或普通话作聆听及口试两卷应考语言),而应考语言并不列于成绩通知书或考试证书上。两种语言的试题、资料内容、评卷参考和评级标准相同。部分中学会因同时教授不同应考语言的学生而出现一位老师同时以两种语文授课的情境。

Remove ads

科目列表

更多信息 科目, A—高级程度 (至2013年) ...

注:

  1. 电脑应用不可以和电脑科同时报考
  2. 应用数学不可以与数学及统计学同时报考
  3. 纯粹数学不可以与数学及统计学同时报考
  4. 设计与科技不可以与美术的第五卷乙部(立体设计)同时报考
  5. 工程科学不可以与物理同时报考
  6. 只限已获考评局批准之学校保送之考生,或曾考过该科的考生报考
  7. 经济及公共事务科不可以与经济科同时报考

法文科及德文科的考试语言为各该语文与英文。此两科到后期,原则上只接受学校考生报考,自修生要报考只在特殊情况才会被考虑。学校要保送学生报考,须在考试前18个月通知考试局。此两科的课程,不载在后期的高考规则及课程专辑中,考生可以向考试局索取课程。法文科每年考生极少,最多十余名,经常不足十名;德文科更加只在1980年有1名考生应考,该生取得C级。[22]高考德文科与会考德文科同一年取消,而高考法文科取消前两年,会考法文科不再由考试局拟题,改用英国国际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试题。

Remove ads

英语运用科

英语运用科是高补科目,测试考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科早于1960年代已设有,但直至1988年为止,此考试只是“英语测试”,供香港大学作参考,并非正式“高级程度”科目。全卷分四部分:

  1. Cursory Reading 速读(占全卷25%)
  2. Summary & Reading Comprehension 撮写及阅读理解(Summary占20%,Reading占10%,合共30%)
  3. Compositon 作文(占25%)
  4. Listening Test 听力(占20%)

当中速读、撮写及阅读理解、作文以一份试卷形式,合共3小时。考试会先进行速读部分,考生须以30分钟完成20多条选择题,阅读考材取自多份文章。其后试场主任宣布速读部分完结后,考生需于余下2.5小时完成撮写及阅读理解、作文两部分。而听力测验会安排另一日进行。当时入读港大英语运用科的最低成绩为E级。

自1989年开始,英语运用科考试进行改革。特别着重英语于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的应用,让大专院校及雇主得知中七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同时港大提高英语运用科的最低成绩至D级。于1989至93年间,考试设四部分。各部分比重如下:

  • Section A: Listening 听力(占18%)
  • Section B: Writing 写作(占23%)
  • Section C: Reading & Language System 阅读与语言系统(占24%)
  • Section D: Practical Skills for Work & Study 应用技能(占35%)

在1993年及以前,英语运用并未成为高级程度会考科目,高考证书不会列出该科成绩,考生会另外获发英语运用考试证书。

自1994年开始,因应预科制度改革,英语运用成为高级补充程度科目。维持原有四卷的设计及精神外,并加入口试,设个人短讲及小组讨论,全面测试考生的聆听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及英语系统的认知、会话能力、实际运用到工作和学习的能力。各部分比重修订如下:

Proficiency Sections (A-D)(占72%),考核聆听、阅读、写作及说话能力,每项比重相同

  • Section A: Listening 听力(占18%)设2个连续对话部分,考生需一边聆听一边答题,2003年起改为分作3个连续对话部分,总时长不变,考试时间约为1小时
  • Section B: Writing 写作(占18%)设4题,选1题,字数约500字,考试时间为1小时15分钟
  • Section C: Reading & Language System 阅读与语言系统 (占18%)阅读占6%,有一篇文章,需回答15-17题多项选择题,语言系统占12%,包括多项选择题填充、(M.C. Cloze)、句字填充(全为多项选择题)(Sentence Completion)、撮要填充(Summary Cloze)、配对(Matching)及校对(Proofreading),考试时间为1小时30分钟
  • Section D: Oral 会话(占18%)设个人短讲及小组讨论,两部分比重相同及主题相关,10分钟预备整个口试,甲部个人短讲有一篇300字文章,短讲时间为1.5至2分钟,乙部小组讨论设有指引,一般以4人1组,2分钟预备,讨论时间为10分钟

A section focus on work and study skill (E)(占28%)

  • Section E: Practical Skills for Work & Study 应用技能 (占28%),设资料夹(Data File),一般设3个任务,最少一个是长写作任务,由2006年起,长写作任务设字数限制,1997年至2007年间文法亦会在短任务考核,短任务有接近一半分数为文法分数,考生需要写一没有文法错误句子才能得到文法分数,考试时间为1小时45分钟

随后1996年中学会考英国语文科课程改革,统一课程甲及课程乙考核模式,课程采用类似英语运用新考核模式。2007年起,两个课程二合为一。在大学联招之中,除少数接受国际英语测试系统(IELTS)成绩的院校外,英语运用科合格是报名学位课程,甚至某些副学位课程的必需条件,个别课程或要求英语运用科D级或以上。例如港大英语运用科的最低成绩要求D级,如果只得E级,在成绩实施一级二等制时,则需要在香港中学会考最佳6科细分不得超过36点(A(01)=1、A(02)=2、B(03)=3、B(04)=4、C(05)=5、C(06)=6、D(07)=7、D(08)=8、E(09)=9、E(10)=10、F(11)=11、F(12)=12),即与香港中学会考最佳6科有18分或以上接近。另外,不少院系会加重英语运用科(高补)在大学联招中的分数至两倍甚至三倍,以至超越高级程度科目的占分比重,如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会把英语运用科的分数计算成两科高级程度科目,而一般高补科目通常只会加权至高级程度科目的六成或五成分数。

Remove ads

中国语文及文化科

本科评估考生运用中国语文的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23][24],通常简称为“中化”科。自1994年开办以来,设有实用文写作(卷一甲部)(设3题选1题,1篇长文字数不得少于600字,而2篇短文总字数不得多于700字)(占30%)(考试时间为1小时30分钟)、阅读理解(卷一乙部)(有3篇文章,其中一篇为文言文,或考核快速阅读能力)(占15%)(考试时间为1小时)、文化问题(卷二)(占25%)(设3题选2题)(考试时间为1小时30分钟)、聆听理解(卷三)(设数段录音,试题以填充、选择、填表及短答题)(考试时间约为45分钟)(占10%)、说话能力(卷四)(设个人短讲及小组讨论,两部分比重相同,甲部个人短讲有10分钟预备,短讲时间为3分钟,乙部小组讨论一般以5人一组,有10分钟预备,每人有1分钟首轮发言,随后是自由发言,乙部总考试时间为15分钟)(占10%)、以及课外阅读成绩考查(卷五)(每位考生需阅读5本不同类型书籍然后按要求完成课业)(占10%)。由2005年起,该科调整各卷比重,实用文写作比重减至20%,而聆听理解及说话能力两卷比重则增至15%。

此科将母语中文科当作外语,开了香港考试的先例。当初设计中化科时,考试局中文科科目主任冯禄德等人,加入考核聆听和口试,将高中中文科的学习重点,从文学素养改为语言能力。[25]此后,考评局高级科目主任冯禄德,又主持2007年中学会考中文科改革,废除指定篇章,改为和高考中化科一样,只考语言能力。[26]于是范文完全退出高中中文科的考试,学生抱着“不考不读”心态,不研读文学作品,缺乏语文积累,导致中文根基薄弱。[27]教育局在2015年高中重新引入文言范文,2018年文凭试恢复考核。

中化科卷一阅读及卷三聆听设有“正确/部分正确/错误/无从判断”四式选择题(同一年中学会考英文科改革,阅读卷亦加入“正确/错误/无从判断”三式选择题),占分多至全卷四成半,学生感到难以作答,被称为“夺命四式”,后来相关题型简化成“正确/错误/无从判断”三式选择题。[28]中文科设置口试卷,其后更将比重增加,使患有社交恐惧的考生受到不公平对待。中文大学教授庄太量也指出,这些考生受性格影响,令中文科成绩被拖低,更有人因而不合格,失去升读大学机会。[29][30]考评局每年的中化科试题专辑,都附上《说听考试考生指引》,试图为设立听力说话考试辩解。然而后来接任考评局秘书长的唐创时,也认为中文科无需考核聆听和口试。[31]直至2024年文凭试中文科改革,废除聆听和口试卷(受疫情影响,2020年至2023年文凭试中文科口试卷取消,最后一届文凭试中文科口试于2019年举行,聆听卷则维持至2023年[32]),才结束“中为英教”的现象。[33][34]

和英语运用一样,在大学联招中,考生必需在中国语文及文化科取得合格才合资格报读学位课程。然而,并非以华语(即广东话或普通话)为母语,学习中文少于6年而又没有报考会考中文/普通话科者,大学联招也有相应制度保障上述学生,通常他们可以英文以外的额外一科高补程度的课程代替中文及格。

中国语文及文化科的分部成绩,不按照分卷,而是分为:

  1. 实用文类写作(卷一甲部)
  2. 阅读理解(卷一乙部)
  3. 聆听理解(卷三)
  4. 说话能力(卷四)
  5. 文化问题与课外阅读(卷二及卷五)

1994年至1997年,香港大学曾接纳中国语文及文化科不合格,但五个分部之中有三个达E级的学生入读。[35]

卷二文化问题指定参考篇章为:

  1. 唐君毅《与青年谈中国文化》(节录)
  2. 吴 森《情与中国文化》(节录)
  3. 刘君灿《传统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连附录)(2000年或以后)/毛子水《中国科学思想》(节录)(2000年以前)
  4. 赵永新《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2000年或以后)/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艺术》(2000年以前)
  5. 金耀基《中国的传统社会》(节录)
  6. 殷海光《人生的意义》

卷五课外阅读,教师须从语文知识、文化常识、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此五类的指定书籍各选一本,也可以将后三类的其中一类用自选书籍代替。

在1994年至1999年,卷一甲部实用文写作及乙部阅读理解考试同时进行,总考试时间为2小时30分钟(1994年至1996年为2小时15分钟)。由2000年起,卷一甲部实用文写作及乙部阅读理解考试分两节进行,甲部实用文写作考试时间为1小时30分钟,乙部阅读理解考试时间为1小时。而卷一甲乙两部分开进行,新安排下,乙部阅读理解部分年份曾考核快速阅读能力。

为更全面考核考生的能力,考评局在2001年开始不断更改试题格式,包括在文化问题一卷里以开放式取代以读本为本的问题,考生并不能靠背诵六篇篇章的内容而得分,故俗称“六大皆空”。1994至1995年,卷内会设指定参考篇章为引文,1996至2000年,卷内引文全部是课外篇章。

由2001年起,卷一甲部实用文写作,会附有一则阅读材料,围绕一主题,三条题目都围绕同一主题。

Remove ads

中国语言文学科/中国文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科是高级程度会考的选修科目。此科最初有普通程度和高级程度的试卷,课本是港大中文系所编订的《中国文选》,分上下册,普通程度只考上册,高级程度考上下两册。[36][37]

港大的入学资格,原本要求英文和第二语文达到普通程度及格;对绝大部分中文母语的考生而言,即是此科的普通程度及格。1963年,港大取消第二语文普通程度的入读资格要求。于是只有报考港大中文系的考生,需要报考此科的高级程度。[38][39][40][f]

1980年至1983年,此科有四卷,各三小时:卷一为读本问题;卷二为作文,设两题,一题为论说,一题为描写或抒情,选作一题;卷三为翻译,共四题,必须全答:译一段英文散文为中文,译一小节英文或不同风格语句为中文,译一段浅近文言为英文,译一小节中文或不同风格语句为英文;卷四分为甲部阅读理解欣赏能力测验,及乙部中国文学史问题,中国文学史分三组:先秦至六朝、唐至清、现代文学,各组设三题,共九题,九题中任选两题作答。卷一及卷二为必考,卷三或卷四选一卷。[41]翻译卷选考人数甚少,仅占此科全体考生的百分之五左右,在1984年取消,卷四改称卷三。及后本科试卷形式改为:卷一作文及阅读理解,卷二读本问题,卷三中国文学史问题,各三小时,皆为必考。

1980年代,以高级程度会考成绩报读中文大学的学生,须取得此科及格,或者另外报考香港高等程度会考中国语言文学科取得及格。[42]这项要求在1991年取消。[43]

1994年,此科改名中国文学科,加强文学成分,设三卷,卷一作文及文学作品理解与赏析,卷二读本问题,卷三中国文学史问题。卷一甲部作文2题选1,约2小时,占该科25%,乙部文学作品理解及尝析,约1小时,占该科15%,全部必答;卷二及卷三各8题选4,各占该科30%。自从中国语文及文化科于同年新设之后,只有中文大学中文系,要求申请者必修中国文学科。[44]

由于此科过往一直作为高级程度会考的中文科(实际上1980年代初期仍有翻译卷时,此科中文名称为“中国语文”科,1984年始称为“中国语言文学”科),因此在高级程度会考考试规则中,特别注明此科可以与中化科一同报考。

2005年,此科有重大变革,减少背诵知识,加入校内评核:卷一文学创作,卷二文学赏析,卷三创作练习,卷四文学阅读。其中前两卷为笔试,各三小时,后两卷为校内评核。卷一分两部,甲部文章写作,两题选一题作文,乙部片段写作,设1至3题,全须作答,分别占全科17%和8%,卷二从指定作品和课外作品设问,5题选3,占全科50%,卷三从散文、诗歌、小说、戏剧选两类以上创作,卷四按指定方式选读三本书籍并完成作业,分别占全科15%和10%。

Remove ads

高等数学科目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有多个科目教授或要求高等数学知识。

高级程度科目有纯粹数学科应用数学科,供预科的理科数学组学生修读。在1994年高级程度会考改革之前,多数数学组学生会同时修读此两科。1994年改革以后,开设了数学及统计学科,供给有意学习比中学会考数学科更深入的数学,但不拟入读大学物理科学或工程的预科学生(毋须曾修读会考附加数学科[45];而应用数学科也新增了高级补充程度。以上各科均教授微积分,而程度深浅和重点各有不同:数学及统计学科最浅,只要求基本的微积分知识;纯粹数学科最深,要求认识单变量微积分的理论知识(包括序列和函数极限的直观概念,函数的连续性和可微性的相关结果),和掌握各种积分技巧;应用数学科则着重于向量微积分(高级程度)、微分方程和数值分析(高级与高补程度)。

在高级程度会考物理科课程中,明确强调学生需要掌握高等数学知识,包括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以及多项式、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和自然对数函数的导数计算,方能正确运用物理概念和模型。[46]因此就算是没有修读高等数学科的理科生物组学生,也要学会基本的微积分知识,才可以学习物理科。

其他科目考试形式

以下为未有中六拔尖之前,除上述外各科的考试形式。未另外指明者,一份卷的时间都是3小时。[47]

更多信息 科目, 形式 ...
Remove ads

最多人报考科目

以下是2005年首次报考的日校考生,报考人数由多至少的首20个科目:

更多信息 男生(11 854人), 女生(14 860人) ...

以下是1990年全部科目的学校考生应考百分率,由多至少排列。

更多信息 男生(7141人), 女生(6658人) ...
Remove ads

成绩等级

高考的成绩共分6级(A、B、C、D、E、F)。A级为最高等、C级为良好、E级为及格,F级为最低,F级以下为不予评级(简称UNCL),F及UNCL视为不合格。

1980年的成绩分成A(1)至H(8)八级。1981年起,香港考试局不再向香港大学提供考生科目积分,因而采用一级三等制,(即A(01)、A(02)、A(03)、B(04)、B(05)、B(06)等),但英语运用科自1989年起始用一级三等制。1985年起取消G、H级(G(19)至H(24)六等),改为不予评级。1992年起,改成一级二等制(即A(01)、A(02)、B(03)、B(04)等),由2002年起取消。

高考的及格(E级),无论是高级程度或高级补充程度的科目,均相当于英国普通教育文凭试高级程度考试(GCE A-Level)相应科目及格。

考试费用

虽然高考为香港其中一个主要的公开考试,但报考者仍虽缴交费用才可应考,考评局会向考生收取报名费,及每项应考科目的考试费用,惟领有综援、或本来在学费减免计划下受资助的考生可申请减免。一般支付全费的日校考生约需支付$2,000至$3,000,视乎应考科目数量而定。

考试场地

考试局一般会借用中学校舍作为考场。虽然学校有义务要提供考试场地作为保送学校考生的条件,但和会考不同,由于总应考人数较少,并非所有有学生报考的学校的所属校舍最后都会被外借为试场。例如居住于离岛的考生常需乘船到港九龙区应考,跨区应考说话能力考核也较常见。

复核科目成绩和索取试卷

考生如果有充足理由,可以在放榜后7日内,申请复核科目成绩。学校考生须经学校申请,自修生可直接向考评局申请。2000年以前,每名考生只可以申请最多两科复核。2001年,考试局新增积分复核选项,即只检查分数是否正确及答案有否漏改,但不会重新阅卷,考生可以申请最多两科全面复核和最多两科积分复核。2007年起,考评局放宽复核限制,每名考生可以申请全面复核和积分复核合共最多四科。2009年起,考生可以申请中化科、英语运用科和通识科的个别分部作全面复核(此三科有分部成绩),而同科其他分部也会作积分复核。[48]复核结果可以为维持或提升等级,不会降低等级。如果科目的成绩等级提升,会退还该科复核费用。

2008年以前,考评局在考生手册的复核成绩部分中指出“本局不会提供答卷予考生”,并以方框作醒目标示,但2009年考评局被传媒揭发偷偷地把此句删去。[49]原来2008年一名会考生复核3科,仍维持原有成绩,其曾任阅卷员的母亲,向考评局高层多次交涉,要求取得已批改答卷,但不成功,便向申诉专员公署投诉,一年后获得公署回复指其投诉成立。事件报导后,考评局终于承认自该年起,考生有权向考评局索取答卷。[50][51][52][53]

聆听考试

每年的聆听考试,除人数较少的中国语文及文化(普通话组)和个别使用红外线接收系统的试场以外,皆采取电台直播的方式进行。(1995年起香港中学会考英文科课程乙开始以电台播放,两年后1997年英语运用科亦开始以电台播放。)最初由香港电台第四台直播,因屡有接收不清投诉,改由讯号较强的香港电台第二台直播。而且聆听考试的其中一个特色是在正式播放考试内容前,均会先播放改编自英国著名民谣绿袖子绿袖子幻想曲,因为本曲音讯长度为刚好5分钟,容易计算时间。考评局也解释绿袖子是大部分香港中学生上音乐堂时学过的,较易接受;此外考评局亦指出本曲和谐的调子可舒缓考生考试时的紧张情绪。而在英语运用科的聆听考试中,除了在开考前5分钟会播放绿袖子外,亦会在聆听录音播放完后播放10分钟蓝色多瑙河,曲目播放完后,聆听考试便结束,考生必须停止作答。

虽然香港电台第二台在大部分情况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接收不良的事件每年偶有发生,更曾发生误收的士台的事件[54]。在2010年起,考评局在小部分试场引入红外线接收系统,以特制接收器取代收音机的方式,播放试题声带。

成绩要求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考生经常批评考取好成绩的难度太高,评审要求亦比中学会考更为严格。在大多数科目中,只有非常顶尖的学生才能考取较佳成绩。在大部分科目中,只有平均4%的学生能取得优异成绩(A级),而取得良好(C级)或以上成绩的人总和也大概只有少于24%;部分科目如英语运用科,更分别只有平均1%和14%的学生能考获A级和C级,因此在高考中取得C级已算是相当好的成绩。

港英两地大学入学试比较

根据最新“香港及英国考试等级比较研究”[55] 的结果,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A级、B级、C级相等于英国GCE A-Level的A级。(注:该报告亦附注该等级比较主要针对科学及数学的范畴,至于人文学科(如高补的英语运用)需作独立比较)。但普遍而言,香港高考的艰深程度远比英国高考为高。

根据UK-NARIC研究,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与英国GCE A-Level的成绩比较[56][57]

更多信息 HKALE成绩, GCE A-Level成绩 ...

相对起英国高考平均有19-25%的考生能取得A级,香港高考取得A级仅有约4%[58],香港高考的难度明显较高;而近年香港高考取得C或以上成绩的百分率,更呈下降趋势,不少科目只有2-3%考生能取得A级成绩[59]

1996-2012香港高级程度会考英语运用科考生成绩

更多信息 考获A级成绩的百分比(%) ...

1996-2012香港高级程度会考高级补充程度物理科考生成绩

更多信息 考获A级成绩的百分比(%) ...

课程

有评论指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是世界上难度最高的大学入学试之一,其课程内容相等于很多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学本科一年级的程度,故此香港高考一直受香港的教师和学生批评。教师学生均认为课程的设计过分困难和苛刻,不单学生的能力无法应付,而一般教师也没法把课程教授得完全,部分香港教师自身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都远远不及学生,以致学生不能掌握其中概念,故以往很多中学会考成绩较佳学生经1980年代的暂取生计划入读香港中文大学,也有家境较佳之学生选择于中六后赴美国升学,有些学生会同时报考程度较浅之英国普通教育高级程度证书考试作保险。部分海外大专院校对持香港高考成绩之学生采取较宽松政策,将入学要求等级或分数下调迁就他们,甚至给予额外学分使他们可直入四年制大学之第二年课程以快些毕业。

同时由于课程时间紧迫,从学校九月开课到后年三月考试仅有一年半时间(扣除考试、学校假期等的实际授课时间实际不足一年),课程除艰深外更为冗长,令大部分学校经常出现“赶书”、假期回校继续上课的情况,而某些课程内容较多的科目(如中国历史科和生物科)更是难以在一年半内完成,形成一种“贴题”的教学文化,教师往往只教授重点内容。部分科目的高补课程内容名义上为高级程度的一半,但两者分量却差不多,令课程匆忙。无论课程深浅与否,加上大部分老师往往贴错题目,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明白课本内容时已需考试。

以高级程度补充科目通识科(比新制显浅)为例,考生在中六课程期间进行学习同时,已经要分配大量时间在专题研习中,例如撰写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虽然课程简浅,但所须时间并没有因此而相对减少。同时,在学生付出与高考程度的努力,但最终分数却只计算成高考成绩的的50%(本港大学)至60%(理大)左右,使考生有感为“事倍功半”的成绩。另外,由于课程的深浅、个别课程特色、个别课程语文与教师的能力难以配合(例如身教多班),例如有不少以中文教授资讯要快要新的地理科老师,于2000年代尾声称没有中文科笔记下,仍然沿用及要求购买老旧1992 年出版的教科书地理景观。而身为成年人的学生了解到教师的能力对自身前途升学和教学严重不足,故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和中学会考为香港的学生产生了一套独特的补习文化:以教授考试技巧为主的大型补习社的流行。

升学机会

因为联招是大学的主要收生途径(单以教资会资助学位计算,每年约有12000个学位是经联招主要程序(不包括拔尖计划)入学,占约14000个资助学额的八成多),依赖联招被大学取录几乎是全部考生的最终目标。但是,相对于取得最低大学入学资格(即中国语文及文化、英语运用,及相等于两科高级程度数量的科目及格)的考生人数,现时联招计划的学额并没有大幅增加(甚至出现减少)。近年有不少取得最低入学资格的考生,个别科目成绩优异但某些科目未能及格,或因整体表现不够出色并未获任何大学的学位课程取录。即使香港公开大学在06/07年学年加入联招以来,包括资助学位在内联招提供的学额都有轻微提升,但因近年考获最低大学入学资格的学校考生及自修生的升幅比学额升幅更高,这情况更见显著。以2011年为例,预计会有超过7000名符合入读学位课程资格的考生无法入读联招下提供的学位课程。

下表为每年考获最低入学成绩的学校考生,经联招入读学位课程的大约比例,但实际上,因未包括非学校考生,及个别学校学生或会上诉高考成绩或放弃在主要程序所派的学位,实际的入学数字和比例有轻微的出入。

更多信息 放榜年度, 考获最低学位课程入学资格的学校考生 ...

异常事件

1986年英语运用科聆听卷重考

1986年4月12日举行的英语运用科的聆听卷,因为录音带的指示出错而引起混乱。本卷形式,是先聆听测验内容两次并记下笔记,再拆开试题作答。考试录音原本应为先播出一套开场白指示及重复播出一段文章两次,然后播出一套指示,告诉考生从封套取出试题答题簿。可是在测验录音带中,却是先播出两套指示,再播出该段文章一次。考生在检查完试场提供的耳机后,试场播放录音带,发现指示不正常。有试场主任连忙停止播放,致电询问考试局,然后指示考生不要打开封套,直至内容播放完毕;不过也有些试场监考员让考生继续跟从错误指示,在未播放内容前,就取出试题阅读。[60][61]有一部分试场决定中止考试。事故原因是录音带标示不清楚,有人误将工作用的开盘录音带,当作剪辑好的主带,拿给工场翻录为测验录音带,导致指示和考试内容次序出错。[62]

香港考试局决定在5月2日下午3时在原试场举行重考,除了两个试场要以另外两个试场代替。[63][64]重考日子引来一部分考生不满,因为当日上午要参加中国语言文学科试卷三文学试,况且多数考生的中文科和英文科在不同试场,需要从一个试场前往另一个试场。上午的三小时考试和交通令他们很疲倦,一日两科考试也对他们构成很大压力,不利于应付要集中精神的聆听测验,比不考中文科的考生不公平。近二万名要重考的考生中,约有六千名考生要一日考两科。但考试局解释,由于5月3日要举行香港高等程度会考的经济及公共事务科,及香港中学会考的家政科考试,只能定于5月2日举行重考,并在两科之间已预留了三小时,比平常的下午考试延迟了一小时开始,给予考生时间前往试场和休息。考生质疑他们需要吃午饭和赶往另一试场,是否真的有时间休息。[65][66][67][68]

1996年中国语文及文化科背写范文事件

1996年中国语文及文化科卷一甲部实用文类写作,三题选作一题,其中一题要求为香港旅游协会撰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专题文章,介绍香港的中国传统节日。考试局发现有584名考生的作文,背写一间补习社的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范文,照用了范文的词语句式,还重复了范文的错处,例如称国际龙舟赛在浅水湾举行。考试局决定重改试卷,不批改与范文相似文字,因为背写范文与测试写作能力的目的相悖。考试局称这些考生中,有些人在中化科其他分卷表现良好。[69][70]有152名涉事考生申请复核试卷。有教育界人士批评考试局过于严厉,指出很多考生不知道中文作文不能使用背诵文字。[71]也有报章评论指,学生考试擅于背诵标准答案,而中化科的实用文作文,内容和格式限制大,创作成分很低,文章“千篇一律”不足为奇。把背默文字删去后,剩余的文章残篇文理不通,不可能及格,且中化科当时也无明文禁止背默他人作品,考生无违反考试规则。考试局应该“按文评分”,对生硬背默中的错误,例如文不对题,漏空字词等扣分,才让人信服。[72]

范文的作者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何添博士,由城大推荐到考试局任科目委员。他承认一年前开始在补习社兼职导师,未向大学申报,在事后向城大辞职。他说已告诉学生不要背文章,而他只是举出一些热门题材,示范专题介绍文章的作法,他一共给出三十篇实用文范文,有两篇命中只是巧合。[73]他也无因出任考试局委员而获知试题。考试局指何添只在中五中文科科目委员会任职,从未参与高考工作,不会接触到高考试卷。[74][75][76][77][78]

2000年英语运用科“录上录”事件

2000年4月3日举行的英语运用科聆听考试,出现“录上录”事件。该年的考试声带中,为增加真实感,插入一小段6年前的电台节目录音,长约三分钟。由于该段录音有嘶嘶声的背景杂音,且因其原本音量较低,在制作时加大音量,连杂音也被放大,所以音质明显较特别录制的考试声带其他部分为差。不少考生以为自备的耳筒式便携收音机接收出问题而惊慌,有考生急忙乱调频道,也有考生要求往设有座台式收音机的特别室应考。在159个试场中,有50个都有考生投诉接收不清。[79]该卷总分为93分,涉事部分占分为13分。考试局事后按各考生在该卷其他部分表现,调整考生在该部分的分数。[80][81]

2001年历史科及纯粹数学科等题目出错

2001年4月6日,高级程度历史科出现中英文版本问题不同事件。该科卷一其中一题,英文版所问的是1919年至1945年之间,中文版却是1900年至1945年之间,多出19年。两者题目差异被指对考中文版考生不公平,年期跨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可能会令部分考生不敢选答。[82][83]

4月20日,高级程度纯粹数学科考试,卷二乙部长题目的其中一题出错,令考生浪费大量时间核对计算并引起恐慌。乙部要求6题选4题作答,由于该题是用微积分描绘给定函数的曲线图像,这种题型的作答步骤机械化,几乎所有考生都会选答。涉事分题要证明函数的二阶导数等于所印的数式,但数式却将“”误印成“”。题目出错引起考生强烈不满,要求追究考试局。考试局科目委员会经过长时间开会,讨论三个方案:强制性重考、选择性重考和调整分数之后,决定作出调整分数,即以卷一全卷及卷二甲部的分数,调整卷二乙部分数,并应用于所有考生,包括没有选答该题的考生,因为考虑到有些考生可能做不出该题而放弃作答。[84][85][86]

5月10日举行的高级程度电脑科,也被发现卷一第一题的逻辑门示范图有错。考试局在一日后完成批改,称该题为4分,出错的分题为2分,该科有297名考生,有约30名考生该题只取得部分分数,可能受到错误的示例影响。考试局称考生若认为受影响,可以向该局写信解释,该局会个别处理。[87]会考的中国历史科、电脑科及体育科其后也发现有试题出错。[88]

考试局就试卷连番出错,委任三人专责小组调查,小组报告指有关人员处事轻率,太倚赖他人校对,而这两科的审题委员会主席需负上最大责任。小组发现历史科初拟试题为1900年至1945年,题目送交外国专家审视,对方认为范围太阔,建议收窄至1919年开始,但科目主任只修改了英文版,忘记修改中文版。[89][90] [91][92]历史科的科目主任因犯错严重,被考试局停职。考试局也增加校对和审核人手。[88]申诉专员公署也决定主动调查,次年3月发表报告,批评考试局审查试题和校对的警觉性不足,招聘审题委员程序不透明。[93][94]

2001年网上放榜网站大挤塞

2001年考试局与网络商“生活易”合作,首次提供网上查阅高考及会考成绩服务。7月6日高考放榜为第一次使用,恰逢台风吹袭,当日上午八号风球生效,学校考生不能回校领取成绩,即涌至网站等候早上8时查阅成绩,在8时前已有5万人次,令网站大挤塞,放榜不到5分钟就被拖垮。不少考生花两三小时仍无法登入网站,至中午时还有七千多人未能登入。考试局称应届高考生有约三万七千人,网络商承诺网站容量有每小时2万人次,未料到遇上台风,令流量大幅超出预期,网络商当时已加大网站容量至一小时7万2千人次应对。[95][96]

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

2003年3月,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出现社区传播时,高考的英语运用科口试正在进行(3月12至21日)。3月20日,考评局发出指引,考生可以戴口罩应考,但是口试进行时候须除下口罩。如果试场有考生咳嗽,教师会安排他们在试场的角落或另外的考室考试。因家人染疫被隔离的考生,可以在考评局新蒲岗办事处的特别试场单独房间考试。[97]染疫、发烧或有非典型肺炎病征的考生不应考试。学校考生可以向考评局申请校内成绩评审,评估成绩也由一般的C或E级,改为A至E五级;自修生则作缺席论,考评局会退还缺考科目考试费。因发烧等而无法应考的自修生,高考有2人,会考有5人。另有15名考生,包括6名高考生,获安排往新蒲岗办事处考试。[98]

3月21日,圣贞德中学有一名学生染疫,需停课关闭校舍七日消毒,之后华英中学也有学生染疫而需停课关闭,圣罗撒书院则在爆发院内传播的沙田威尔士亲王医院对面。考评局起初打算更换这些学校试场,但3月25日称在咨询卫生署后,该局认为有学生染疫的学校,校舍经过消毒,及开窗保持通风,就适合用作试场。高考及会考会如期举行。[99][100][101][102][103][104]

3月28日,高考首场笔试中化科开考前一小时,7时15分太古城地利亚修女纪念学校通知考评局,因有学生染疫要停课及消毒校舍,当日不能借出场地考试。考评局紧急安排旅游车接载该试场120名考生,前往北角宝马山中华基督教会桂华山中学应考,令考试延误逾一小时。考评局谴责该学校,而校方则指前一日下午3时15分接到卫生署通知有学生染疫,紧急会议决定按教统局及卫生署指示关闭校舍之后,当晚6时20分至9时30分十多次尝试致电联系考评局不果,又指出学校礼堂未消毒,因此不能借出,至次日清早联系上考评局,反遭该局秘书长蔡炽昌多次来电要求开放礼堂考试,称局方无临时应变措施。[105][106]因应淘大花园爆发大规模疫情被隔离,考评局决定4月1日至4日的考试,停用在淘大花园对面的玛利诺中学试场,原来在该试场应考的200名考生,改于新蒲岗天主教伍华中学应考。居于淘大花园被隔离的高考生,获考评局用校内成绩评审。[107][108]

高考物理科实验考试,原定于4月22日至24日复活节学校假期时举行。由于全港所有中学在3月29日至4月21日停课,并在4月22日复课,所以很多学校不能如期借出实验室及安排教师进行考试。考试于是提前一周至4月15至17日举行,并预留4月26日作后备,让不能于新的时间应考的考生考试。[109][110][111][112]

4月23日,考评局宣布,从4月28日开始,所有高考和会考考生,必须戴口罩应试,口试也须戴上口罩应考,包括5月举行的中化科口试。开考前考生也须填表申报体温正常及无不适。[113]

2008年英语运用科题意不清

2008年,英语运用科聆听卷,其中一条试题要求考生在聆听录音时,记下题中所列举物件中可以携带者,在方格中打勾号或叉号表示,及附上一个打勾的例子,但试题文字及考试录音都没有解释两个符号的意思。考评局抽查发现86%考生方格内打勾或叉,7%打勾或叉及漏空部分方格,约7%只打勾,修改评分标准按各组考生的“答题意向”评分。考生向申诉专员公署投诉,认为不应给漏空方格的考生分数。申诉专员指如按照字面意思,可携带的物件可以打勾或者打叉表示,批评考评局虽设有多层审核机制,仍出现失误,是考评局行政失当。[114][115]

发展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于2013年为自修生举行最后一届香港高级程度会考(2012年为最后一届开放予应届学校考生参加),之后与香港中学会考一同被2012年起举办的香港中学文凭(HKDSE)考试取代。2013年考生可报考除去考生人数少的电脑、电子学、英语文学等科目以外的大部分科目。而只持有高考成绩的考生不可以联招JUPAS报考本港大学,只可以非联招与其他副学位高级文凭副学士)、海外学历的申请人一起报读及竞争。一般来说,在新制下只持有高考成绩的考生以非联招进入本港具水平的大学几乎没有可能。香港一些报纸曾提及和反映他们进退两难的局面,但没有进一步跟进。

参看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